规定即否定(二)
2 规定即否定
现在在让我们说回“规定即否定”这个命题本身。一个形状、一个物,是必然具有限定条件的,因为这是把一个物与其他的物区分开来的唯一方法,为一个物下定义的方法是排除一切其他选项,即列举唯有这个物具有而其他一切物都不具有的特点。比如说我们规定红色的球,这里的红色是一个限定条件;球是红色,就意味着这个球不是黑色、白色、蓝色、绿色或者其他的任何一种颜色,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采用逐一列举不属于红色以外的某一种颜色的方式完成对红色的球的规定。规定了一个正面,相当于否定了其余全部的反面,除了我们要定义的“红色”和“非红色”这一组范畴,这里的“一”和“其余全部”事实上也构成了一组具有同样关系的范畴;规定和否定在这里就像一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
意识世界本是混沌一气,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有和无的对立并不是先验的,首先必须设定对有的限定,其后才相对应地有对有的否定即无。规定的作用,是在空白处画了一条线,由此在逻辑世界里区分出来了两个不同部分;然而重要的问题是问题本身,是找到空白处的那根线划在什么位置;肯定和否定是硬币的正反两面,是在大前提基础上的展开,我们不能脱离具体问题讨论抽象的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以“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为例,普通人并不会想到自己路过的荒地底下会埋藏白银,因为其意识里没有这个概念;而埋藏者自己是知道地底有白银这件事情的,在他的脑海里已经预设了有“白银”这个规定,于是为了掩盖这一事实,他特地用了“无银”的形式否定了这一规定;对于不知情的人,这里的否定反而起到了告诉路人这里确实有白银这一事实的作用。这个故事里的命题本身比大前提更重要,有银的肯定和无银的否定之间的对立也变成次要矛盾了,命题本身成为了独立于是否知道有银的存在,这一关系所规定的对立是先于大前提的。再以六祖慧能的故事为例子,师兄在墙边写了偈子:“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而当时还是小和尚的六祖慧能回应的偈子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这个例子中也蕴含了同样的对立关系:身心和菩提树明镜台的比喻是一重规定,同时也是对自身的否定;越是强调身心的清明,恰恰说明了意识中还有我见和人见,否定伴随着规定同时产生;而惠能的偈子是对这一观念的否定,否定的对象并不是菩提树或是明镜台,而是身入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一表述本身,是对命题的否定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扬弃。否定的对象并不是菩提树或是明镜台,而是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一表述本身,是对命题的否定,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扬弃。这两个例子说明,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肯定或是否定本身都是无足轻重的,肯定与否定的对立关系本身的存在比大前提更为重要。
我们用集合的语言描述“规定即否定”这个命题。一个命题定义一个集合,那么大前提就是全集,而否定则是给定集合的补集;集合确定以后,补集也是确定的,规定的命题定义了集合的同时也定义了其补集。这个工作正是罗素在创立集合论时候所尝试的;作为一个已经有明确大前提的具体问题而言,集合的工具是有力的,可以用非常简短而没有歧义的方式描述一定的规律,但是超越大前提的条件把这一规律作为一般化的大前提,这样的做法所反映出来的不过是对哲学史的无知:他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成了先验的结果。“规定即否定”这一命题,事实上已然解决了包括罗素所希望解决的问题在内的相当大一部分哲学问题,在明确大前提的条件下逻辑的歧义事实上已然被消除了。正如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说的,凡是可以说清楚的都可以说清楚,凡是不能说清楚的就应当沉默;引起歧义的并不是语言,而是逻辑本身,这些问题是不能用逻辑手段所解释的,因为有关大前提的问题,就是哲学本身。
提出一个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思维本身的规律。我们最初在说明这一规则的时候,通过排除所有不是红色的颜色来定义红色‘’对于其他任何一个命题,我们都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问题的答案是蕴含在逻辑本身之中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误现象也与此类似,无论在语言上是肯定或者是否定的态度,一旦提出了一个命题就意味着在意识中已经预先留存有了这个观念;表面上否认的态度在意识中实际代表的是肯定的意味。“规定即否定”本仅仅是一个命题,这个命题是一个描述所有命题的命题,无论是逻辑或者语言形式的表达,都已经囊括在这一原理所概况的规律之中;是一个真正地超越了自己所身处的时代,有关人类思维本身的一般性规律。在大前提已经给定的基础之上,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具体的解决方法交给逻辑和语言就可以了;哲学所瞄准的目标是作为思维基础的大前提问题,关注的焦点应该转向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交锋的战场上。
19年11月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利剑·玫瑰》追剧笔记新105篇内容 · 3.3万次浏览
- 把夏天装进镜头的那一刻,有多治愈197篇内容 · 12.5万次浏览
- 我的消暑菜单706篇内容 · 41.3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106.8万次浏览
- 那些不上班的人都在做什么113篇内容 · 86.8万次浏览
- 历史学家许倬云逝世4530篇内容 · 5.0万次浏览
- 不花钱也能拥有的松弛感39篇内容 · 4.5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585.0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