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还是深潜?2019读书简单总结之一
历来读书最怕陷入“博”还是“专”的不可兼得之困境,然而我感受到这种停滞是在今年5月19号去看上海艺术书展时。 这种初初开始接触一个新世界的兴奋是2017年大一的那个暑假。在将近40度炎热的下午和好友苏妍一起闯入了“透明的声音”,一个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当代艺术展览。从此视觉被抓住,脑与意识之后陷入,最终思考拽进去。龙美术馆(Long)、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外滩美术馆(RAM)、余德耀美术馆(Yuz)、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我被迅速地打开、拓展、接受、吸收,也亲自参与了2017年的abC艺术书展还有一个快被网红挤满的“wavelength:RESET”。 然后呢,这种兴奋感在慢慢的熟悉中消解。一些作品不再能抓住我的心,让我能够驻足很久的作品越来越少。更多的作品往往是扫(glance)一眼便知深浅,得以凝视(gaze)的不过是吉光片羽。 想着想着,这一年来读书也是这个样子了呢。
§.1 艺术理论&批评类 现当代艺术 《灰色的狂欢节》
“在这样一个景观社会里,知识、价值观和伦理都经过了人为设计,在一个“漂亮”的表面之下隐藏着荒诞与社会恐怖。” 朱朱从90年代中国当代实验艺术项目开始,从2000年一个当代艺术家的带有实验与反抗意味的自杀开始,发展至今的当代艺术(在中国)就像是白色与黑色之间的灰色。里面介绍了不少我早先看过作品的蔡国强(火药艺术家)、黄永砯、邱志杰、马良(怪诞摄影师)、向京(女性艺术家)、展望(雕塑)、张培力(影像)、杨福东(影像)等等。太多了,而且都很喜欢。 这是本好书,值得粗翻,也值得细看。
《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
视野也要看向一些国外的艺术作品。粗粗了解。
《陌生的经验》
配合《局部》第一季食用最佳。陈丹青老师有意不讲一些大众熟知的作品。故而也是“陌生的经验”了
《时代之眼:18-20世纪美国艺术》
这本书实际是一种复习。因为是上海博物馆对其做过的展览“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的纪录。爱德华•霍铂(Edward Hopper)的《夜游者》,想要刻画最寂静的孤独、迷惘、停滞,却迎来了最多的人的驻足。

《我的真文字》
作者徐冰。这本是可以看做是他的半自传,毕竟大名鼎鼎的贡布里希讲过一句大名鼎鼎的话: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早期跟着老师傅做版画的训练,因而对“复性”和媒材的关注。之后进入中央美院,而后最负盛名的《天书》与《地书》,恍然大悟原来中国的文字是“图像”。不是用音拼出来的,而是一种更视觉的图像。 遗憾错过2018年徐冰在UCCA(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办的展览,当时我在798园区,就刚刚好经过。
摄影 《聚焦》
中国近现代摄影,大约是清代到现代的“荣荣的东村”这样。他还有一本书就叫《荣荣的东村》,专门讲实验摄影的。
《火车上的中国人》
在学校图书馆翻到的后浪出版社再版的最新版。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多抓鱼书中生物展”上,在衡山和集。90年代的绿色铁皮火车,有站着就睡着了的小女孩儿、打麻将、旅行结婚,翻窗入车。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
了解当代摄影的入门读物。介绍了二战时期的桑德尔、战地摄影师卡帕、“决定性瞬间”布列松。
《失焦》
照片版《他们已不再变老》。
《August Sander》
August Sander这一系列的书都堪称优秀。超越了“看”、“记录”还有“表达”。
《论摄影》
实实在在从大一读到了大四。当时桑塔格的理论对我来说晦涩难懂,每个字都认识,串成一句话却不明白。后来每年都要翻一遍,直到如今也不能说全部理解。只不过在一些经验的积累上可以读的更顺畅了。建议有文化研究和电影史的相关积累。
电影 《故事》
剧本写作。 有套路可循,却又不止于套路。对好莱坞的三十六种类型片的介绍很经典。
《刀与星辰》
这本影评是“魏小河”推荐了好久的。徐浩峰对金庸武侠的“恶俗”的解析、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之白》与唐卡中的“白唐”联系、金基德的的“才情”、李安的《卧虎藏龙》。最喜欢的是他写杜琪峰《放逐》的开头。《放逐》的开头是个性的、风格化的:女人的脸忽明忽暗、花坛边四个男人的镜头调度。画面交代了一切的情绪与关系。
《杨占家电影美术设计作品集》
又是一位电影界大神之作——构筑电影里的空间。
美学 《谈美》
小册子,书信体,对美学的介绍较少。看过就忘系列。
《美的历程》
也是一本看过就忘系列。一般这种企图把全部文物历史囊括在内的书籍就不会不厚。因此这种体量的书籍也只是对每个历史时期的“美”做了蜻蜓点水式的介绍。
建筑 《江南园林志》
童雋老先生的《江南园林志》绝对是我读过的写园林最好的文字。他的造园如造人,叠山、理水、花草树木文字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并且图书采用繁体竖版排列,除了赏心悦目,还是赏心悦目。而且我读的还是图书馆收藏的1984年版的,太值得了。 行走江南园林指南,看过童雋的这本就不用考虑别的了。
《走向新建筑》
柯布西耶传授了一种建筑界的思考方式:思考建筑不是靠平面图,而是一种块状的、体积的感觉。同时关于柯布西耶的评论:他的建筑开创了一种简约、直线、省空间的模式,但绝不是让大家照本宣科都盖成棺材楼。然而城市建筑的简单高效即是最佳准则。 美感的消失他不背锅。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端午吃什么585篇内容 · 4.2万次浏览
- 假期必备书影音清单307篇内容 · 8.4万次浏览
- 端午去哪儿255篇内容 · 1.4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74.7万次浏览
- 我的假期好搭子89篇内容 · 2.8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568篇内容 · 185.2万次浏览
- 分享你的健康减肥法新5055篇内容 · 4.0万次浏览
- 分享你crush的蓝调瞬间958篇内容 · 3.6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