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保町:东京旅游绝不可错过的“奇异街区”!
如果要到日本旅游,一定不能错过的就是“神保町旧书街”。
在东京,搭乘地铁至神保町站,稍走片刻,便可到达这样一片“奇异街区”。这里汇集着大大小小近200家书店,170余家旧书店散布其中。这里被誉为“世界第一旧书街”,是日本爱书之人的聚集地。

漫步于神保町,仿佛置身于书籍的海洋。大小书店鳞次栉比,店外露天书架码放着旧书、过期杂志,供行人自由取阅;店内的图书更是琳琅满目,从学术书籍到大众文学,从西方古书到中国善本,从艺术绘画到杂志漫画,都能从旧书街中翻取一二;如果幸运的话,还能找到孤本。喜欢读书的你,只要在这个街区转上半天,总会有所收获。

神保町旧书街被誉为“世界第一旧书街”绝非浪得虚名。除了汇集170余家旧书店外,它亦拥有相当久远的历史:神保町第一家书店“有斐阁”就开设于明治十年(1877年),迄今已有140余年历史。
但,这片“奇异街区”的奇异之处绝不仅在于此。这里是日本近代教育的起点,东京大学便诞生在这里;这里也是日本近代出版业的发祥地,是研究日本出版史、书史时无法跳过的一个章节;这里更是日本发展目光由东方转向西方,由传统转向现代的桥头堡。在这里,日本由落后保守,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也正因为此,这里也记录着中国近代学子远赴东洋求学救国的故事。

神保町作为孕育日本近代文化的一大坐标,贯穿于日本近代化的过程中。其间一百多年的细细碎碎,难以一言蔽之。而明治大学教授、法国文学研究者鹿岛茂却写出了一部“神保町通史”,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还原出“奇异街区”的全貌。这部旧书街通史,自2010年开始在《筑摩》(《ちくま》)杂志上连载,洋洋洒洒,刊登了70期才宣告完结。这些文章被集结成《神田神保町书肆街考:世界遗产的“书之街”从诞生到现在》一书,于2017年4月在日本出版,不到两个月就进行加印。
该书现已引进了中文版——《漫步神保町:日本旧书街通史》,是目前为止最全面的一部神保町通史。

关于书的内容,可以借用鹿岛茂教授的文字:
我想写写关于神田,尤其是关于神保町的故事。不过,本稿并非散文式的叙事,而是站在社会与历史的角度展开叙述。言下之意,我会将这条全世界绝无仅有且独树一帜的“旧书街”重置于经济、教育、饮食、居住等宽泛的人文坐标之中,从社会发展史的高度鸟瞰神保町。我既希望能提炼出神保町的独特性,也期许着通过其自身的独特性映照和反观日本近代本身。
旧书街的兴起,竟是源于牛肉火锅
关于旧书街的兴起,书中援引了明治时期日本长篇小说《当世书生气质》中的一段话:
“当时手头钱本就不多,所以我们常常将自己的书典当到神保町的书店,或者直接将书卖掉,把钱拿来充作所谓的‘军用金’。有时还从一桥大街到神保町大街一路上的面包店、牛肉店借钱用,所以路过这些店家门前时生怕被催债,每次都用伞将脸牢牢挡住。”
在该书中,学生们时常出入牛肉火锅店。其言下之意就是说,神保町之所以会发展成为旧书街,其原因之一就是,在附近高校上学的学生为了凑出下馆子或其他娱乐活动的“军备金”,图方便将手里的书“典当或直接卖给”书店,由此催生出一条旧书售卖产业链。
当然,因为牛肉火锅而建成一条街,有一定玩笑成分。但是神保町旧书街的兴起,却和此处近代高校云集有着莫大的关系。
事情要追溯到幕府末年。
1853年,美国佩里来航叩开了日本国门,也使幕府看到了西方的另一个世界。随后,安政三年(1856)和安政五年(1858),幕府于神田地区分别建立了两所官立学校——“蕃书调所”和“种痘所”,用于洋学翻译、教育和西方医学研习。

为了满足《安政五国条约》中的“签订条约五年期满后,日本外交文书须直接采用美、荷、俄、英、法国对方语言”的条款,幕府全速开启了英俄德法荷等语言教育。
安政五年,蕃书调所更名为“洋书调所”,而后再更名为“开成所”,最终成为了一个划时代的教育研究机构。自其开设至合并,它一口气设立了推动日本近代化的所有学科和研究所,包含:平面绘图部、西洋书画部、铅字印刷部、翻译部、冶金部、书籍调查和笔记部、物产部、数学部、机械部等,实现了日本科技与西方全面接轨。
而在幕末尊王攘夷的风气下,日本对雇佣外国教员充满抵制。于是形成了无“人(外国教员)”介入,而以“书(洋书)”为载体积极吸收外国知识的特点。这种知识积累的方式,也培养了日本人“只要有文献,就什么都能学到手”的特殊思维能力。
这种学究气十足的学术传统,正是孕育神保町旧书街的根基。

在明治维新后,幕府时期的两所官学几经更名、改组、合并。终于明治十年(1877)正式合并为“东京大学”,下设法科、理科、文科、医科四大学部,开启日本高等教育的先河。而此前开成学校限用英语授课这一举措,也催生了另一所近代高校:东京外国语大学。
此后学习院、明治大学、中央大学、一桥大学等著名私立学校也纷纷于此建立。一大批近代高校在神田地区的聚合,对神保町旧书街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当时文教省对于建立“技能培训类学校”还是“真正的大学”颇为犹疑。若最后没有决定建立西式高校——东京大学,那么现在神保町将会是另一幅景象。

连作者都这样感慨道:
历史这支大笔曾经数次都几乎将神田古书肆街从东京的地图上划去,但最终笔锋偏落,神田神保町得以顺利发展至今,这难道不是神灵的护佑吗?
志趣相投时,做不做得了生意倒是次要的
书中,作者收录了一些甲午战争后中国赴日留学生对神保町的描述:
“在日本的神田,书店鳞次栉比。学生们都心照不宣地把这里当做临时图书馆,走进一家书店便随意翻开各种书籍阅读起来,店主也不会强行制止或责备。常有囊中羞涩没钱买书的穷学生每晚都来店里摘抄书中重要信息。”(黄尊三)
“可以自由翻阅店里的书目,店家会热心地过来询问‘您想找哪本书’,两人志趣相投时,做不做得成生意反倒成了次要的事。”(朱绍文)
这些在当时中国留学生看来有些诧异的事情,竟也是可以追溯渊源的。
据作者鹿岛茂考证,神保町第一家书店是于明治十年(1877)创立的“有斐阁”。
有斐阁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是神保町历史最悠久的书店,而在于“它后来的‘发展方向’具有典型的神保町特色”。所谓的“神保町特色”是说有斐阁创建之初是“专门面向学生群体的旧书银行”,而这种模式也为后来创立的书店纷纷效仿。
如何来理解“旧书银行”呢?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当时的学生随便找个理由就能从有斐阁这个二手书店借到钱。
都说有斐阁老板江草斧太郎仗义疏财,虽是商人却有着十足的书生气。明治十年,神保町一带虽以发展成日本屈指可数的文教区,却还是书店的“处女地”。斧太郎在此租下一处简陋平房,开设了有斐阁。开店之初,人头攒动,不到一年竟卖空了库存。斧太郎便打出广告,高价求购书籍。
在与学生一来一往的交流中,斧太郎与学生结交了深厚的“友情”。根据时年刊载在《图书月报》上的“故江草斧太郎君小传”记述,斧太郎是“学生的金主”,总是尽最大的能力帮助学生。学生想吃点好的了,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从他那里借出钱来;学生被父母勒令停学,他会为他们作保;学生临近考试还未凑齐买参考书的钱,他会一家一家搜罗采购并借给学生备考;甚至在他没钱时,也会典当自己的物品或举债帮助学生……
“斧太郎是位不可小觑的才子,一见到大学生就给予优待”。而这些学生毕业后,斧太郎便与他们有了新的“合作”关系。对于毕业后出人头地的学生,斧太郎会邀请其在自己这里出版作品。有时也会委托曾经的学生写些东西,由他出版发行,再由这些学生去推销自己的新书。这竟与现在的“签约作者”异曲同工。
这样的运作模式,使有斐阁在出版业扎稳了脚跟。现在,有斐阁依然是日本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出版社,专门出版法律、经济、人文、社会科学类书籍,日本许多大学采用的教科书,以及各年度版本的《六法全书》也是由有斐阁出版。

在神保町旧书街中,像有斐阁这样的百年书店不在少数。它们或成为日本出版界的巨擘,或影响了日本文化业发展,或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浮光掠影……鹿岛茂教授在史料中一一还原了它们的样貌:明治十四年(1881)的三省堂是“下岗知识分子转战商海”的结果;专卖新刊漫画的高冈书店竟也经历了百年;东京堂开创了书籍经销业务;唯一未涉及出版的“纯粹的旧书店”高山总店如何存活百年;频繁出现在夏目漱石、周作人等名家笔下的中西书屋又有着怎样的魅力……
鹿岛茂教授按照时间顺序细细梳理在神保町出现过的书店的过往,牵扯出了几段故事,一些传奇。也可以看到神保町这片“奇异街区”如何推动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
大地震是旧书行业的成人礼
有着140余年历史的神保町旧书街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影响最大的两次事件便是大正二年(1913)的“神田大火”与大正十二年(1923)的“关东大地震”。
大正二年二月二十日半夜,一场大火从三崎町燃起,一路蔓延至神保町、猿乐町,北神保町和南神保町的部分区域也未能幸免。大火一直烧到翌日凌晨,除部分未过火区域外,神田区内几乎所有旧书店都化为焦土。

这次大火成为旧书街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一方面,它刷新了神田地区旧书街的分布地图,旧书街中心由原来的南神保町转移到现在的神保町十字路口附近。另一方面,旧书行业新业态兴起。经营西洋式精装书的旧书店,由于在其他区域有足够的库存,在火灾过后迅速占领了旧书市场。新兴书店也由此登场——现在神保町旧书街著名的一诚堂和岩波书店就是在这时进驻的。而经营和式旧书的书店由于没有充足的旧书货源纷纷倒闭。

如果说“神田大火”促成了旧书街现在的地理格局和经营业态,那么十年后的“关东大地震”则彻底奠定了旧书行业在日本社会的地位。
大正十二年(1923)九月一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7.9级强烈地震(1996年重新测定为8.1级),地震波及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山梨等地,地震造成15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无家可归。神田地区文教区和旧书街损毁殆尽。而这也成了日本旧书行业一举完成近代化改造的动因。

大地震后,政府制定了一揽子复兴计划,神田旧书街率先享受到了复兴计划的各项优惠政策,掀起了一股空前的旧书业重建风潮。与此同时,由于震后大量印刷所损毁,新书出版工作停摆,市场对旧书需求量激增。众多旧书街的店长纷纷远赴关西、九州等地采购图书,旧书市场行情持续走高,旧书价格不断翻倍。
后来这种情况发展成为,商家奔赴各大城市的一流书店,把有价值的学术书籍、辞书统统按原价买下,在迅速运送回神田高价售卖。即便如此,运回的图书也往往迅速销售一空。
这样的“旧书泡沫”持续了三年才渐渐消退。但其影响却是极其正面的:旧书店在震后三年急速发展,业务范围拓宽,甚至不断往高级化方向发展——一些日本出版的世界级图书,都能且只能在旧书店买到。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对旧书店的普遍评价。而旧书店店主也摇身变为经营文化性和稀有性商品的商人,并具备了强大的财力支撑。
大地震彻底更新了旧书业的业态。所以有人这样评价道:“大地震是旧书行业的成人礼。”

百余年的神保町旧书街凝视了历史,也见证了日本发展的各个阶段。
它曾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的“梦幻唐人街”,数十家中餐厅满足了留日学子刁钻的胃口,也成为反帝反封建中坚力量的社交场所,开设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扬子江饭店”到现在依然存在。它也经历了战时的文化管制;它走过了影视时代,成为明治、大正时期繁华的剧场街区、昭和时代影院林立的娱乐圣地。现在,这里也经历了旧漫画风潮和宅文化的洗礼。
一本旧书街通史,576页。看似厚重冗长,读起来却毫不费力。鹿岛茂教授将细碎繁复的史料一片片串起,没有孤证,没有妄测,却真如他所愿,“从社会发展史的高度鸟瞰神保町”。在这里,你可以读到一片街区的发展史,一家书店背后的故事,一群风流人物的历史抉择;也可以了解日本出版、影视、教育、娱乐、漫画等文化产业的发展脉络,甚至可以略窥日本近代化的发展路径。
这条全世界绝无仅有、独树一帜的旧书街,在这本书里会以其最独特的姿态展现在你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