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取暖记
查看话题 >童年的冬天,心酸里带着温暖

北国的冬天是寒冷而漫长的。即使偶有几场大雪,为这萧索的季节添上些许色彩,却依旧不能弥补那风沙下的凉意。告别童年已经很久了,但还是忍不住会在另一个冬天里,回忆起曾经的小事儿。
家在河北,一个并无特色的小镇。距离北京不远,距离内蒙古更近。所以,这里便少了很多都市的繁华,而多了几分漠北的冷意。提及童年的冬天,已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能记住的只是点滴,不过倒也可以窥得些许那个年代的回忆。
能记起来的童年的冬,也不过就是这两三件小事儿。其一,便是捡煤球。记事开始,家中光景便很是难过。如果当时也有一条贫困线,那我家的位置恐怕会一直在这条线附近徘徊。好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条件也都相差不多,所以也不会出现谁家瞧不上谁的情况。那时虽不至于跑到别人家门口去捡,可是自家的煤球,却是不能浪费的。

那时候,家中都烧炉子。在老家,我们都称之为洋炉子。这东西可以烧水,做饭,只是供暖的能力差些。后来,上了大学,考了研究生,所学的专业是热动。当时我妈还念叨着,这下冬天可不需要挨冻了。不过那时,家中的条件已好了些,搬进了楼房,自是没炉子可烧。这也倒好,否则一个专业研究生还不会烧炉子,说出来又会让老人家埋怨。
清晨,早早起来,就会拿着铁质耙子到炉边溜一圈儿。这炉子烧了良久,下面已是一层煤灰。拿着那耙子,一点一点扒拉着,遇到未燃尽的煤球,边挑出来放在一边。讲真的,这活儿实在没有效益可言。忙活一早晨,收效甚微。可那个年代,人力是不值钱的,老母亲也常说这穷人家过日子,省下的就是赚下的。于是这捡煤球的活儿,便也从童年干到了中学。
提到烧炉子,想起了上小学的时候。其实那个年代整体的经济水平都不高,家里烧着炉子,教室里也是一样。新学期开始时,老师早早做好了安排表,把这烧炉子的任务安排了下去。与家里不同,学校的炉子每天都需要生火的。这活儿,学生哪儿会干。只得让家长担起了差使,轮流上班。赶着谁家孩子负责生火了,这家长还得挎个袋子,里面装上些废纸、木柴。上火得有这些东西,要不这火可生不起来。
那时的天气,比现在要冷很多,光烧火可解决不了问题,还得学会保温。所以,这第二件事就是挂窗帘。当然,这窗帘是挂在室外的。虽说是窗帘,可也就是用旧床单,旧衣服拼凑成的玩意儿,挂在外面起到一个保温的作用。有时遇到风大的天气,还得用砖头、石块等重物压着,否则那窗帘是要被大风扯破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这么挂,也不觉得丢人。天黑以后,你到那街上走一圈,屋子里都被这厚厚的窗帘遮得严严实实。现在的楼房都要做保温,恐怕也就是这个道理。
冬天,坐办公室的人都喜欢备一个暖水袋。那时候也有,但不常见。不过劳动人民总能找到物美价廉的替代品。我家存了很多输液用的玻璃瓶,有大有小。睡觉之前,灌满热水,往被窝里一塞,暖和得很。就是这清晨醒来叠被子,需要加些小心,否则那瓶子极有可能被丢在地上。
一晃这生活都离开我十几年了,现在想想还是觉得蛮有趣。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是否能看懂这些东西。虽然那时候的生活有些心酸,但并不妨碍我去歌颂它们。不是嫉妒,只是觉得现在的冬天真的少了很多韵味。前几天去后海溜达了一圈,瞅着那水面只结了一层薄薄的冰。一位大爷站在水边,念叨着,“这冬天不冷,还有啥意思呢”。是啊,啥都没有经历过的人生,又有啥意思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端午吃什么458篇内容 · 2.9万次浏览
- 假期必备书影音清单273篇内容 · 7.1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71.3万次浏览
- 分享你的健康减肥法5052篇内容 · 2.8万次浏览
- 我的假期好搭子66篇内容 · 2.0万次浏览
- 分享你crush的蓝调瞬间951篇内容 · 2.1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559篇内容 · 181.9万次浏览
- 让你拥有幸福感最强的物品是什么?新1.0万+篇内容 · 2.1万次浏览
满满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