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观察到的儿童心理状况
查看话题 >志愿教学经历回顾
看到这个话题忍不住回想之前志愿教学的经历,三个学期、两所小学、两门四年级课程,同样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科目内容和家庭背景构成的对比,仔细想一想也很有趣。
第一段教学是在高校附属小学,孩子的家长不乏教授之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确实很高,大部分都上了奥数班,对等差数列如数家珍,个别孩子对成语故事、历史轶事的熟悉程度甚至令我这个理科生汗颜。至于心理状态,某些方面看来可以说比较成熟,我为了维持课堂纪律而使用的小组积分比拼、盖章拿奖励的小伎俩被不屑一顾,当然也不排除班级本身的问题(同年级纪律最差的一个班)。但是另一些方面而言,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即便知识水平再高,一些情感还是懵懵懂懂的。譬如讲“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时提问学生有没有想家的经历,台下众多小脑袋一脸茫然。缺乏人生体验和生活经历,对于常见诗歌主题的理解想必也只是局限在表面程度。
第二段教学是在一所针对流动儿童的民办小学,班里的孩子来自五湖四海,全部没有北京户口,大多数学生到初中、甚至五六年级就要离开北京回老家读书。相比较于附属小学,这些孩子的智识水平确实有待提升,即便教授的学科不同,也能体会到科学知识、课外阅读和学科能力的差距。但我是非常喜欢给这些学生上课的,即便因天性使然经常吵闹,但是都懂得基本的礼貌和规则,稍微严厉一点、采取点措施,课堂就能保持正常秩序。尤其是对于分组计分比拼的环节,每个学生都非常认真,也特别“拼”,经常纠结加分多少的问题,与前一所小学的“不care”形成鲜明对比。
因为课程时长更长、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对学生个体的了解也比之前加深了不少。一个小女生特别喜欢和老师亲近,课前和课间都要来找老师说话;课程快结束的时候她问我下学期还来不来,得到否定回答后有些难过,随即送给我一张特别漂亮的水钻贴画。一个男孩挺特立独行,很少参与小组工作,说是不喜欢画画;另一位老师把他拉到一边单独聊了聊,男孩后来居然也参与手工制作了,虽然经常捣蛋不得安生,但是好歹有了艺术尝试。一个女生心思很敏感,常常因为分组、合作的事情而情绪低落;后来了解到她家里姐妹比较多,可能父母的关注不够,也不难理解她格外注重人际关系。还处理过一场课堂危机,两个男生因为地盘问题吵起架来,男生之一甚至当堂嚎啕哭泣;在我要求下冷静反思几分钟后,两人拼凑讲出了冲突的原委,经过开导和说教,最后终于互相道歉,起码表面上从此相安无事。


印象深刻的还有最后一节课。宣布课程即将结束时台下似乎没有太多反应,课堂表现也和平时无异,分发课程奖励时又上演了小孩子争抢的戏码。下课后在返程的地铁上仔细翻看学生写的课程感想纸条,意外收到了很多“谢谢老师”“我们喜欢你的课”的留言。我们一组三个志愿老师并排坐在车厢里,手里那堆花花绿绿的纸条忽然成了珍宝。
在本科生活的尾巴上回想这些经历,不禁感叹专业给自己带来的转变。大学之前自诩讨厌小孩子,对亲戚家的小孩和公共场合的熊孩子一向都没有太好的脸色。进入教育专业之后,居然开始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学的儿童观,发展心理学也让我理解了小孩哭、闹等恼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因。首次去中小学见习的时候,看着满操场玩耍的孩子,心底一下子变得十分柔软,想起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教育者的情怀从此慢慢成型。虽然如今在谈论未来职业时,一线课堂教学很少出现在我的规划里,但除去对课程设计的热衷和经常性咽炎的身体局限,我还是很喜欢上课的。正如同之前在personal statement里写过的,the classroom is always there for you to find huge inspirations and deep ecstasy。在申请季的焦虑中写下这篇回顾,正好进一步探索自我同一性,也算是提醒未来的自己不要忘记这份初心。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319篇内容 · 100.0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29.3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304篇内容 · 150.8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72篇内容 · 69.4万次浏览
- 聊聊让你印象深刻的路人33篇内容 · 1.2万次浏览
- 当我和母亲谈起女性主义72篇内容 · 23.2万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18.6万次浏览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4594篇内容 · 892.9万次浏览
论申请季拖延症的产出成果
感觉底层家庭的孩子们因为家庭环境反而在与人(尤其是更高阶层的人)交往时更小心翼翼,礼貌而又容易无措。而高阶层家庭环境下的孩子,虽然也有小孩心性,在与人交往时也很礼貌,但是总感觉这种礼貌容易停留在礼节性的规则上。而且他们对于阶层、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更敏感。 挺想做个调查来了解、比较一下不同家庭背景构成的孩子的。
求推荐一些儿童心理学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