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与孙中山、老舍同获殊荣的华人,你应该知道
今年7月,英国牛津一座公寓楼挂起了英国文化遗产委员会(English Heritage)特批的名人故居蓝牌,“蒋彝”两个汉字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至今为止,有三位华人故居获蓝牌殊荣,前两位分别是孙中山和老舍。相比他们,蒋彝的名字可能令很多人感到陌生,其实,在欧美,他的名声可与林语堂等知名华人作家媲美。

生于书香门第,受过严格的中国传统教育;成年后进东南大学学习化学,北伐烽烟燃起,毅然投笔从戎;战后从政,因清廉图治、大胆革新而得罪了权贵,愤而辞去官职,自费出洋留学,漂泊半生后终于魂归故乡庐山脚下。
这一番曲折经历的主人公便是蒋彝——
一位饮誉世界的散文家、画家、诗人、书法家;
一位为中西方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文化传播者;
一位与林语堂齐名的华人英文作家,与卓别林、萨特并列畅销榜;
一位作品与刘海粟一起展出的水墨画家,观众包括英国的玛丽皇后。
他交游广泛,杨联陞、徐悲鸿、梅兰芳、铃木大拙、华兹生等都是他的友人,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赞其“才华洋溢又迷人”。

旅居英美期间,蒋彝以笔名“哑行者”出版了一系列隽永的旅行画记,畅销英美,在西方世界掀起了一阵“蒋彝热”,作品被翻译为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个语种出版。李政道曾经这样评价蒋彝:“行者虽然哑,著作全球知。”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则认为:“纵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至少有三位作家的双语写作值得大书特书,一位是林语堂,二是熊式一,三就是蒋彝。”


带着“中国之眼”游世界
蒋彝足迹遍布世界多国,写下了丰富多彩的游记,以一颗赤子之心,摆脱成见,敏锐地观察自然与人心的美。他在旅行中时常沉默不语,抛开政治、战争等因素,描绘异乡的风景人文,以中国之眼看西洋景观;用英文书写,却又点缀以中国式的诗、文、书、画,开创了独具特色、融会东西的画记风格。 在画记中,蒋彝总能从眼前的景致联想到故乡的山水。旅行中见闻的新鲜事物,唤起的是流淌在他血液中的儒家文化、民间传说、俗语谚语和笔记野史。在《波士顿画记》中,他看到灯塔街上面向波士顿公园的住宅,玻璃闪耀着迷人的紫色,便联想到清代诗人袁枚在他南京的“随园”中也使用了紫色玻璃;

《巴黎画记》中,他与旅法画家方君璧雪天登顶巴黎圣母院,觉得被雪覆盖的巴黎城就像中国乳白色瓷盘上的风景画;在日本佛寺的古树下,他回忆着鉴真东渡的壮举;在曾经倾倒茶叶的波士顿港口,他从一只来自故乡江西的瓷杯,追溯了贸易往来的历史,发现了波士顿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浓厚兴趣。

在旧金山,他将金门大桥的红色认作了中国红,在渔人码头观海时想起《笑林广记》中一个古老的笑话;在电报山寂静的月光下,脑海中浮现的是李白的经典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用《易经》中“生生之谓易”来理解旧金山拓荒精神中的“变化就是机遇”。


开创诗、文、书、画结合的“画记”体
在旅途中,蒋彝一路写生,一路口占,它们后来都化作了游记中的精美插图:一部分是笔法中西结合的写意绘画,另一部分则是用各种书体题写的即景诗词,配上英语译文,不同母语的读者见之都能眼前一亮,会心微笑。在巴黎的塞纳河上,蒋彝看见了绚丽的彩虹,他先将李白的“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译成了英文,又用隶书写下了自赋的小诗:
雨倦日再出,悬空挂彩虹。
岂真仙人意,邀我游苍穹。
太白其无忌,今昔各不同。
逍遥逊庄子,行者哑又聋。
所恋在人世,巴黎夕照中。
此诗配上前一页手绘的塞纳河畔一隅小景,将中国艺术诗书画一体的传统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如果将书中的插图与现实场景比对,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在蒋彝笔下,景物虽然形态忠实于原貌,却常常遵循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原则,多个不同的角度都进入画面。与焦点透视比起来,这种手法更重视“传神”和“写意”,表现画家心中的情怀与对象灵动的生命力。



致力于发现各民族之间的相似之处
蒋彝相信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性相近”,一直致力于发现各民族之间的相似之处,而不是彼此之间的差异或者搜奇抉怪,这也正是“哑行者画记”系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正是因为怀抱着这样的理念,蒋彝在写作《日本画记》时,才能够抛开对日本这片土地的固有印象甚至国仇家恨,去观察、记录客居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在旧金山时,他又觉得旧金山湾上的中秋之月与曩昔照耀故乡九江的月一样明,一样圆,是同一个月亮的两面。 他相信,无论国籍、文化,人类文明的本质总是共通的,只不过习俗不同。

我认为,现代人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在我们这现代世界中,一种文化要独立于其他文化,是不可能的。我们现代人都是文化交叉的产物,强调我们之间的差异是行不通的。
——蒋彝1956年6月哈佛大学演讲
对今天的读者来说,阅读蒋彝作于上世纪中叶的画记,仿佛在参观博物馆时瞥见了具有现代设计感的陈列品,它们既留存着迷人的旧日风范,又散发着超越时代的神秘魅力。重读蒋彝的的旅行画记,可以跟随他隽永的文字畅游巴黎、旧金山或是波士顿,让我们在困顿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一种观照自己的方式,获得一种在日常生活之中不失自由的慰藉与幸福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现代文学研究学者罗岗老师曾指出,蒋彝总是以中国人的心体会此时此地的文化、风俗、景物,正是这一点拉近了蒋彝与我们的距离,使我们在阅读时感到熟悉与亲切。
国内知名出版机构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哑行者画记”系列中的《波士顿画记》《巴黎画记》《日本画记》《旧金山画记》四种,均为首次引进简体中文版。图书形态精致轻盈,适合随身携带,无论居家旅行,阅读都十分方便。清新隽永的装帧设计,更是最大程度地呈现了蒋彝作品的韵味。


蒋彝“哑行者画记” 《波士顿画记》《日本画记》《巴黎画记》《旧金山画记》 才华迷住贡布里希的作家和画家,享誉世界的文化传播者,以中国文人式的诗文书画,寻找地道有趣的波士顿风物和美国精神的内核;描绘战后日本的世情雅趣、旧貌新颜;发现巴黎这座艺术、时尚与浪漫之都角落里的美;感悟旧金山的拓荒精神。
《波士顿画记》
[美]蒋彝 著
胡凌云 译
侨居英伦二十余年后,蒋彝应邀来到大西洋的另一端——美国。波士顿,这座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独立与自由精神的摇篮,令他发现这个年轻的国家持久繁荣的秘密。在波士顿月光的陪伴下,他用画笔勾勒灯塔山的每一条街道,诗文抒写查尔斯河的每一个表情。顺便报名参加波士顿“茶会”。在旅途中,他更乐意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而不是区别。是为《波士顿画记》。


《日本画记》
[美]蒋彝 著
梁贝特 译
20世纪60年代,旅居英美数十载的蒋彝带着他的乡愁行至日本。抛开所有对这片土地的固有印象,他的足迹远超大多数日本国人之所及。去东京观看国际大都会的繁华演绎;到古都奈良寻找千年前的一株八重樱;在河口湖畔等待云消雾霁后富士山的笑靥;于十和田的风雨里探访传说中耶稣的坟茔。兴之所至,雍容古雅的伊势神乐信手成诗;华丽摩登的宝冢歌舞挥笔成画。蒋彝用他中国传统文人的行游方式,一程又一程地描绘这个国度的别样风情。是为《日本画记》。


《巴黎画记》
[美]蒋彝 著
王艳 译
20世纪50年代,蒋彝再次来到倾慕已久的梦中巴黎。法语学得泪水涟涟,正好来一场名副其实的“哑行者”之旅。巴尔扎克故居的幽冷小巷中邂逅无与伦比的月光,热烈喧闹的集市上发现曾有美妙歌喉的卖蒜老者。和画家朋友一起走访巴黎引以为傲的手工匠人,或不妨独自探寻现代艺术与哲学的摇篮——咖啡馆。当然,不能错过口味奇特的蜗牛大餐和“生气”的洋葱汤。旅途中的一切相遇都是美妙的,“神秘莫测”的东方哲学可以化解巴黎人和伦敦人爱猫的争斗,春日满城的垂柳和杏花,那是故乡曾经熟悉的风景……蒋彝用他传统中国式的诗文书画,发现这座城市角落里的美。


《旧金山画记》
[美]蒋彝 著
焦晓菊 译
自1953年首次造访,十年间蒋彝多次重游旧金山。在这座兼具前卫与传统的城市,冒险攀登金门大桥,游览云雾围绕、亦真亦幻的双子峰,漫步满是水仙花的小巷,娓娓叙说旧金山的历史与传说。让人流连忘返的不仅是旧金山如画的自然风景,还有这座城市展现出来的美国力量——清教徒精神与拓荒者精神的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