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博物馆
查看话题 >没事儿逛逛博物馆-国家海洋博物馆之一:远古海洋
观展日期:2019年10月2日
其实从7月份就听到了国家海洋博物馆开馆的消息,但根据很多博物大神第一波的观感,感觉这个项目的开关有点行色匆匆的意思,刚进去的时候各方面都没有准备好。所以也就没有在第一时间去。
而进入金秋之后,个人感觉有一段时间了,估计博物馆各方面的展品和服务都相对比较完善了,所以就在十一长假安排了一次。
国家海洋博物馆坐落在塘沽的沿海地区,这个地方距离天津的市中心其实还有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最近城铁站的距离也不短,对于外地游客,这种不太完善的交通配套显得不是很友好。
目前海博馆还是在试营业阶段,每天三千张门票,约满为止。虽然管理显得有点粗放,但却实实在在的保障了观展体验。即便是在黄金周期间,也不觉得人很多。海博馆太大了,容纳三千人的规模(还是分时进入的)其实真的不算啥。
既然是新建的,那就一定得看看新建筑的艺术设计。个人感觉海博馆的外观设计是很让人经验的。他让场馆横跨陆地与海域,整个跨层空间的结构,配合上圆润的曲面,有种建筑的律动色彩。而四个主建筑并合在一起,就好像海洋中集体行动的鱼群,正延伸着外鳍奔向海洋。无论是整体的建筑设计,还是建筑理念,都很让人喜欢

但是查网上的宣传,海博馆对于自身建筑艺术的定位,是海上的故宫。。。额。。。这就落了下乘。为什么就不能自称一派呢?真不知道一个现代博物学的博物馆,跟古代皇家建筑文物类博物馆,契合度在哪里

看海博馆内部的展馆设置,逻辑还是比较简明直白的。即一方面去展现海洋文化,尤其是中华文明与海洋文化之间的契合,另一方面则去展现海洋的自然属性,包括海洋的进化(古代海洋),海洋的发展(现代海洋),以及现代对于海洋的开发。左手人文,右手自然,最终归结到海洋的现代化。逻辑简单粗暴易于理解。


但是目前来看,很多常设展览并没有布展完毕,尤其是中华文明与海洋文化的展览还是在闭门谢客的状态。所以如果你现在去,可能跟我一样,只能尽情的体验海洋自然演化的沧海桑田,而海洋文明方面只能管中窥豹了,不是说完全没有,只是说东西比较少。这部分将在本系列浮光掠影的展现一下
从远古海洋,到今日海洋,这两个展览是目前海博馆的重头戏。老实说这个展览的布展,展现以及藏品,都体现了国内博物馆展会的最高水平。解说的很详细,并且文字深入浅出,如果跟着文字去探寻展品,真的会体验到沧海桑田的巨变,和生命的循环、生生不息。但是展览的互动性却相对差一些,缺乏声光这种更具现代化魅力的要素。

远古海洋借助海洋是如何形成的这个初级的问题而演绎出来的。海洋的出现其实就是火山喷发导致的大量水汽,然后以降雨的形式产生的。可以想象一下,那得是多么大的,持续多长时间的雨啊。。。

海洋形成之后,开始在元古代的中后期出现生命。展览对于生命的关注是从震旦纪开始的。但真正生命的魅力,却是在寒武纪体现出来的。

一说到寒武纪,大家都知道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但是往常表现寒武纪生命爆发的方式,一般是科普画,再配合上孤零零的化石,或者好一点,采用CG影像。这种方式不能说不好,但是总是觉得有化石的印证可能更符合博物馆的气质。
海博馆在这方面的确足够壕,他是纯粹采用化石的方式对生命大爆发进行的说明,包括生物的种类分布,甚至还展现出了寒武纪生物链。讲解也十分的细致。


如果说选择一种寒武纪的代表生物,那一定是三叶虫。据说三叶虫族群能够占到寒武纪生命的60%以上。这个物种在地球上生活了3.2亿年,充分的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奇迹,很值得尊敬。

而在寒武纪的早期,生物也进化出来更为复杂的结构-眼睛。这个内容在生命大跃进这部纪录片里面有着更加详细的说明。


奥陶纪的海洋面积和深度都大大的增加,刚开始气候还比较温暖,后期温度下降带来很多生物的灭绝。这个时期海洋生物也更加繁盛,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鹦鹉螺类,最早的头足类动物。

鹦鹉螺类的壳发生了从弯曲壳到直壳的变化,而现代鹦鹉螺,就是这个家族中弯曲壳当中的一员。

奥陶纪让生物种群规模更上一层楼,原来相对比较单一的,线性的生物链,被更加复杂的生物链体系所替代。

志留纪的海洋温度相对比较稳定,生物种类继续稳定的向前发展。
寒武纪生物大拿三叶虫在志留纪已经开始改头换面了,由之前圆滚滚的样子,进化出了刺状的头部,王冠虫就是其中的代表。

而这个时期掠食动物的代表,则是板足鲎。


泥盆纪的主题是生命变革,这个时期无脊椎动物继续发展,并且出现了水生脊椎动物-鱼类。
泥盆纪的生存竞争更加激烈,三叶虫演化出了背刺防御天敌。这种极致的演化,虽然更加瑰丽,但也说明了一个悲剧,就是这个生物种类快要玩完了。。。

与此同时,菊石的种类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甚至还出现了下图中这种特别别致的群落。

泥盆纪时期最大的进化成果,就是脊椎动物的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甲胄鱼类(无颌鱼),以及盾皮鱼类(有颌鱼类)。后者知名度更广的,古代海洋顶级杀手-邓氏鱼,也是出现在这个时代(体长8-10米,体重可达4顿)。


但是泥盆纪末期出现了生物灭绝时间。海水岩浆喷发,温度上升,海水污染导致包括邓氏鱼在内的所有盾皮鱼全部灭绝。而角石类及鲨鱼类生物(这都是盾皮类生物的食物)却活了下来,演化成为了现代的鹦鹉螺以及鲨鱼。
而泥盆纪的晚期,出现了鱼石螈,这是生物进化史上又一个里程碑的时间。

石炭纪的海洋中,鱼类进一步发展。软骨鱼和硬骨鱼都日趋成熟。如含肺鱼以及胸脊鲨。


二叠纪处于古爬行动物繁盛的前期,本来生命仍然稳定的发展,但由于火山爆发,二叠纪纪末又爆发了一次生物大灭绝,95%以上的海洋生物全部灭绝。地球环境开始回到寒武纪末期的状态。而这也成为古生代转向中生代的转折。


海博馆对古生物海洋的介绍,是以化石为主,旁白为辅,而对于中生代海洋的介绍,则完全跳脱了文字旁白,直接上各种的化石,而三叠纪-侏罗纪以及白垩纪这样的区隔,也表现的相对不明显。毕竟化石的魅力无限,不用多说什么。




这部分的化石展品,以中国内地的化石为主。个人认为,中国本土的化石种类其实也非常精彩,只是缺乏比较好的呈现方式,比较接地气的解读,市场化的包装也差一些,所以才这样不为人知。
看中生代海洋生物,应该要有一个基础而且也是很重要的概念:蛇颈龙、鱼龙、翼龙都不是恐龙!蛇颈龙、鱼龙、翼龙都不是恐龙!!蛇颈龙、鱼龙、翼龙都不是恐龙!!!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了解这个概念,可能会对恐龙这个生物学的定义,和进化特点,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新生代海洋的展示,主要以鲸类动物的演化来呈现。从巴基鲸到龙王鲸,再到现代鲸。鲸类跟河马居然是同一个祖先,你能想象得到么?


纵观古代海洋,你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海洋孕育了生命,但是一旦海洋生命繁盛,生命就倾向于离开海洋,走向陆地。而一旦陆地生命发展的繁盛之后,生命又倾向于回到海洋,古爬行动物(蛇颈龙为代表的),古哺乳动物(鲸类为代表的),概莫能外。

纵观海洋发展的历史,感受还是挺深刻的。海洋是生命起源,生命爆发的地方,是生命演化的推手,是生命遭受灭顶之灾的避难所,也是造成先进生命多元化的隔离带。他是生命真正的母亲。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554篇内容 · 42.3万次浏览
- 夏日限定的绿色美学1305篇内容 · 42.6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48.7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389篇内容 · 67.7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545篇内容 · 737.4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250篇内容 · 487.8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72篇内容 · 136.9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767篇内容 · 168.5万次浏览
@寂寞男开挎斗子 走吧,海洋博物馆
写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