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孩子会飞得更高更远
——王淑艳老师《苏州园林》课后观感
王淑艳老师很勇敢,在克旗学习回来后主动上了一节全校规模的学共体课。作为观察员,我坐在了学生中间。
教学片断:
王老师设计的第二大题第3小题是挑战性话题:细读全文,找出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在此基础上理清说明顺序。老师让同学们自主研究后协同合作解决。
我身边的小魏同学学习单上是这样写的:
建筑
假山和池沼
树木
花墙和廊子
角落
门窗
颜色
应该说,他完成的很好,符合题目要求。
但这是什么顺序呢,小魏同学认为是“逻辑顺序”。然后去看同伴的。同伴没有写,但他认为是“空间顺序”。两个人互相嘀咕了几句,试图阐述各自的理由。
这时老师叫起了一名同学,问,你认为是什么顺序?那学生回答是“空间顺序”。然后老师又叫了其他同学回答,大部分同学认为是“逻辑顺序”,老师讲了下理由,在黑板写下了“逻辑顺序”四个字。
自我反思:
如果我们将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是否能让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呢?我想是可以的。
根据学共同理论,学习是向未知世界进行探究的过程,一个人可以达到的水平在第二个人的帮助下,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而在第三个人的帮助下,达到的水平会更高。
在我的课堂实践中,由于注意了留给学生时间,鼓励大家协同合作,明显感觉到了学生探索能力得以增强。在讲《你是人间四月天》的时候,学生的理解、表达都超出了我的预期。
我设计的问题是:
请大家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作者写给什么人的诗,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在给了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之后,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
1.由笑响点亮了四面风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爱笑,是快乐的一个。
2.由鹅黄、初放芽的绿、白莲。可以感受到这个人年轻、纯真。
3.由百花的冠冕戴着。可以感受到这个人很高贵。
4.由轻、娉婷可以感受到这个人很美丽。
5.黄昏吹着风的软。黄昏本来是没有生机的,但它在作者笔下有了生命,流动起来了,吹着风,我感受到了温柔。(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回答)。
6.由星子在闪、细雨点洒在花前,我感受到了美好。
这时,另一个孩子举手了,老师,我觉得这是一幅画面:作者和她喜欢的人在四月天,黄昏,有轻轻地风吹,两个人漫步在花前,这时天空星星闪耀,细雨飘洒。
我听这孩子说着,内心充盈着感动。
7. 我由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在梁间呢喃。我感觉到了温暖。
我说,对啊,所以,作者在结尾才写道: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学生跟我一起读出了这几句话,然后我们都停了一会。觉得美好无比。
学共同课堂实践一次次刷新我的认知。在上一课《乡愁》里,学生就问了两个好问题:
为什么海峡是浅浅的?它本来很深啊。(作者余光中渴盼祖国统一)
矮矮的坟墓,矮矮的有什么好?
在这个问题上,学生的三个回答逐渐递进:
1.可能余光中母亲家境不好。
2..母亲是个谦卑一生的人,不希望炫耀。
3.这写出了儿子的无可奈何。我就站在母亲面前,就是这样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却不能和母亲相见。
我们的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吗?不是,是我们不肯放手,总是牵绊他们。
现在的课堂,我真是很少说话,只是倾听孩子们的发言,将有价值的点重复一遍。在孩子们陷入困境的时候提醒他们:
我们再读一遍?大家再讨论一下?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地讨论,让大家真正协同学习起来呢?
在我的尝试中,我发现了几个有效的做法:
1.问题设计要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比如王老师这节课,如果这样设计问题:苏州园林美在哪几个方面,他们是否可以调换位置呢?
这样学生就容易发现这些方面和前面那句将就亭台楼阁,相呼应,同时也有有主到次的关系,于是逻辑顺序就很容易明白了。
2.要尊重学生的每一个答案。孩子敢于举手表达,是源于对自己答案的相信,老师不要轻易置评,只要认真写到黑板上就是了。当然会有一些回答是不正确的,但随着黑板上的回答逐渐增多,孩子们能分辨出其中的区别,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我们要相信孩子的判断力。
3.环节确实要少而精。因为少,才能留给学生讨论时间。因为精,才能将宝贵时间放到最核心的学习任务中。
最后,还是要感谢王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学习的机会,你的无私勇敢让我们有了提升自我的可能。学共体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一起努力吧。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11.3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791篇内容 · 818.4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625篇内容 · 573.7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新19篇内容 · 1.2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新14篇内容 · 9584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898篇内容 · 208.0万次浏览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686篇内容 · 74.5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283.2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