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名画是装逼吗?不!我只是嗑CP
欣赏名画真的是 装逼 吗?
不
看懂了就不会。
比如,你知道梵高为什么自杀吗?

提到梵高,我们总会想起那个为了妓女自残割掉耳朵的疯子。 但有证据表明他是因为跟高更争吵之后才割掉了自己耳朵的。 不是为了女人,是为了男人 梵高和高更相遇于1887年
高更比梵高大五岁自幼家境富裕年轻时曾当海员周游过世界这使他的眼界超出一般人


梵高学画是半路出家他却看不上那些学院派他唯一佩服的人就是高更
与高更相比,梵高更像一位苦行僧,但两人都有一种强烈求变的艺术理想。梵高称赞高更的画极富诗意,高更则在欣赏梵高的艺术热情之余,还有另一层考虑——
他希望梵高的弟弟提奥
能够为他的作品做推介和销售

为摆脱法国当时的“印象派”之风去南方寻找新的源泉
梵高来到了法国南部的小镇阿尔勒
思如泉涌
梵高用三个月的时间画了190幅作品
几乎是他在巴黎两年时间所画的总和

此时的高更虎落平阳疾病缠身,穷困潦倒被困在了布里塔尼亚

一文不名的他收到了梵高寄来的邀请函附加上50法郎路费,邀请他来阿尔勒
一起创业吧!

高更来了。梵高计划和高更一起组建南方画室。俩人生活了两个月,在此期间,他们的艺术思想相互碰撞,互相影响。下面两幅画就是梵高和高更现实主义和想象力的结合。 从画面单线条勾勒的外形、深暗的轮廓线、不现实的配色和色调均匀的着色来看,这幅画应归功于高更,但它并不只有高更的风格,还有大胆的取景,以及鸟瞰视角的透视角度,这些统统来自日本版画。

上面这幅画里,梵高进一步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高更的理论,高更推崇借助记忆和想象力的作画方式,并经常突然变换颜色和形状。这与梵高惯用的绘画方式天差地别,对他来说,根据自然绘画才是真正的信条。
我们不一样!
我们来看看梵高和高更画同一个主题是什么样子。 这幅《高更的椅子》基于红绿两种色调形成的强烈反差描绘而成。

而《梵高的椅子》就像是一幅与之相对称的画。这幅画中蓝色和黄色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呈现出色彩的和谐。

高更以想象力和内在性捍卫着自己的艺术创作而梵高的绘画则基于现实与自然


天才的相爱相杀 高更在与梵高同住期间,曾向贝尔纳写信诉说他们两人之间缺乏理解,尤其在绘画上更是没有共识。 在梵高和高更共同生活的这两个月里,梵高疾病缠身,意志消沉,而高更生性激昂,两人的关系日渐紧张。
1888年12月23日夜间,梵高害怕高更会彻底离他而去,便用一把剃刀威胁高更,最终却将利刃转向自己,割下了左耳的一块,之后将其作为礼物送给了一名妓女。 不久,他住所街区内的居民们就被动员起来,集体表达把这个“红毛疯子”关起来的诉求。
1889 年2 月,当梵高出院回到自己的小黄房子后,邻居们都开始有些害怕他,为此他们给市长写了一封请愿书,提出应该把梵高关在医院里,不然他可能会伤到旁人。


这时,高更已一去无踪,两位艺术家将永无重逢之日,并且高更原本打算来南方辅助梵高组建艺术家工作室的梦想,也随着梵高疾病发作的前期征兆而化为乌有。
我既没有妻子,也没有孩子,
而且我需要看得见连绵的麦田,
所以,长时间生活在城市里对我来说很困难。
——梵高致威廉明娜的信,1889年7月2日

7月27日下午,梵高出门散步时,将枪管对准了自己的胸膛,重伤不治,于7月29日辞世,年仅37岁。 梵高一生孤独。
如果他能遇到蒙克,或许不会有这样的结局。本应成为好基友的蒙克和梵高,却因为时空交错而擦肩而过。
相比起梵高,蒙克这个名字就没那么家喻户晓了。不过你一定知道他的这幅《呐喊》。

蒙克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死 梵高1853年——1890年 蒙克1863年——1944年

梵高大蒙克10岁他们有生之年从来没有遇到过 梵高生前极有可能是完全不知道蒙克的存在的,而梵高死的那年,蒙克已经27岁了,此后梵高才开始火起来。 深受印象派影响的蒙克肯定是知道梵高的。可以猜测蒙克甚至是梵高的迷弟,因为他临摹过梵高的画。
“疾病(家族传染的痨病和严重的遗传性精神障碍)让我不可能结婚……我可以和女人开展一段自由的恋爱关系,因为我不能或者说不想结婚……”
——蒙克

蒙克似乎有着跟他一样的境遇,一样的不受女人欢迎,一样的被孤立和寂寞,一样的被视作“疯子”。 1898年蒙克邂逅一个女人图拉之后,两人开始了一段极具毁灭性的恋情。






1902年,他们的爱情结束于突发在奥斯高特兰的一场意外:左轮手枪意外打出的一颗子弹让蒙克的左手失掉了一节指骨。
如果梵高还活着,被亲密关系伤透了心的他俩,一定会是相见恨晚的挚友,在艺术方面有相同的信念和理解,在精神方面有相似的感悟。 同时欣赏蒙克和梵高的作品,如同一场见证表现主义诞生的旅程。 他们感受到了这个世界试图用色彩表达自己的强烈欲望。他们听到了来自自然的音乐、尖叫,将艺术家与天空、田野联系起来。他们将这种整体、极端的感受表达出来的方式,就成就了一种新的艺术表达。


蒙克的病态从他的作品中一眼就可以读出,梵高的疯狂从他的色彩和笔触中一眼就可窥见。 看到过一种说法,也许梵高的眼中看到的星夜,就是那样的,他只是把他看到的画了下来,蒙克能懂他,只是他永远不会知道了。
“粘人”的梵高梵高对人的依赖很大,但是他在意的人却一个个离他远去。 这样一个“粘人”的画家,尤其喜欢画人物。
“我想画人物,除了人物还是人物。他们比我强大得多,这些两足动物,从婴儿到苏格拉底,从皮肤白皙的黑发女人到脸庞因太阳暴晒而染上红褐色的金发女人。”
——梵高致好友埃米尔·贝尔纳的信,1888年8 月



在1885年初给他的弟弟提奥的信中也写道“……近来,我几乎只画人物头像。”
自1888年2月起,梵高定居阿尔勒。虽然面对着南部的无限风光,但他并不放弃肖像画,还反复酝酿着创作“现代风格”肖像画的计划。
然而不幸的是,他总是缺少模特,只能不停为此抱怨。
于是,梵高画了大量的自画像——人们统计出他在十来年间创作了40多幅自画像,其中包括油画和素描作品。

梵高创作出数量惊人的自画像,这大概是因为他一生困苦,无法为自己聘请模特。 如今梵高这个名字已经几乎家喻户晓,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外,来自全世界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来看他的画。只是他永远都不会知道了。

你不孤独,只是被时代错过。 文森特,请你回头看一看啊!
参考资料:纸上美术馆《梵高:苍穹之色》
GB/T 7714夏丹. 梵高和高更的南方画室[J]. 投资与理财, 2014, (24):102.

《达·芬奇:天才的秘密》
《波提切利:优雅栖身》
《拉斐尔:柔美与和谐》
《梵高:苍穹之色》
《高更:异域炼金术》
《蒙克:痛苦的表达》
对于不能在画展细细品味大家之作的人来说,这本书真心不错。画质细腻,看得清楚,并且每一幅画都附有详细解说,让每个人都可以看懂。
一举囊括全球各大美术馆镇馆之作
足不出户就能尽览世界名画



读纸上美术馆,变身艺术达人
《纸上美术馆》第二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