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有还是存在》读书总结
写的内容仍需打磨,希望各位看完之后能为我提供修改的意见!
当我写这篇总结的时候,这本书读完已经有半个星期。按我的强迫症习惯,我当天就要把总结写出来,而我却写不出来,太难写了!因为我感觉这本书描述的内容可随着读者的想法改变渗透的方向。当读者关注社会结构的时候,它给读者重点展现的是工业资本结构与社会主义的两个不同世界及其结构造成的不同影响;当读者关注自身的心态和决策行动时,它会突出"占有"与“存在”两个形式的生活方式的不同;当读者关注社会改变的事态时,它会把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具象化,告诉我们两者是如何相互影响、制约的......
至于我,最有冲击力的是个人方面。
阅读的过程中,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该如何进行自我介绍” 。
这个问题字面上显得哲学,大部分人听到这个问题会打趣,这不就是——“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的看法是,这个问题很接地气、很实在。理由很简单,它会让我静下来心来仔细思考,从虚无缥缈的灵魂,跳跃到个人掌握的实物,翻越到心中难以决定的重大决策中.....
在思考的过程中,我浮现着书中谈到的内容:
1、人不应该把他的知识当做能赋予自己安全感和认同感的占有物来看待,不应该让知识来充满自己,一味地固守知识以及去追求这种知识。
2、一切都可以是欲望的对象,如日常用品、财产、礼俗、好的行为、知识和思想。这些东西本身并不“坏”,但是,如果它们阻碍了我们的自我实现,如果我们固守这些东西,使之成为限制我们自由的锁链,那这些东西就变成坏的了。
3、我们的“自我”成为财产追求中最重要的对象,因为它包括许多内容:我们的身体、名誉、社会地位、所有物(包括我们的知识)、我们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以及我们希望在别人心目中出现的形象。
4、如果我们的着眼点不是放在某一具体的行为上,而是放在作为这一行为为基础的态度上,那这种选择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
5、以为我们能拥有地占有某物的基础是幻想有某种永恒不灭的实体存在。从表面上看我似乎什么都有,实际上我什么都没有,因为与我对客体的拥有、占有和支配在生活过程中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如上书中“占有”式观点令人自省。毕竟这些也是当今中国社会一部分人所贩卖的焦虑所在,为什么要靠目前所拥有的东西(自己所得或者他人所给)来定义自己。富二代?官二代?红二代?这些标签给我的感觉是故步自封、不劳而获、出路靠投胎的嫉妒仇恨。这些标签在当今的自媒体中频频出现,给人营造了一种“命不好”的心理错觉。就算他人没有这些标签,看到别人比你好的时候不自觉会怀疑别人为什么有这个成功的基础,却没考虑到别人背后为之一直努力的时光,永不停步的意志。
在这一年中,我着实经历了很多且潜移默化改变着,因为我看到了周晓根大师兄丰收背后的凌晨三点,看到了论文三人组为一个问题的边走边讨论,看到了项目组调试BUG的愁眉苦脸,看到了李队桌上和硬盘的学习资料,看到了张老师与我们学生的教学方式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我逐渐重新看待我爹的待人处事的行为,之前我觉得我爹自从不做生意后变得堕落,整天浑浑噩噩,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他选择了一个更为适合的生活方式罢了。他这种生活方式的持久使得他每天都有人打call聚会,兄弟朋友同学多得令我妈整天念叨(不过,我必须在这里点赞帮助过的叔叔阿姨)。
我很感激家庭交于我的一切,虽说没有周边人生的人家富贵,他们很少强迫我做这做那,只是告诉我今天要比昨天更加努力,非常尊重我个人的想法,并在我选择上提供长久的帮助。
关于我的自我介绍
说了这么多,现在我还是无法将自己定位。如果硬是要做个自我介绍,我希望未来的自己能自信说出以下几点:
1、我是个不在乎物质多寡的人(只要满足自己的最基本衣食住行就好)
2、我不会觉得因为奉献而失去什么。相反,我会认为,抓住自己东西不放的人才会失去他的东西 。
3、 我会积极主动表现自己的才能,与他人积极建立联系,逃避自私的藩篱。
4、我不会再靠抓住我所占有的一切不放、“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抓住我们的自我和占有物来寻求安全感和身份感。我不会想地寻求下一件事情或消费最新鲜的玩意,来刺激神经,得到心灵上的满足(这种满足是不快乐的、病态的)。
5、我有一个为之奋斗的长久目标,不会因为外物繁杂而分心。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890.3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713篇内容 · 800.3万次浏览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682篇内容 · 71.9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551篇内容 · 558.3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268.4万次浏览
- 无意间闯进了陌生人的人生51篇内容 · 50.3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769篇内容 · 144.5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870篇内容 · 200.7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