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转存)
看完《小委托人》,我觉得有点流水线工业品的手法。很有现实意义的一个故事,拍法流于俗套了。 本部电影以一个男性律师的成长为主线,他的形象足够饱满,其他形象包括两个孩子都不是丰满的人物形象,过于单薄——只能用受害者来概括。人物形象没有血肉,那么我们看到电影之时,只是单纯产生情绪,因为把里面的人换一换,换成一个形式的悲惨,我们依然会流泪,但是只能为悲惨而流泪。既然以“改编于现实案件”作为宣传噱头,那就要承担娱乐之外的厚重现实。 影片在情节方面比较完整,符合一贯正义能够得到伸张的认知,这样的结局有他的好处。 在情节安排上,这一类片子的流程套板化,为了说完整个故事而失去细节的挖掘和呈现。比如为什么弟弟在被虐待之后依然是以前的性格模式,比如为什么周围人都对这种现象不闻不问。比如为什么继母要施暴。比如小女孩为什么接受了继母的认罪说辞。 无论是罪恶的诞生,还是罪恶的消除,这部片子都没有走到深处。我看见的只是不痛不痒的设定,设定周围人的漠视和法律程序的推诿滋养助长了罪恶,所以小女孩不相信成人只相信男主角,因为父亲的缺失加剧继母的施虐,包括剧尾的解释——继母没有母亲因而不知道如何做母亲,也是促使恶产生的原因。但是给我的感觉是不够根源,我们每个人难道没有在以上原因中经历过吗?恶也没有百分之百诞生。所以到底是什么让恶诞生呢?影片改编的现实会有答案吗?但仅仅将原因诉诸于以上是没有意义的。只能治标不治本。 全片最大的推动力一直都是男主何时回来惩治罪恶,一旦男主意识到之后,其他阻碍因素全部不存在,为正义让路。在男主重新做选择上耗时过多,而对于前文影响恶发生的因素着墨较少,使人物丧失关键的重量,仿佛正义只需要他的一个转身。 我在观看之前,一直以为,掩盖罪恶和杀人会是全剧的核心,但是影片没有采用这种结构,让我有点兴致缺缺。 影片最后采取的罪恶消除的手段也不够深刻,家庭施虐,难在取证,难在口供,这是关键。但是,影片解决这两个关键的问题,是大大超于现实的,最终给大家呈现了一场令人流泪的正义解救。 可是也不仅让我胡乱想。为什么健全的法律制度越来越保护不了人,为什么只有英雄才能战胜罪恶呢?普通人战胜罪恶的阻碍在哪里呢? 不安。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收集秋冬出行碎片291篇内容 · 23.6万次浏览
- 仲代达矢去世1076篇内容 · 8.4万次浏览
- 婚后才明白应该怎样去选择一生的伴侣1.0万+篇内容 · 16.6万次浏览
- 我的精神防寒套装339篇内容 · 29.9万次浏览
- 在这个集体失落的时代,如何大胆走出去?新7篇内容 · 5.7万次浏览
- 暂停打工后,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950篇内容 · 169.1万次浏览
- J人给P人的亿点小震撼152篇内容 · 86.8万次浏览
- 已经完全失去囤东西的欲望了1.0万+篇内容 · 9788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