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全国上映丨没有他,就没有吉卜力工作室。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6月21日在中国上映了,那些年追过宫崎骏动画的人们都纷纷走进电影院致敬经典。
除了《千与千寻》,还有《风之谷》《天空之城》《龙猫》《萤火虫之墓》《辉夜姬物语》《岁月的童话》《百变狸猫》《阿尔卑斯山的少女》……都是几代人心中永恒的经典动画。

这一部部感人至深的动画电影是由导演宫崎骏以及他的同事高畑勋、铃木敏夫等一起统筹创办的吉卜力动画工作室出品的。宫崎骏、高畑勋和铃木敏夫这个“铁三角”组合成功地把吉卜力动画工作室成功打造成“东方迪士尼”。

很惋惜的是高畑勋在去年已经离世,吉卜力再无高畑勋。宫崎骏曾说:“如果没有高畑勋,我就没法谈动画。”可见高畑勋在吉卜力和宫崎骏心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吉卜力动画的成功离不开高畑勋的审美。高畑勋,是动画大师,更是一名画痴,在他56年动画导演生涯中,流连于世界各地美术馆,从艺术中吸取创作灵感,成就一部部经典动画。
在南方周末的采访中高畑勋提到——
《辉夜姬物语》这部影片融合了许多东西。我刻意做了日本味儿的一面,但是和绘卷也有挺大的差别。绘卷说起来更像是线描动画片,把线画好之后再涂色,时间越久越有韵味。而《辉夜姬物语》是直接用线条画出来,并且因为是淡彩画而显得很清爽。颜料也不是传统日本的矿物质颜料,而是西方的水彩。
这部作品是与水墨画有关系的。留白的魅力,西方绘画里没有。我喜欢的正是中国水墨画里的留白,比如南宋的(画僧)牧溪和玉涧的作品。中国画很了不起,对日本学画画的人影响很大。大幅留白很符合日本人的审美观,所以我拍《辉夜姬物语》时就学了留白。留白饱含真意。

在高畑勋的专栏赏析画作时也提及到——
洒脱自如的“水泽泻文漆绘膳”既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同时也是一幅精湛的光绘。用弯曲的呈锐角的线条表现的流水虽然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样式,却将漆黑空间里的波光粼粼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幅画内容简洁,与豪华的打褂不同,用光来映衬周围的黑暗。其实,在制作电影《萤火虫之墓》(1988) 的时候,这件漆器的照片给了我很多灵感。

想要洞悉高畑勋乃至吉卜力的美学原点,了解日本动漫打动人心的秘密。走进高畑勋的艺术世界也许是一个绝佳的途径。
宫崎骏:“我把我的全部青春都献给了高畑先生”
据铃木敏夫讲,宫崎骏筹拍电影《风之谷》时,对他提了个要求,那就是让高畑勋担任制片人。铃木也没多想,就去找了高畑勋。没想到,他游说了两周都没能成功。
高畑勋有在大笔记本上记东西的习惯。当时,他在笔记本上记了自己认识的各种制片人的情况。比如日本有哪些类型的制作人,美国的制作人有何特点等等。他把笔记本递给铃木,说:“你看看。”铃木大致看了一遍,只见最后一页写着:“综上所述,我不适合当制作人。”
铃木心灰意冷,只好回去将这个情况告诉了宫崎骏,并问:“制作人非高畑先生不可吗?”
宫崎骏沉默了会儿,说:“铃木君,你能陪我去喝杯酒吗?”
于是,铃木默默地陪宫崎骏去了酒馆。
宫崎骏一杯杯地喝着闷酒,直到喝醉。然后,他开始流泪了,说:“我把我的全部青春都献给了高畑先生,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高畑勋和宫崎骏,两人在东映动画工作时就认识了。高畑勋1959年进入东映,宫崎骏则是1963年。
1965年前后,高畑勋、大冢康生决定要拍《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宫崎骏听闻,便把自己利用空余时间画的插图给他们看。宫崎骏回忆说:“我记得……一开始时被放置在一旁。后来不知怎么回事,我就成了他们的工作伙伴。”
《太阳王子》是高畑勋首部执导的动画电影,也是他和宫崎骏首次的合作。宫崎骏对这部电影评价很高。
他说:“我相信在谈到动画的时候,《太阳王子》绝对是改变大众观感的作品。因为,阿扑(高畑勋的昵称。“阿朴”(パクさん),源自于年轻时在动画室上班快迟到时进来后,忙着大口咀嚼(パクパク)面包的模样。)透过这部作品证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动画具有深刻描绘人类内心的力量。”
这之后,他们相继辞职。宫崎骏作为高畑勋的手下继续从事动画的工作。两人相继合作了《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寻母三千里》《红头发安妮》等作品。
1965年,宫崎骏二十出头一些;筹拍《风之谷》时,宫崎骏已过而立之年。这段时期,正好是他的青春期。回顾过去,宫崎骏曾说:“对于二十几、三十岁的我来说,假如没有阿朴的提拔,就没有今日能对电视动画侃侃而谈的我。也正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那么多的共同点,所以才会轮到我出头的机会。”
说出这种话的宫崎骏想必对高畑勋是很看重、甚至是依赖的。这也难怪,他会喝醉酒,还会说出 “我把我的全部青春都献给了高畑先生”之类的话。

再回到这个故事。后来,铃木敏夫去找高畑勋说了这个情况。高畑勋听了,说:“对不起,我明白了。”于是,就应承了下来。
后来,《风之谷》于1984年3月上映,大卖。1985年,他们三人成立“吉卜力”工作室。宫崎骏随后拍出了《天空之城》《龙猫》《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名作,而高田勋导演的作品有《萤火虫之墓》《岁月的童话》《百变狸猫》《辉夜姬物语》等——同样脍炙人口,但不知为何都被当成了宫崎骏的作品。

留存在高畑勋记忆中的名画
高畑勋有很多喜好。
他喜欢读书,喜欢说理争论。
他很懒,是“重度拖延症患者”。这一点宫崎骏深有体会。在《岁月的童话》上映时,作为制片人,宫崎骏回顾了整个电影的制作过程,说高畑勋“虽然拥有难得一见的缜密组织能力和非凡的才能,但却是个超爱懒床的天生懒人”。
他喜欢音乐鉴赏,对乐理有一定对理解。久石让在为《风之谷》《魔女宅急便》配乐时,他曾数次与久石让讨论处理配乐的事情。
他喜欢诗歌,喜欢法国诗人贾克·普维的作品,曾翻译过他的一本诗集《Paroles》。
他喜欢看画。高中时,他就已经多次往美术馆看亨利·马蒂斯、毕加索、库尔贝、保罗·克利、拉图·尔等世界巨匠的名画了,可以说与绘画结缘甚深。即使过去多年,在他老年时,仍然记得那一次观看画作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悸动。1951年,他刚升入高中不久时,看到了马蒂斯的画展。他回忆起来说,“这于我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他喜欢毕加索。他觉得毕加索是那种“从根本上掀起一场绘画革命的人,一个随心所欲描绘着既不美丽又令人费解的作品的人”,但就是这样的人,“却名动天下”,成了“现代艺术动代名词”。也是在高中时期,他在美术馆看到毕加索的《头骨和花朵》。他说,“……在一排排西洋名画中,毕加索单纯至极的《头骨与花朵》,其强大的表现力岂止是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傲然压倒了其他众多杰作。我想,若没有它,这个空间该会显得多么寂寞。”
而“初次开启我的双目,对我来说相当重要的作品”,则是保罗·克利的《飞蛾之舞》。高中毕业时,高畑勋曾把这幅画从《世界美术全集》第三十五卷卷首页偷偷撕下来,一起带到东京去上大学。尽管这幅复制品,与原画截然不同,色彩、亮度都差太多。但在他眼中,仍是那么美。他说,“这也是这幅画的可怕之处。”

开设专栏:从一幅画开始
2003年,高畑勋年近七十。他在“吉卜力工作室”主办的月刊《热风》开设专栏“从一幅画开始”。
专栏是一篇日本绘画、一篇海外绘画(主要是西方绘画),这么交错着刊登。除此以外,对于绘画的选择并没有什么顺序和脉络,仅仅是当时随性想到哪幅就哪幅。
他用了五年的时间,回忆了自高中时期以来留存在他记忆中的名画,讲述他是如何与它们相遇、它们带给他的启示,以及这些名画背后的故事。
在这些文章中,高畑勋感佩于画作的魅力,体会于其中的趣味;或抱着“此处为何要这样处理”的疑问,去查阅资料,找出属于自己的答案;或自由地穿梭古今东西,尝试各种比较。
虽然他自谦这是“随性地交出一份赏画报告”,但从《一幅画开启的世界》和《一幅画看日本》中,仍然读到他对画作精细的描绘、独特的艺术见解,体会出他与这些画相逢的乐趣和幸福。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关画家画作的八卦与故事,让我们在读后感佩之余也能收获不少读书的乐趣。
《一幅画开启的世界》姊妹篇
——《一幅画看日本》
夏日即将上市
本书既不是对艺术史的追溯,亦不是解密某幅作品魅力所在的名画导览式读物,而是一个爱画之人,围绕着一幅画,夹带着自身的独断与偏见,既不拘于这种范式,亦不守那样的规矩,只极其随性地交出的一份赏画报告。——高畑勋
日本动画界殿堂级人物,《萤火虫之墓》《岁月的童话》《百变狸猫》《辉夜姬物语》等经典动画的导演、编剧高畑勋,是动画大师,更是一名画痴,于其56年动画导演生涯中,流连于世界各地美术馆,从艺术中吸取创作灵感,成就慧眼。
在这本书里,高畑勋选择了30幅历史上的名画,从平安时代的绘卷、室町时代的水墨、桃山时代的屏风画、江户时代的浮世绘,到细腻写实的现代动画……介绍雪舟、尾形光琳、葛饰北斋、香月泰男等日本艺术史上的主角级人物,带领读者游历1200年日本艺术史。
“画得不算好”的日本线描肖像画却成为国宝,伟人们反映自己“陋容”的肖像画反映了大丈夫的气节,漆器相比和服能更好展现“黑夜中的景色”……高畑勋以深厚美术功底和文化底蕴,解读画作重要细节和背后文化,带领读者透过绘画看日本。
图片来源丨豆瓣、网络、《一幅画看日本》
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关注浦睿文化的豆瓣主页,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