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盒子| 在“梅雨边缘”对谈

梅雨:冷暖气流交替。我感觉冷空气代表了理性,暖空气代表了感性。它们交融的一刻会形成降雨,地理知识上说它也叫锋面雨、气旋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特殊的名字,“梅雨”。我生长在这个地区,所以也是我对这个地区以及人群的一种小小的情感表达。
边缘:因为我的图像多数不太具有标志意义和过于明显的符号象征、地界象征,它们有大致笼统的主题,关于都市,关于独自生活和缓慢的、偶然的观察。却又是模糊不清、会给人产生错觉的。所以它们与我的感受一样,处于某种边缘。
故为“梅雨边缘”。
在梅雨即将到来的边缘,谈一谈
H=轰 R=任意盒子
R:为什么要来任意盒子做这个展览?
H:当时知道盒子是从二楼南书房的推广中知道的。那时候还在国外留学,想着回来有机会一定要来看看这个公益性质的空间。当时是春节前期回的国,没想到盒子离我住的地方很近。来参观过之后我就很确定想在这里办展了,因为盒子的空间大小很合适,而且布局也很合理,没有多余的冗赘,也很自由,可以很好的展现我想象的内容。所以也很感激这里。
个人原因是因为想将之前一些自己喜欢的、却没有正式平台去进行关联、展示的作品进行一个整合性质的展示,给这些作品本身,也给我自己一个交代与总结。同时也希望能通过这次展览重遇一些朋友,找寻一些新的可能性。
R:你的照片内容主要是什么?
H:它们主要是关于各种不同城市的零碎细节片段,整合在一起之后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叙述。多数是关于空间、场所与建筑结构的。它们是我对这些生活过、经过的城市的一份描述与呈现。它们多数有些“古怪”之处,我在编辑和整理的过程中曾试图让画面在某种程度上显得客观。例如,通过调整构图,透视和颜色等这些方法。但其实对于这些场景一开始的感应和选择就已经是个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了。

R:这些将要展出的作品是怎样进行创作和整合的?
H:它们都是我用手机随拍的结果。一开始用手机拍照的时候,真的是“随拍”。每次按下屏幕框选图片的时候是非常感性控制的,会默默的想“这个画面好美、奇特、古怪、神奇、有意思等等,不拍下来就有点可惜了”。我是有点像收集它们一样,近乎贪婪的在进行着这项活动。贪婪的结果就是没有选择性,所以有些照片在不断的重复,甚至泛滥。但后来慢慢累积到一定量之后,发现有些深层次的东西默默改变了,我在筛选独特的视角、框选画面的时候,发现它们也在框选我。这样的关系开始形成之后,我开始反思。慢慢的我在这些产出的画面中找出了共性。我发现我对于空间、以及它们偶然的交错构成的新结构反应是最大的,而这些空间的特点与构成又是有些超现实的。
换句话说,“超现实”可能往往是使我内心感到震荡与疑惑的场面。那时候刚在英国念书的时候边修自己的主课边利用手边资源自学当代艺术,第一次系统的去了解“超现实主义”这个学派别,看了很多达利、芮内玛格丽特的画,它们对我是有深层次的影响的。我想把这些无厘头的、晦涩难懂却又隐隐解释的通的元素和意念,融入到摄影中。其实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冲突与本质的不同(超现实的绘画和摄影),但正是这种冲突让我感到兴奋。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挪威影像艺术家Torbjørn Rødland,他的作品其中就包含着非常显著的超现实性,让你不管看几遍都不能确定他的真实意图,并且每次看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我着迷于这种不稳定的状态。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矛盾点就是,虽然我很热爱超现实的元素,但是生活中的日常性也是我非常关注的一个点。所以我的画面时常并行着这两个重点,我试图在画面上将两者平衡。形象的来说,我在“编织”它们,像是织物时左右两根线针上的线。希望这种意图能传递给观者。
我整理它们的过程也是非常痛苦的,就好像前因埋下的后果。我一开始的贪婪,贪多的习惯导致我在整理照片的时候非常痛苦。这种痛苦不仅仅是事实上的“大海捞针感”,很多也有来自心理上的。很多照片会适时且准确的勾起我的一些回忆和感受,拉住我,然后陷入一种现在与过去产生对比与断层的茫然无措感。这种感觉无疑比物理性的更加让人难以面对。但通过整理,更加为我以后的创作过程指明了方向,需要更加精简与慎重。不过之前的“贪婪”对我来说也是无法回避的、必要的过程。也许正是许许多多无效的画面的累积和对比让我总结出了真正有分量的视觉精髓之所在。
所以这次的展览上画的数量并不多,但每一幅都是我精心挑选的,它们互相串联却又彼此独立。
R:为什么要用手机拍?
H:轻便、自由,束缚感少。一定程度上它也比其他所有的相机都更加“隐形”。但是提到“手机摄影”,多数人的印象还是觉得它随意又非正式。
所以这次的展览还有一个隐性的目的就是为“手机摄影”正名。包含了一点点微小的、对某些固有观念的反抗:-)

R: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照片?它们对你而言的意义是如何?
H:我选用的一部分照片是我拍摄的当下就很喜欢,急不可耐就想发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照片。它们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的在发送的那些时间节点获得了一些来自朋友、网友的“赞”,在我看来这些赞仿佛是一座座桥梁,关于理解的桥梁。他们似乎接收到了我想传达的某种讯息。于是我似乎也会变得更加喜欢它们了。后来我也在反思这个一系列行为与反应的本身。这件事是很有意思的。其实社交媒体和创作交融所产生的效应也是我一直有在关注的,但限于篇幅以及展览主题限制无法多谈。展览中还有一部分照片是我在为了做这个展,从头到尾梳理所有的照片时发现的一些“沉默的金子”,它们在我的重审之下散发了光芒。最终我重新思考时会去关注是什么的改变导致了这种“亮点再现”,这无疑对自我的反思也是一剂良药。
这写照片都是我在英国和欧洲,居住、游学的时候拍下的“片段”。也许单看每一张会有个中滋味,把它们进行联结后又是另一番演绎了。
感谢我所学的专业,叫“摄影与城市文化”,它其实是属于社会学分支下的视觉实践运用。无论你的基础出发点是对于城市文化的兴趣,还是对摄影的喜爱,你都可以由这个课程的展开深入挖掘到更多的东西。你会发现你的兴趣和原始冲动被系统的梳理、运用、搭建了起来,整个人会变得更加有底气,因为你知道事物是怎样一步步构成的了。
R:为什么要自己策划这次展览?
H:它促使我存在在一个思考、整合的状态中。是一次自我翻新与调整。
同时也是一次硬性考量,把飘渺、抽象的感受和站不稳的“一面之词”,转化落实为实际具体的行动。怎样去做一些非常具体的事情,打印装裱照片,规划空间,设计照片顺序等等。因为个人力量和经济的局限,妥协也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如何将妥协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非常需要在以后更努力去学习和调和的重点。
也有冥冥中的一股劲在推动我做这个事。它是总结性的,也是启发性的。在这场展览之后,也许我会好好的理清一些过去,郑重地道别,再轻松的重新上路。
图像是我展览中最主要的媒介,也是我忠实的朋友且值得感谢的“朋友”。这次的展览上还设置了一个小小的装置,也算是基于图像的基础上一次新的尝试了。(我个人还蛮喜欢这个创意,欢迎大家前来批评指摘:-))
R:为什么展览名字要叫“梅雨边缘”?
H:梅雨:冷暖气流交替。我感觉冷空气代表了理性,暖空气代表了感性。它们交融的一刻会形成降雨,地理知识上说它也叫锋面雨、气旋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特殊的名字,“梅雨”。我生长在这个地区,所以也是我对这个地区以及人群的一种小小的情感表达。
边缘:因为我的图像多数不太具有标志意义和过于明显的符号象征、地界象征,它们有大致笼统的主题,关于都市,关于独自生活和缓慢的、偶然的观察。却又是模糊不清、会给人产生错觉的。所以它们与我的感受一样,处于某种边缘。
故为“梅雨边缘”。
R: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H:接下来还是想继续坚持在影像上的创作,但可能探索一些自己之前不熟悉的形式。例如动态视频,如果要做的话会在声音的采用上做重点学习,因为这是属于动态视频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然后找到合适的经济来源去支撑自己的创作吧。
欢迎大家来看展,玩一玩,聊一聊,看看会不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作品 / 现场
-



欢迎来玩——

-
「任意盒子」
是凤凰街道与二楼南书房团队联手打造的文化展览空间。
既可以是一群人的梦想,也可以是那些无处安放的回忆,
不论是光怪陆离的,还是温暖悠长的,
都可以装进这个白色“大盒子”里。
开放时间:10am - 8pm(周一、二;节假日闭馆)
场馆地点:任意盒子 鼓楼区嫩江路59号

我们常年欢迎所有人前来任意盒子策展,场地有限,60m2的空间,需要合理规划。
公益策展,创意无价,如有意向,扫码联系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584篇内容 · 47.0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68.4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423篇内容 · 69.4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311篇内容 · 499.6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586篇内容 · 752.8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790篇内容 · 176.6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87篇内容 · 139.8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220.6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