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那些个摘了星星的中餐厅
本帮乏力,粤菜看人均,惊艳是浙菜。
以上是关于摘星中餐店的总体评价,也就是正文。下面是一些碎碎念。
2016年的时候,对大众点评愈发厌倦,恰逢小轮胎进中国,想着日料西餐先不说,可以先把那些摘了小星星的中餐捋一遍,如果有价值的话,或许也可以逐家写一篇点评。所以没多久就去把当时唯一一家三星店唐阁给拔了草。我至今都记得,排了一个月队后的夜晚,月儿明,风儿清,《四重奏》里说,比悲伤更悲伤的,就是空欢喜。

到现在,小轮胎进中国差不多三年了,早已没了最初的热度,唐阁也在去年从三星降到了两星,有时候在美食群里看到那些自媒体大佬们聊起这个事,多少能想象到这个店两三年来站在风口浪尖上是怎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三年间,有意无意地,大半摘了星星的中餐店也吃了一遍,大部分是平平,但去芜存菁后,也有有些店,让整个事态回嗔作喜,专程吃了好几次,所以想着也许还是值写一笔,也算了了最初的愿景。
其实最简单点评的就是粤菜了,作为米其林上海的最大赢家,那些个粤菜餐厅在我眼中的看法是:不需要管摘了几颗星,人均越高越好吃。随手拿几家举例来说:
按摘星:唐阁(原三星) > 御宝轩 = 喜粤8号 > 利苑
按人均:唐阁 > 利苑 > 御宝轩 > 喜粤8号
按好吃:唐阁 > 利苑 > 御宝轩 > 喜粤8号
另外,和唐阁当年拿三星一样,喜粤8号摘二星、鹅夫人进榜,同样备受指责。而餐厅好不好吃这件事和摘几星关系不大,也确实让这个榜单处境尴尬。
其二,本帮菜也是颇具争议。主场,结果摘星的数量和质量都不算高。在我心里一直有个都窝在花园洋房里的“福”字军团,福1088、福1015、福1039和雍福会,其中,也只有雍福会摘了唯一一枚本帮菜的二星,另三家失利的同时,看到老正兴进榜,也是感到评审的口味飘忽不定难以捉摸,不想去评价。

不过在以上争议之后,有两家店倒是让人眼前一亮,也我发现了两个之前几乎没怎么注意过的菜系,台州菜和宁波菜,对应的餐厅分别是:新荣记(南阳路店)和甬府。
两家都是极为优秀的餐厅,东海海鲜为主,时令鲜蔬为辅。
甬府玩得花,上的菜中还放两条小鱼游曳,有些奇技淫巧的嫌疑,且下料也有点用力过猛,初尝时惊艳,但吃久了会觉得口干。
新荣记(南阳路店)菜色则更显温润,重口菜前后会有些淡口缓缓,第一次去第一道菜,就感受到做菜师傅有心,几斤小青豆剥出一小碗,青翠欲滴、水嫩饱满,配上瑶柱提鲜,含在嘴里不舍入喉,第一道菜就定了整顿餐的基调,后面的烧黄鱼、煎带鱼、海鲜鸡、鱼胶汤,只要负责升华就好。还有一道蒸年糕蘸红糖,说是客人提供的烧法,也不知是哪里的菜色,软软糯糯,一点点甜韵在口中,也甚是好吃。

与菜品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家预约配菜机制,确定好时间后,提前一天告知你当天的菜谱,简直是选择困难症患者的福音。
字里行间,应该也看得出来,所有摘星的中餐店里,最中意的餐厅就是新荣记(南阳路店)了。之前应该是蔡澜说过,去日本、香港、东南亚之类的地方吃当地菜,信米芝莲,不如信他。欧美人一旦跳出他们熟悉的菜系,评得就有点天马行空了。也不是说挑不出出彩的,譬如新加坡摘了一星的了凡香港油鸡饭,油鸡出品惊为天人,但从外表看,一点不像常规摘星的餐厅。只是大部分时候,不像西餐,星星不能作为质量保证。记得有一次美食节,“有幸”吃了个三星的分子料理小笼,感觉智商受到了侮辱。现在大众点评出了个黑珍珠,应该也是看中了高端餐饮评价体系缺位,可总是感觉差那么点意思。
以上,拖了大半年,总算交了作业。写完这些,感觉也挺没意思的,这么多店一家家吃了过来,也没几家比万寿斋一碗小笼更有满足感。倒是澳门有家誉珑轩,新摘了三星,口碑也是极好,想着找个时间可以去续期下通行证试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