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 建筑行 之 东海大学
东海大学
东海大学早期建筑的主要设计者为陈其宽、张肇康先生
1954年,陈其宽收到贝聿铭的邀请,与张肇康一同参与设计东海大学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当时,美国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要延续1949年之前存在于中国大陆的13所基督教教会大学并在台湾复校,与国民政府合作创办东海大学。由贝聿铭担任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工作。
陈其宽,则成为1958-1964年东海大学校园建筑的主要设计者。
早期东海大学校园建筑可以分为a,文理大道建筑群(校长办公室、行政区、图书馆、文理工三学院);b,男女生宿舍,教职工宿舍;C,学生活动中心;D,路思义教堂;E,白墙建筑(建筑系馆、艺术中心、女教职工宿舍白宫、校长公馆、招待所等,由陈其宽设计)

早期建筑——基本屋型,合院型、斜屋顶,坡度统一;结构为混凝土柱梁框架系统、清水红砖的侧墙,细部结构严谨。
文理大道——贝聿铭设计的校园主轴,串联老图书馆、行政楼、诸学院;(如今为400米长的林荫步道,自东向西缓坡向上,约14米宽,两侧为大榕树)(应该有很好的空间体验,祝晓峰这样说道:东西向的纵深因着缓和的坡度而达到了礼仪和闲散的平衡;而南北向的面宽又因着榕树的低垂加宽了空间尺度,并将视线引向大道两侧退距约20米的文、理、工、农诸学院。)

也有认为,文理大道是陈其宽先生的设计。徐明松这样解读:“无论是‘伊利诺伊工大学校园的绿带草坪,还是‘日本寺庙前的坡道’,空间布局手法带有强烈的仪典性,前后轴线不设端景,特别是下坡向东,借景远山,这种‘捕捉无限’的手法是欧洲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逐渐形成的地景或城市空间规划的新理念。文理大道的规划,使东海大学的早期规划便开始关注校园如何坐落于大度山面东的这块土地上,建筑布局在与自然地理环境对话,类似于德国卡塞尔城的穿越城市逼向远山的轴线,或路易斯·康的萨尔克研究中心与太平洋进行对话的广场。建筑师借由一种透视视觉的延伸提升了空间有限的物质性,迈向一个能够沉思冥想、洗涤人心的精神林荫大道。’”
合院回廊式的学院建筑——混凝土框架上支撑木屋架,单跨连续开间的双坡度屋顶。这里的建筑考察时,需要关注其建筑的尺度、比例、材质、构造等;二是关注,其庭院的形制与缓坡地形的结合。
张肇康先生,注重转化中国的传统木构,使其合理地符合包豪斯的构造原理,保留构筑留下的手工性,可以近观并可以触摸。如,旧图书馆、理学院,以及台大的农学陈列馆——手工性的细部设计令人惊艳。
男女生宿舍楼——是建筑与院墙,围合成三合院或四合院。平面上呈垂直关系的建筑交替向外延伸,突破了庭院的矩形平面。这种正交规则下的自由秩序类似密斯的自由墙体和风格派艺术,使庭院得以由间隙向周围溢出,呈现出围而不合的状态。(这种关系,其实在冯纪忠的何陋轩中也有出现,但何陋轩的墙体为曲线墙体,似乎更有中国传统的诗意。这点是值得好好探究的。)而在女生宿舍楼中,建筑单体向庭院外延伸的幅度比男生宿舍更甚,内、外庭院之间的空间更为模糊、流动;其次是,底层架空,用院墙围合出公共活动空间。(祝晓峰这样评价:自由,非常的自由,底层架空连通着周围的草坡和树木,绿意到处弥漫,院墙高不过2米,以粉白、灰色(颜色的关照)镂空两种样式交替,脚下是土红地砖铺就的小径……庭院、树木、流动,同样是我在厦大看到的建筑的特点。)
老建筑系馆和艺术中心——伞行结构
伞形结构虽然是新兴的建筑学理,但仍契合我国的建筑精神。双曲面的屋顶、挑檐大,侧视为一曲线,其造型系反映屋顶重量下导所形成的自然结果,符合我国木结构挑檐斗拱表现静力传导的求真精神,与反宇向阳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建筑系馆,由13*2共25个倒伞双曲面结构单元组成。建筑结构单元采用反梁,这样伞底的优美曲面可以通过小直条木模板的痕迹呈现。(这里让我想到致正事务所设计的,崇明东滩湿地科研宣教中心)



艺术中心,位于路思义教堂草坪的南侧
1)高差的处理;2)功能包括表演、放映厅,画廊,艺术教室、乐器联系室——策略以倒伞单元组成4个建筑单体容纳上述功能,围合成庭院式建筑群。运用地形化解建筑尺度、组织空间体验。

女白宫(女教职员宿舍)
祝晓峰这样评价道:陈其宽设计女白宫时,没有参考任何现成的建构和空间形制,包括传统和现代。设计的出发点,只有两个,一是功用,包含公共起居、宿舍房间和辅助用房3部分;二是地形,包含了东西、南北两个向度。这里的功用融合了使用者在物理和心理上的双重需求;这里的地形,成了空间层次和动线组织的发端。——从基本功能和场地入手,用最普通有效的建构方式,去达成一个充满人性关怀和深具传统人文气质的空间体验。
路思义教堂:
设计时间:1963年
设计者:贝聿铭、陈其宽、张肇康
设计特点:四片双曲面组成的薄壳造型宛若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一般,展现出“亦柱、亦梁、亦墙、亦顶”的崭新建筑意境,后面两片薄壳略高于前面,前后薄壳交界处,顺势留出采光窗,泻入的阳光,在西端的圣坛周围,形成绝妙的空间氛围。
建筑外表面是以专门设计的黄色琉璃面砖呈菱形镶贴,面砖每隔一排就有类似乳突的钉头装饰出现,使建筑外观呈现出精细的质感,同时,把双曲面的造型更强烈地表现出来。
内壁是菱形交叠的清水混凝土肋条网格,沿着双曲面铺张开来,向上升腾。曲壳在天顶交汇处,泻入天光,退晕般地洒在内壁上,教堂内地板和座席均采用木质,其温暖感与清水混凝土形成对比。
人文大楼,获得2005年台湾建筑佳作奖
设计者:黄明威(黄明威建筑事务所)
设计背景:人文大楼的前身,是一栋称作“V大楼”的视听教室。“V大楼”楼高只有两层,建筑基地从面前的德耀路退缩得很深,让出来约30米的距离形成一个比路面低许多的大广场,广场的四周和路面之间,有阶梯状逐层渐次的花台。黄明威记得,在学生时期,下课时候大家爱躲在有阴影的走廊下,一边呼吸着花香,一边透过花台上花草的剪影,眯着眼看过往的学生评头论足……
场地环境:1)需要回应东海大学校园内的合院建筑及轴线传统;2)紧邻已经是校园景观地标的路思义教堂,需要有所关照;
设计策略:1)因循合院传统,内聚中庭;屋顶为由外向内的单斜面;基地下挖以减低体量、水平分割以回应校园中低矮合院式的建筑体量;2)保留原有植栽,保留原有校园记忆;3)在整栋建筑的主转角处,破出一道裂缝般的大开口,一是在视觉上与路思义教堂相呼应,二是对贝聿铭的三角形建筑语汇的致意。
建筑设计特点:外表语言皆意图明晰、形塑自我完整,个性清楚易辨、兀然独立。
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如何在台湾特有的基地环境、业主需求、空间计划、或构造成本等条件中,挖掘到原本不被注意、不被表达的重要事实,以其作为创意发想的触媒,而进行空间类型的改造,是其发展设计策略的核心。







东海校园,它给人的美好印象及魅力,是由两种不同的路径系统编织而成的:一个是由路思义教堂及文理大道轴线形成的纪念性(正式的)的路径来展露她的美,另一个是错落交织于各学院及生活景点(interesting places)之间的生活性(非正式的)路径。这两种路径以自然地形变化及树群为底,编织着故事与场景。
东海大学音乐暨美术系馆 (位于第二校区)
设计者:杨家凯
设计概念:“盒中盒”,将各种机能整合于单一建筑体重,发展成一座拥有生态外壳的基盘建筑。
设计说明:
1)建筑物采清水模打造,主体融入周围地景,音乐系馆、美术系馆各自独立,但左右合抱中庭,靠着长长廊道沟通,音乐人、美术人穿梭其中,成为开放的艺术空间;
2)双馆合抱的中庭空间,有两面斜相对立的曲面墙,往天际延伸,就像路思义教堂双曲面屋顶的“倒扣版”,斜墙切割成三角格子,间隔开窗与植草;
杨家凯说,他选用月菊越蔓,生长缓和,不会影响结构,等到绿藤长满了,从空中鸟瞰,就像两道绿浪从牧场拍打上来,曲墙有植栽覆盖,后方的空间降温,让学习活动更舒适。




书籍参考:
[1] 郑惠美.陈其宽:一泉活水[M].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6
[2] 建筑之心:陈其宽与东海建筑[M].台北:田园城市出版社,2003
[3] 东海风:陈其宽著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晒晒我画的月亮1.0万+篇内容 · 65.2万次浏览
- 我看到的中秋月2565篇内容 · 145.3万次浏览
- 我来预测2025诺贝尔文学奖1.0万+篇内容 · 13.2万次浏览
- 节日亦是休息日1242篇内容 · 45.9万次浏览
- 长假旅行去哪里908篇内容 · 82.1万次浏览
- 暂停打工后,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441篇内容 · 59.9万次浏览
- 生活中的童话时刻176篇内容 · 38.9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795.9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