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三峡游记#Day4
part1 中山四路
中山四路是相当“不重庆”的一条路,宽敞的马路两旁是低矮的民国风建筑,灰褐色的总基调给人一种幽静之感。沿路栽种着相当多的树木,其中还有几棵十分特别—它们将自己的根深入墙壁之中,露出墙面的部分杂乱却不失美感,令人不由得感叹生命的顽强。

本来我们是为一家书店而来,到了中山四路才发现它已搬去别处。虽然略有遗憾,但我们却误打误撞地参观了另外两处“红色景点”。
桂园和周公馆都是抗日战争及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办事基地,两处建筑的占地面积都不大,里头的家具也相当简朴,很难想象几十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就在此运筹帷幄,从而影响了数亿人的命运。周公馆的视野很好,望出去可以看见江对岸的高楼,我本想说一句“在这儿办公真舒服”,但随后便意识到,当时的窗外估计只有一江水吧。
part2 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2)
今天为了去中山四路,我又搭乘了一回轨道交通2号线。
在同伴的建议下,这次我们往返都站在轻轨的最后一节车厢里。从车厢透明的玻璃可以望见驾驶室,再从驾驶室透明的玻璃就可以望见轻轨路过的风景。
之前我都只顾着流连左右两侧的动人景象,完全没想到世界上的方位除了“左右”,还有“前后”。
比起左侧的房景与右侧的江景,后头所见仍毫不逊色。随着轻轨的前行,所有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向后退去,轨道、站台、山坡、居民楼、正在建造的跨江大桥......这种连绵不断的动感让我如同置身一部城市过山车之中—毫无疑问,车厢内的扶手肯定得抓稳,毕竟这“城市过山车”虽不会来个360度翻转,但拐弯、倾斜等操作还是不在话下的。

part3 方所书店
没有找到预定目标的我们临时决定换个目标。
方所书店也是重庆的代表性书店之一,它位于商圈的内部,可以说是“大隐隐于市”。和大部分的精品书店相同,这里除了多到令人眼花缭乱的书籍之外,还贩卖咖啡、唱片、文具等与“文艺”相关的物品。除此之外,方所还提供来自港台的书籍杂志,这一点倒是比较少见(于我而言)。
每到一地旅游就去看看当地有名的书店,好像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但直到这回我才意识到,自己每每本着“参观一旅游景点”的想法进入书店后,就会在不知不觉间,从看“作为景点、艺术品而存在的书店”变为看里头的书。
不论何时,只要看到大面积存在的书籍,我的脑海里就会按照先后次序蹦出两个念头,一是“好想把它们都据为己有”,二是“好想把它们都看完”。可惜我钱也不够能力也不够,所以买书看书这种事,还是凭缘分吧。
part4 解放碑
作为重庆的地标性建筑(群),无论是解放碑那块碑,还是以解放碑为中心且与其同名的商圈,都被我列入了打卡列表之中。
其实在体验两江夜游的那个晚上,我就因坐错了返程大巴而经过过这里。不得不说,夜里的解放碑商圈可比白天的美丽多了。
在看不见雾霾的晚上,周围形态各异的高楼大厦纷纷亮灯,如同披上了华服。那一刻,它们全然没有了白天的压迫感,极富诱惑性。
我感觉前天晚上的自己,就如同误入了女儿国的唐僧,也不知盯着周遭的繁华看了多久,怕是长在了那里。或许当时的我已经开始飘飘然地设想,即使被物质世界吞没也没关系,只要能享受这片刻的浓郁幸福就好。

part5 告别
下午五点多,我们收拾好行李打车前往游轮停靠的码头,准备开始下一段三峡之旅。
汽车穿行在这几天已变得熟悉的城市之中,就连阴暗数日的天空也洒下阳光。我被这突如其然的浪漫所打动,不由得将视线移向窗外,想努力记住更多关于重庆的内容。
都说重庆是“3D”城市,我觉得它的“立体”就在于那一幢幢高度直逼商业大厦的居民楼。这些居民楼大多带有时间留下的痕迹,显得拥挤甚至闭塞,但这种破旧的秩序又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比那些新建筑更能吸引眼球。
我至今无法解释这种魅力到底是什么,就像我无法理解重庆人为什么那么能吃辣。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556篇内容 · 42.6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50.5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391篇内容 · 67.8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256篇内容 · 488.9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72篇内容 · 137.2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770篇内容 · 169.2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211.4万次浏览
- 重启人生第一天61篇内容 · 3.9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