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 | 杜牧的这首诗,为何不宜改编?
文/无限不轮回 百家号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要到了。巧得是:雨雪纷纷。北京连日降雨,这是要报仇的节奏,谁让冬天不下雪?这时不禁又想起了改编杜牧《清明》诗的事。杜牧这首《清明》,自然流畅,大巧不工,意境悠长,朗朗上口。虽然有很多版本的改编,好像也很有意思,但愚以为都不如原作。

先看看几个比较常见的改法:
1、减字法:
清明节雨纷纷,
路上人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指杏花村。
清明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清明雨,
人断魂。
酒家何,
杏花村。
2、改格式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此外还有很多,这里我们简单分析一下,为何不如原作。减字法主要是认为原作有些啰嗦。认为清明本就是时节,行人本就在路上,何处有就是问话,有人指就行了,何必是牧童。虽然改后大致意思没变,但意境差多了。我们拿改后五言来说。
首先,不符合五言绝句的规律。清明雨纷纷,平平仄平平;行人欲断魂,平平仄仄平。都是平起平落,不合音韵相对的要求。细品起来有些拗口不顺,有木有。原作的“清明”和“路上”就能很好地对上,简化就没有了。
其次,减字未必合理。比如:清明有两个含义:清明节和清明节气。这两个平时人们会弄混。清明节是个节日,只有1天,与寒食节融合。而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前后15天左右。因此,清明时节,指的就是这15天左右的日子。去掉“时节”二字,会有歧义。再有:行人,不一定都在路上;同时借问的时候,也不一定在路上。这里强调路上,而不是凉亭里、屋檐下、驿站等等。
最后,减字之后的已经差多了。这里就涉及到七言、六言、五言等诗词,在音韵方面体现出来的不同特点了。一般来说,七言悠远畅快,五言平直坦白,六言平稳严整,四言优雅婉转。比较一下七言和五言,就会感到:七言意味深长,不紧不慢,让人感受到: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恰桃李吐芳,雨贵如油。路人行走在细雨之中,十分陶醉(断魂并非魂飞魄散),就想痛快喝一坛,岂不快哉。对一个小牧童,都是客客气气,心情很愉快。全诗透着一种悠然、惬意。但是要改成五言,语气变得短促,意境就差远了:好像细雨招人烦,人们想赶快摆脱这烦人的天气,找个歇脚的地方。特别是“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感觉很没有礼貌的样子。

另外,改成词,虽无不可,但词也是有韵律的,改成词很可能破坏节奏,自然不如原作。
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杜牧作为伟大诗人之一,诗词不会不讲究。这就好比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大家的作品,我们还是好好欣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