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作家的10分钟“约会”该如何开启?
说到短篇小说,很多对写作不熟悉的人会对它不屑一顾
“写不了长篇的作家才写短篇”
“短篇小说难道不是用来练笔的吗”
……
这些短短几千字的小说,虽说篇幅不长,却寓义深远。我们所熟知的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都曾写下经典短篇小说。
今天小艺就要推荐几部最新出版的作品,分别收录了4位著名作家的精彩短篇,现在就和作家来场10分钟的“约会”吧!
Bernard Malamud

伯纳德·马拉默德,美国作家,与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艾·巴·辛格齐名。马拉默德出身于美国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家庭,22岁毕业于纽约城市学院,28岁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马拉默德的主要作品有《魔桶》(195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修配工》(1967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文学奖)以及《抽屉里的男人》(1969年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等。
他的作品大多反映底层犹太人的困苦生活,风格幽默而含蓄,色彩浓重而明朗,笔端饱含着同情小人物的悲悯精神。
推荐作品:《魔桶》

《魔桶》
(美)伯纳德·马拉默德 著
吕俊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魔桶》是美国著名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集,1959年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收录了他的十三个短篇故事。
他以强烈的城市现实主义色彩融合意第绪谚语和艺术魔力,勾描美国犹太社区贫寒百姓的众生画像,诉说着鞋匠、鸡蛋对光检查员、媒人等小人物的生活。主题承袭了一贯的失败、挫折、疲惫、孤独、衰老等元素。这是一份可悲的清单,然而每个故事都带上了充满讽刺意味的幽默感和果敢的幻想。
这是一本描绘纽约和移民经历的书,是现代美国短篇小说的亮点,其他类型的作品极少能把挣扎、沮丧、心碎以如此愉悦和艺术的笔触描绘出来。
Kurt Vonnegut

库尔特·冯内古特,20 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黑色幽默文学、科幻文学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猫的摇篮》《五号屠场》《冠军早餐》《时震》《囚鸟》等。他的作品抓住了他身处时代的情绪,并激发了整整一代人的想象。
冯内古特是出生在美国的犹太人,1940年考取康奈尔大学,主修化学。1944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主张反战的他志愿参军,远赴欧洲战场。1945年遭德军俘虏,被囚禁在德累斯顿战俘营。冯内古特的文学创作,不少灵感正是来自于在战俘营的经历。战后冯内古特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任教。他从50年代起开始发表短篇小说,60年代起开始出版长篇。晚年的冯内古特在曼哈顿和纽约长岛的田园里颐养天年。
2007年3月,冯内古特在家中楼梯上不慎摔倒,同年4月11日,在曼哈顿逝世。冯内古特的去世,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充满人道主义热血和悲伤时代的结束,是作家灯枯油尽前最后的叹息。冯内古特一生用辛辣的讽刺表达他的热血和悲伤,在他面前和笔下始终呈现着希望和暗淡的前景,尽管无疑更偏向于后者。
推荐作品:《傻瓜的投资组合》

《傻瓜的投资组合》
(美)库尔特·冯内古特著
王青松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冯内古特未曾面世的遗作首次以简体中文版面世,包括有六个短篇小说、一篇非虚构散文和一篇未完成的科幻小说。
内容包括了:一个深陷丧妻之痛而深陷死亡幻觉的男子;一位被误读的女天使(演员);一位被误读的女天使(白领);一对生涩少年的暧昧经历;三对相处生涩的伴侣的一段旅行;永远自命不凡而被不凡少年雇主感动的理财经理;拒绝做爱而种族灭绝的塔斯玛尼亚人;以及发生在未来又过去的一段科幻又真实的未完成故事。
这本遗作是冯内古特最后的思绪碎片搜集,一张作家后期的拼图,如同他最伟大的小说一样,把人们带到灵魂最黑暗的角落,用智慧和幽默提醒我们有更大的潜力去迎接。
Hanif Kureishi

哈尼夫·库雷西,巴基斯坦移民后裔,1954年出生于英国肯特郡。作品包括舞台剧本、小说、随笔、广播剧及电视电影剧本等,亦为电影导演。曾荣获纽约影评人协会佳剧本奖,得到奥斯卡金像奖佳电影剧本提名。
库雷西是在世界文坛成就重大影响的亚裔作家。早期作品中的幽默反讽享誉世界,近作对情欲与两性冲突的探讨充满了动人的深情。以幽默、脱俗、前卫的风格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文坛富魅力的杰出作家之一。
曾获颁惠特布莱德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笔会/品特奖、大英帝国司令勋章等奖项,被《泰晤士报》评为战后英国伟大五十位作家之一。
推荐作品:《爱在蓝色时代》

《爱在蓝色时代》
(英)哈尼夫·库雷西著
吴忆枝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爱在蓝色时代》是库雷西的首部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蓝色时代》《照片,忧郁的你》《夜灯》等多篇得意之作。在这些作品中,作者精准地将观察的焦点对准了爱与恨的艰难,人的激情与愚蠢。
库雷西在这部小说集中创造的故事有趣,不落俗套,充满时代感,刻画出一个个或颓废,或疯狂,或卑劣,却又充满爱与渴望的角色。
Etgar Keret

埃特加•凯雷特,以色列作家,父母为大屠杀幸存者。1992年,凯雷特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管道》。1994年,短篇小说集《消失的基辛格》获得广泛关注,其中《泰坦女妖》被编入以色列高考试题。2004年,英文短篇小说集《想成为上帝的巴士司机》出版,其中《割腕者天堂》被改编成电影。2006年,他当选为以色列“文化杰出基金”优秀艺术家。2007年,他和妻子合作导演的首部电影《水母》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最佳处女作奖。2010年,他荣获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他还获得过总理文学奖、文化部电影奖等。
凯雷特文风简练,喜欢使用日常语言、方言、俗语。他的作品影响了以色列大批同代作家,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色列短篇小说的繁荣有很大贡献。
推荐作品:《最后一个故事,就这样啦》

《最后一个故事,就这样啦》
(以色列)埃特加•凯雷特 著
方铁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最后一个故事,就这样啦》是以色列畅销作家凯雷特继《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之后,又一部犀利的短篇力作。
在这部短小睿智的讽刺短篇集中,凯雷特保持了他的黑色幽默与怪诞思路,记录了很多光怪陆离的大脑洞:一个男人的漂亮女朋友到了晚上就会变成一个热爱足球的粗汉,而这个男人发现自己和这个粗汉相处得很好;一对不断缩小的父母;一个思想会化为形状的世界;一条悲观主义的会说话的中东鱼;一只叫拉宾的狗,偷头少年,无法从死人手里找钱的剧本指南,后备箱有两种解释……这些令人啼笑皆非之人和事也许曾在你我的脑中一闪而过,无足轻重,却成为了凯雷特珍爱的宝贝,经过他的大脑处理,成就了令人惊艳的阅读体验。在凯雷特的书中,我们看到了卡夫卡、卡佛、伍迪艾伦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