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成年人的你,已经失去爱的能力了吗?


生完孩子后,文艺青年这种病并没有好,娃才刚脱手去幼儿园,苏美老师又写了本《爱情就是堆积如山的笔记》。这本书是十本书的读书笔记,这十本书有个共同点:都是历经时间考验的名著。和《文艺女青年孕育指南》与《倾我所有去生活》不同,这本书更多体现作者作为学者的阅读论文和写论文的功力,以至于有的读书笔记甚至和书一样的规模(《情人》),这种做学问的力量、读小说的功力让我大开眼界,那种穿越古今,旁征博引令人佩服,一会儿在成书年代设身处地,一会儿跳到二十一世纪感同身受,有时把一本书掰烂揉碎,切片儿研究,把作者八卦个底掉,有时又纵横比较,从《情人》里的少女想到《飘》里的斯嘉丽、《你好,忧愁》里的塞西尔。
我们今天处在一个手机阅读时代,能读完一篇稍微长点儿的公众号文字的人已经算是非常有耐心以及深度阅读者了。即时性、标题党、蹭热点、十万加成了如今阅读的主流。但就我浅薄的经验,这些阅读只会令人更浅薄,更浮躁,更空虚。我不止一次在一些真正的知识分子而不是现在的知识红人的访谈中看到一些共同的建议:阅读名著。无论是学术名著还是名著小说,千百年来,经历时间考验,历久弥新。除了自身质量过硬之外,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源源不断地为名著注入力量。也许《傲慢与偏见》在出版年代只是那个时代的琼瑶小说,但百年来,不同时代的读者从中吸取营养的同时也为它注入新的生命力。

我至今对于那些十几岁就对《红楼梦》大发感慨的人抱怀疑态度,即便十几岁已经有能力读红楼,但真的能明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吗?我十几岁时一点也不喜欢《红楼梦》,连电视剧都不喜欢,二十几才第一次读完它,又过了许多年反复重读,感慨万千,才明白它为何是千古名著,为何作者需要增删五次,批阅十载才完成。苏美这篇读书笔记里的书,想必有不少是学生时代就读过的,但到今天写下这些笔记是在她工作十数年,为人妻为人母之后。我们能看出其中岁月的痕迹,正如柳敬亭说书,“今日的我已非昨日的我,同一个故事,同一个人物,同一句话,以前也许一带而过了,今天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没生养过孩子的人,大概不会对《聊斋·侠女》里作者那句简短的描写感慨万千:
“‘叩良久,女始蓬头垢面自内出’,‘蓬头垢面’四个字真是道尽辛苦,再联想到她身怀六甲夜探仇家,临盆不久立刻手刃仇人,真无法对这种身心上的双重煎熬视而不见。”
苏美在这本书里感触最多的大部分仍是“倾尽一生去生活”的女文青,《包法利夫人》里的爱玛、《革命之路》里的爱波、聊斋里的众多女鬼、《情人》里的法国少女……她们的爱恨情仇,挣扎与无奈,穿越时空和今天并无特别不同,这大概就是鲁迅曾经批判过的文学中“永久不变的人性”吧。

这些名著我读过一些,有一些是看的电影,尤令我觉得新奇的是她的视角,年纪渐长我渐渐发现原来男女之间真是金星火星的差别,当然这种差别没有对错,只是对彼此而言都有种“啊?原来你是这样想的”的震惊,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革命之路》,就算我已经算是非常女权主义的男人,仍然惭愧地看到了很多我没想到的方面。男人不能完全理解洗碗做饭削土豆的家庭妇女心中的惊涛骇浪。苏美老师分析《蒂凡尼的早餐》也令我耳目一新,老实说,看过小说和电影后,我仍然不能理解它的好,甚至不能理解为何卡波特会写这么一篇东西。这篇读书笔记,帮我扫去了遮住我目光的那层薄薄的灰尘,有种“如听仙乐耳暂明”之感。

我非常喜欢苏美的文字,尤其是那本《倾我所有去生活》,在它还叫《器世界》时,我读了几遍,苏美的文字坦荡热烈,而且有一流的智慧型幽默感,和《器世界》相比,这本书更像学者随笔,没有那么浓烈的作者情感,但其中的思辨和感慨,仍然是个性非常鲜明的,比如写《情人》的阅读感受:
““法国人写纯爱故事真是欲念汹涌:炎热、压抑、物欲、性欲、绝望,身体就像炸药包,空气里都闪着火星,随便哪个人都可以把它引爆。要是换成日本人写必定是清浅的小溪流淌着散碎的樱花,男女主人公小眼神儿还没来得及交换呢就先死一个为敬。””
我这篇东西可以说是书评的书评了,我觉得书评不是读书的替代品,罗振宇更不是,哪怕苏美老师这本角度多元内容扎实情感充沛的书评,也只是一架梯子,一把钥匙。所以,虽然大部分名著不如标题党十万加那么好读,还是希望读过这本笔记的人,可以放下手机,这个春天开始,读一本名著吧。

文艺君有话说
可能你从没有真正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读过这本《傲慢与偏见》。而这本书往往是让你从旧的角度里走出来,看到一个全新的角度。所以别看到“经典名著”几个字,就觉得一定是“新瓶装旧酒”。不信,你读读看?
《傲慢与偏见》热闹中的干燥者

夏洛特嫁给柯林斯先生,和薛宝钗嫁给贾宝玉是同一个思路。夏洛特知道柯林斯并不爱她,正如薛宝钗知道贾宝玉不爱自己,夏洛特不喜欢柯林斯,贾宝玉不求仕途经济是个无用之人,薛宝钗又何曾看得上贾宝玉。夏洛特和薛宝钗一样都有天性里的那点冷,对人世没有热烈的情感,对世人也没强烈的排异反应,二人都知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遇不可求,对于自己的命运都绝不做多余的奢想,“她并不大看重男人和婚姻生活,但是嫁人确是她的一贯目标:对已受过良好教育但却没有多少财产的青年女子来说,嫁人是唯一一条体面的退路。尽管出嫁不一定使人幸福,但总归是女人最适宜的保险箱,能确保她们不致挨冻受饥。”夏洛特有着恰当的理解力和洞察力,很容易理解自己的处境,万幸还有很好的情感力将生活的重心放在过好自己的日子上。

夏洛特的婚姻里是不包括爱情的,在伊丽莎白的婚姻观中,这不但难以理解,而且不道德,以至于在得知夏洛特同柯林斯结婚的消息时,她的反应非常激烈:“她一向觉得,夏洛特的婚姻观与她的不尽一致,但却不曾料到,一旦事到临头,她居然会摒弃美好的情感,而去追求世俗的利益。夏洛特当上柯林斯太太,这岂不是天下的奇耻大辱,她不仅为朋友的自取其辱、自贬身价而感到沉痛,而且还忧伤的断定,她的朋友做出的这个决定,决不会给她带来多大的幸福。”

但事实证明夏洛特居然过得相当不错,她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几乎能够完全不受他人的影响来安排自己的生活:遇到丈夫说了什么蠢话“夏洛特一般总是明智地装作没听见”,她成功的培养丈夫在园艺上多花时间以便少来打搅自己,她动手安排颇大的住宅,既能使家人都感到舒适惬意,又能避免不必要的共处。这种不受人干扰,不把喜乐交于他人的能力,使得伊丽莎白“真不明白她和这样一个伴侣相处,居然还会这么高兴”,“伊丽莎白见夏洛特那样得意洋洋,便心想她一定经常不把柯林斯先生放在心上。”

但夏洛特早在遇到柯林斯求婚之前就有明确的认识:“婚姻幸福完全是个运气问题。双方的脾气即使彼此非常熟悉,或者非常类似,也不会给双方增添丝毫的幸福。他们的脾气总是越来越不对劲,后来就引起了烦恼。你既然要和一个人过一辈子,最好尽量少了解他的缺点。”夏洛特的口气更像是经历了几十年婚姻生活而得到的智慧,她更加看重的是自己的节奏和生活:娘家因为她攀了高枝喜形于色,她自己倒冷静的很;贝内特太太因为她抢了自己女儿的求婚者对她指天骂地,她并不放在心上;伊丽莎白因为她并非因爱情而结婚而指责她“不懂爱情”“毫无见识”“头脑不健全”,并决意与她疏远,她也能以不变应万变,始终以友相待,不但在婚前为之排忧解难、出谋划策、结婚后更不避嫌疑邀请伊丽莎白来家小住,并在伊丽莎白和达西成婚后感到由衷的快乐,即使面对丈夫唯马首是瞻的那位蛮横的凯瑟琳夫人,她也能够应对自如——总之,这是一个相当冷静“干燥”但却不乏情义的女性。

说实话,《傲慢与偏见》是一本过分热闹的小说:五个女儿的婚嫁,友人阻挠,情敌作梗,兄弟龃龉,拐带幼女,恶人挑拨,长辈阻挠,门第隔阂,财产算计,姑嫂冲突,闺蜜反目,傲慢的求婚,过于刻意的偶然,过于讥诮的对话——影视剧喜欢改编奥斯汀的小说不是没道理的,它们确实具备了相当的戏剧性。在整本书里,人人都是戏精,太傲慢的,有偏见的,受人摆布的,被人蒙蔽的,背后助人的,面前斗嘴的,拼命求嫁的,暗中使坏的,明里逞强的,邻居女人间你压我一头我踩你一脚,男人一出场就自带资产负债表,颜控的,钱控的,被侮辱的,要报复的,搅屎棍,老好人,闹哄哄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有这个夏洛特拒绝了任何戏剧性的情绪,早早认清了婚姻和男女的本质,衡量了自己的现实条件,秉承一种“干燥”的态度,经营一段舒适的人生,温度很低,起伏很小,恒定地以一种朴素到干燥的姿态过日子。这样的人出现在奥斯汀的小说里特别扎眼,也特别有现代感。如果她生活在现代,大概就是身边一位相貌普通、事业有成、不爱八卦、颇有几位知己的女性不婚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