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日本的高迪”的男人:建筑师梵寿纲专访
译者说老实讲,我此前并不知道这位建筑师——或者确切说,这位艺术家。但在见到其作品之后,就对作品的创造者充满了好奇。然而网上关于他的资料并不多,就连日文维基百科的详情页也只有寥寥数行。值得庆幸的是,2017年,日本美术出版社策划了一本《生命的赞歌建筑师·梵寿纲+羽深隆雄》,并借此机会对梵寿纲进行了专访。本文节选了部分进行翻译,原文见于网站“美术手帖”。
请勿随意转载。
梵寿纲(Von Jour Caux),1983年在早稻田大学前建起外观奇异的集合住宅“和世陀”的建筑师。颇具艺术气质的他所创造出的建筑,直至今日都堪称新颖且富有生命力。梵寿纲究竟是何方人物?通过他的话语,或许能打开这扇迷宫之门。
“和世陀”的意象由何而来?
看到这样一个建筑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这是我最初就设想好的,其实不然。不管什么建筑,都是在经历各种事件之后,不得不呈现出来的样子。说着想如何如何、就能依样实现的称心之作,并不存在。
与其说“和世陀”是意象的实现,不如说是自然的创造。我所做的决定仅仅是建造一栋6层集合住宅,而因为地基是五边形,所以觉得比起梁柱结构的直线型建筑,利用壁式(无梁)结构的曲线型建筑更加合适。再合理计算住宅的规模、预算,最终有了这样的结果。
其实在外墙水泥雕花差不多完工、但还罩着塑料膜的时候,就已经议论纷纷,说“建了栋古怪的建筑”。做雕刻、瓷砖的师傅聚集在一起时,也会说:“真是有趣,建筑师都亲自上场了,那我也来加入吧。”那时我就回他们一句:“那么,试试看吧。”(笑)
“和世陀”的装饰随处可见,当时究竟有多少艺术家或匠人参与了进来?
大概有十五、六人吧。虽说我自己包了外墙的全部雕花,但那些向外挑出的铝制雕刻是平田君做的。还有地面的大理石马赛克,是当时在意大利学习的上哲男负责的。竹田光幸则做出了门厅里的那只手。其他还有许多。我真正主动开口请求帮忙的只有竹田,其他人都是自然而然聚集过来的。对于他们,我并没有给出什么具体的要求,连草图都没画一张,就这样期待着最终成品的样子。
没有碰撞也就不会理解,这也是一种缘分。我希望有更多想法活跃的年轻艺术家参与进来,激发更多潜在的可能性。但如果是只想表现自我的人,就还是算了。分清对方究竟是否想纯粹地做事,也是我的重要工作。
完成后第一时间收到了什么样的反响?
说是在这个校园都市里建起了什么了不得的情人旅馆。(笑)
大楼完工的同时,我们也办了一个展览,展出合作的艺术家、匠人的作品。当时计划的就是“把建筑本身作为展览”,《周刊新潮》还以“是情人旅馆还是艺术”为标题,做了五页的焦点报道,一时之间各种各样的媒体都来采访了我们。直到现在,不时也能接到采访。作为30多年来始终都有关注度的建筑,也是相当不错了吧。
这个建筑名为“和世陀(Wasedael Dorado)”,而梵先生其他建筑的名字似乎也多用假借字,为什么会这样取名呢?
日语,尤其是汉字,文字本身就有一定的象征性。我选择的那些文字,通常和我的建筑意象比较一致。“早稻田”(译注:读音也是waseda),应该是那种孕育早稻的肥沃的土地。“早开”的意象,不管作为地名还是校名,都非常不错。不过如果公寓名叫“早稻田”,就好像只是借地名一用。
我想把建筑之力再延伸一些,让人联想到一个有佛存在的理想乡(El Dorado),最后就取了这样的名字。我还常常用“寿舞”(译注:读音sumai,与“住”/Sumai同音)来命名住宅,虽然“住”是一种即物的(译注:即写实的,客观的)状态,但“寿舞”就会给人活起来的感觉。取名的方式,对于建筑和相关者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就像是“大厦”(ビル/biru),如果写作“美瑠”(亦读作biru),就更容易打动人心。我想自己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间,通过语言文字和建筑联结了起来。
1992年您发表了文章《Art Complex运动》,之后从I到X发布了一整个Art Complex系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Art Complex”有两重意义。一是各种各样的艺术的集合,另一重意义,是“对艺术抱有复杂态度的事物的集合”。多少也有点自嘲的意味(笑)。复兴曾经的匠人技术,让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段重回建筑,以此在建筑中再现生命之音,像先辈的传承那样传递下去。全文在这次的作品集《生命的赞歌》中也有刊载。
梵寿纲并不是您的本名,那么这个名字是由何而来?
1966年成立建筑事务所的时候,不得不面对取名的问题。如果使用“田中敏郎建筑事务所”这样的名字(译注:梵寿纲本名田中敏郎),意义就显得狭隘了。但我想设计有更深意义的建筑,且非做不可。抱着这样的心情,我在印度教的奥义书中找到了“梵我一如”的思想。正所谓“梵”、“我”一体,天理同心理,宇宙连个人。寿纲是养父的戒名。养父母虽无血脉相关,却接纳养育了我,正是承蒙这份恩情,我才能够生存下来。我想带着这份命运的联系、情感的联系传承下去。
听说您不把建筑称为作品,演讲会上也不签名,是出于什么理由呢?
对于这次出版的《生命的赞歌建筑师·梵寿纲+羽深隆雄》,我不想称之为作品集。它就是对建筑师羽深隆雄和梵寿纲的工作的汇总,仅此而已。我本人也会有消失的一天,但我希望后人即使不知道梵寿纲,也会被“和世陀”打动。不能触动人心的建筑,只是建造起来的物体。这种时候,建造者也谈不上建筑师,充其量是“大楼设计者”(building-designer)。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触动人心,大概是自己希望能够触碰到个体的潜意识。有一些要素,一旦成为了个人或地区中具有触发性的契机,它就能够演变为一种流动的文化,这一点非常重要。
就您本人而言,目前有什么关注的、感兴趣的事物吗?
跳舞。我已经83岁了,身体还能跟随节奏律动起来,也是件不错的事情(笑)。跳舞的魅力,在于以自我表现为主体,具有艺术性、表演性。而且能够操控、使用自己的身体,也会令自己感动。跳舞的老师通常比我年纪小得多,也很单纯,所以能够交朋友。反倒是那些明明只是“大楼设计者”却要自称建筑师的家伙,相当讨人厌,是做不成朋友的(笑)。
(图文版参考这里)
以上为译文。个人再补几句。
其实梵寿纲在东京都的作品不止于“和世陀”。我搜了各种日文博客,又找到以下几件。南池袋公园附近的平喜屋(1979)和东商大厦,代田桥站附近的La Porta Izumi(1990)和舞都和亚(1992)两座公寓,东大和市的向台养老院(又名“无量寿舞”),以及比较早期设计的公寓中目黑之家(1974,Casa中目黒)。(依次对应的图片参考这条微博)
还有一个已知名字为“阿维智山庄”的项目,曾刊载于1975年12月号的《新建筑》,但遗憾的是,我几乎找不到文章或图片。网络上只有一篇还能看到几幅黑白照片。
私以为,媒体评价为“日本的高迪”,多少有些噱头的成分。但梵寿纲的作品自有其意趣。译介出来并非是出于喜欢,只是觉得,不妨一知。至少下次去东京早大的时候,可以顺路拜访下世人眼中奇异的“情人旅馆”。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29.2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39篇内容 · 5.3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832篇内容 · 834.4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22篇内容 · 5.7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659篇内容 · 583.5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910篇内容 · 216.3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295.2万次浏览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689篇内容 · 76.9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