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群嘲的文艺青年从“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看到了什么?
“我的电影像一场雨,希望你们不要带伞。”
这是导演毕赣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不承想很多带着欣赏一部浪漫爱情片的期待,准备去影院“一吻跨年”的观众,在《地球最后的夜晚》,被兜头淋成了重感冒。
感觉被套路了的观众愤怒地在评分网站给出了差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这无可厚非。任何一个观众,都有评论一部电影的自由。
我们好奇的是,那些只想安静看电影的观众(“文艺青年”),在《地球最后的夜晚》,看到的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无锡影迷专场映后讨论
大象在2018年12月31日,组织了30场《地球最后的夜晚》影迷专场点映,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口罩场”,顾名思义,不鼓励接吻,安静看电影就好。

深圳影迷专场映后交流现场
剥离了“一吻跨年”仪式的他们,经历的是另一个“地球最后的夜晚”——

大象影迷鉴片报告
推荐!
★★★★
毕赣用天马行空、眼花缭乱的手法以梦境重新构建故事,透过零碎的记忆拼凑幼年的经历,比前作《路边野餐》更为凝重丰满,细节更加强大,意象化的符号表述让故事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根植于贵州凯里的虚拟空间“荡麦”在影片中成为荒芜伤感之地,孤独的男孩透过梦境肆无忌惮地问询和寻找,并在成长的过程中渴望与那些从来不曾得到的情感相遇。
@飞了

★★★★★
浪漫。诗意。暧昧。性感。几乎从第一个镜头就坠入这个梦境与现实交织,过去和现在缠绕的故事当中,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进入这个由回忆和欲望编织的幻梦当中。会旋转的房子,能带人飞起来的乒乓球拍,一路找寻情人的男人,神似情人的女孩,在《地球最后的夜晚》,爱情和电影本身形成了奇妙的互文,都是让人沉醉其中不愿醒来的幻梦。
@潇潇墨鱼

★★★★★
有些导演用长镜头探索生命哲学,有些导演用长镜头讲述台湾故事,有些导演则用长镜头刻画生活真相,而毕赣导演用长镜头为那些热爱电影的人营造梦镜。毕赣告诉我们电影不只有一种形式,你可以讲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你可以用特效堆积英雄梦,你也可以无视剧情,只表达你心中所想,你讲你的故事,我拍我的情绪,两者并没有高下之分,亦没有可以比较的维度。我愿沉溺在烟花的短暂中,跨过高墙,走过隧道,路过歌厅,在一片燃烧过的废虚中,用刀尖入水,用显微镜看雪,数着天上的星星,让它们和小鸟一样,在我胸口跳伞。故事没有尽头,让黑夜漫长,在地球最后的夜晚里,像孤魂一样游荡,像野鬼一样徘徊。
@迷影

★★★★
3d之前的部分真的非常好,演员的台词非常稳,电影的节奏慢条斯理,意乱情迷。3d之后,因为知道这是一个梦,希望能够出现更加惊喜的段落,可惜没有。
@房帅

★★★★
比起《路边野餐》少了一份浑然天成的质朴和自然,却在影像上显得更加厚重,迷离。它用极其庞大的资源制造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炫目地包裹了一个私人的故事,和《路边野餐》如出一辙,对于旧日记忆的回首,依恋,重塑与告别。我很难用喜欢或讨厌来形容它,就像每个人对于梦的感悟。
@西北偏北

★★★★
梦得太真实,会以为是真的。总觉得前半段的衔接有问题,演员的表演还没收住,就剪到下一段了。不过依然很魔幻,一个惆怅的旅途,想找的人终究是找到了,只不过是在梦里,以不同的时间维度见面,与过去告别大概就是这么难吧。
@George

★★★★★
主观的觉得这是悲剧,所有缺失的,孩子,母亲,爱人,只有在梦里实现。
@松鼠大魔王

★★★★★
路边野餐给三星,地球给四星,为不明就里的观众打分加半颗星。从塔可夫斯基到大卫林奇,毕赣的两部作品都掏空了自己,他明确表示不想再重复自我,想拍别人的东西,因为他把自己全部投入进作品,承载了他所有真真假假的记忆。这是一件精致的工匠作品,从画面到配乐,再到人物感情,裹挟着凯里的乡愁,将梦境现实华美呈现。电影是假的,记忆是真真假假的,跟着主人公戴上3d眼镜坠入梦境。一个略带悲伤的恋母故事,火车水杯隧道手表,梦中之梦。沉浸在刷抖音的人们,接触一下毕赣,哪怕是造成极差的印象,这波宣传也成功了,让他们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电影本身。
@刘小黛
传奇影评人罗杰伊伯特曾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盒子里,电影则是盒子上的窗口;电影允许我们进入他人的精神世界,用另一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不管你是迷失在导演毕赣营造的这个缠绕的梦境里,还是在其中触发了潜意识里专属于你自己的梦境,这都是一次难得的观影体验,它让你多了一个观察这个世界的窗口。
而我们的建议只有一个:
“如果你打算看这部电影,看之前可以把自己难忘的一次梦境找出来,好好回忆回忆,带着你回忆的那场梦的感觉去看《地球最后的夜晚》。它用十分朦胧的视听语言,呈现了一个复杂而迷人的夜晚。”@奚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