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因斯布鲁克听钟
“当——”、“嗡——”,一声骤响,拨开了笼罩山间的云雾,唤醒了昏睡的晨光,裹挟着千百年来的历史余音,尽数沉淀在这片土地上,大地如沐春光般得到了温柔爱抚,林间鸟语也被这似亘古洪荒的钟声窥觑,光影开始切割,黑白逐渐被城市的色彩压碎……钟声响后,周围仍是万籁俱寂的世界,只是,人们已在期待又一个晨曦的来临。

从慕尼黑乘火车,两小时车程即可到达阿尔卑斯山的心脏——奥地利蒂罗尔州首府因斯布鲁克(Innsbruck),火车缓缓驶入因斯布鲁克车站,北面巍峨的高山已庄严地展露在眼前,连山峰上的冰川痕迹也清晰可辨。
因斯布鲁克拥有近千年历史,至今仍然保持这中世纪城市的面貌,
窄窄的街道两旁,镌刻的都是历史的印记——哥特式的楼房、巴洛克式的教堂、文艺复兴式的连拱廊,还有围绕哈布斯堡家族的种种逸闻传说。尽管以滑雪胜地闻名世界,但这座城市还有些别样的风景,悄悄嵌入世界历史文化的长廊,成为旅人心中的明月光与朱砂痣。

在因斯布鲁克,一家可以看见并体验钟声的博物馆、铸钟工坊Grassmayr就是这样别致的存在。

作为欧洲现存最古老的铸钟工坊之一,Grassmayr 至今已走过400多年(从1599年至今),原始的铸钟技艺和钟面纹样传承了家族的14代人。

在奥匈帝国统治时期,Grassmayr从小型手工工坊发展成为当时最大的铸钟工坊,工业革命之前,除了Grassmayr,没有其它的金属铸造厂可以生产出诸如灭火器、大炮及艺术铸件等设备。这也是两次世界大战中,Grassmayr家族得以生存的重要原因。

教堂一直是欧洲许多城市中最高的建筑,战时,钟楼作为发射信号的基地作用明显。两次大战中,Grassmayr曾融化了大量的响铃(战时传递信号用),并将之铸造成大炮。战后,在Grassmayr生产的响铃上,常常刻有“May peace be your first chime(愿和平成为你的第一声钟声)”的字样。

今天,GRASSMAYR将铸钟工坊、博物馆和声音实验空间有机组合,此举不仅获得了奥地利官方的认可与表彰,也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前来朝圣。

人们在此不仅可以看到这个家族四百多年的技艺传承,还能清晰地看到铸钟发展的历史脉络。比如博物馆中就藏有许多大大小小、形制不一的响器,而摆在博物馆最前面的就有中国古代的编钟。

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就有由陶土制成的钟,后来,青铜取代陶土,钟被打造成上层社会重要的礼器之一,并以特定的数目和形制成为等级与权力的象征,每逢征战朝见、祭祀宴飨及日常燕乐,都要使用。

后来,印度佛教东来,寺院兴起,大钟逐渐成为一种宗教法器,晓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专司敲钟的“执事僧”按时敲叩“晓钟、昏钟、斋钟、定钟”四时鸣钟,供寺庙佛事、僧人定时、诵经等使用

在西周诸侯感受着美妙的编钟音乐时,在古代文明的另外两个发源地——古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区,法老和贵族们也在聆听着铸钟的声音。而对于爱洗澡的古罗马人来说,
罗马大型的公共浴室里一定少不了铸钟的身影。然而,在铸钟流行于全世界的时候,有这么一群人却对此丝毫不感冒。
他们就是早期基督徒!
早期基督徒可以说是当时最叛逆的一群人,本着“异教徒喜欢的,他们就讨厌”的原则,基督教一开始对铸钟是拒绝的。然而抵不过流行发展趋势——洪亮的钟声利于召集信徒做弥撒,也能更好地传播天主福音,于是骄傲的基督徒们终于在公元2世纪接受了铸钟。

后来,铸钟从不列颠群岛传到中欧,许多工匠开始制作铸钟。到了查理曼大帝时期,铸钟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得以迅速传播开来。文艺复兴前后,城市工商业发展,铸钟随之深入到普罗大众的生活中。

当时,为了更好地消除商业带来的影响,教会要求铸造外形越来越大的铸钟,并将之安放在教堂塔楼上。此后,铸钟的技术越来越精密,铸钟的工匠可以通过精确的形状设计,让铸钟发出各种准确和谐的乐音。

三十年战争时期(1618-1648),铸钟技术遭受了严重的损坏,许多制造技术遭遇断层,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里,复兴的铸钟艺术转向寻求更丰富的装饰、更大的体积和更特别的声音。

早期本笃教会制作的铸钟为“蜂箱”形状,因为手工制作的原因,工匠们只能裸眼观察,凭借经验制作,因此钟体往往伴随有切痕。

钟体对声音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几个世纪以来,人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寻找能够产生和声调谐铃声的形状,在不断地实验中,他们终于找到了明亮纯净的“调谐”,并以此制作出了固定的铸钟模型。
在GRASSMAYR的声音实验空间里,就设有相应的配置让观者体验听声。大钟的声音雄浑,但音高也随着敲击的地方不同而有异;按次序悬挂的响铃似编钟般可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体型巨大的钟体可以容纳一人;盛满水的钟体,敲击后可通过激起的层层涟漪感受声音的传播……



19世纪初,铸钟技术最终告别了传统的手工制作。如今,在制作之前,人们已经可以准确模拟钟发出的声音,以保证制成之后的乐音韵律和谐。


尽管如此,GRASSMAYR依然保存着原始的铸钟方法,在GRASSMAYR博物馆中,铸钟的制作方式、所需材料、调谐过程以及图案绘制都有清晰明了的展示。

从东方到西方,从宫殿檐角的铃铛到牧师手中的手持铃(Sanctus),从早期简单的响器发展成为形制复杂的乐器,一个小小的钟,就这样见证了东西方文化几千年的变迁。
今天,虽然对钟的使用不及过去,但它早已深入到各民族的文化生活中。比如我们熟悉的圣诞叮当铃Jingle bells,在最初其实是马车和雪橇上的挂件,以便预先告知行人避开碰撞和潜在伤害,后来才成为圣诞节的装饰品。Jingle bells有多种多样的形状,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钟形。

教堂塔楼传来的钟声、寺庙晨昏定省的钟声、祈福的钟声、报时的钟声……每每听见,总让人鸿蒙初定的沧桑感,钟声初响,猝不及防,尔后则是无尽的蕴藉,缓缓地在心里发酵。在外漫游时,不妨侧耳倾听,这亘古钟声。

GRASSMAYR
地址:Glockengießerei Grassmayr,Leopoldstraße 53,6020 Innsbruck,Tirol, Austria
开放时间:周一到周五10:00-16:00
周六:1月5日-10月31日 10:00-16:00
若需导览请提前预约:+43/(0)512/59416-37
文章原创,请勿转载。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70.7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95篇内容 · 31.4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60篇内容 · 48.6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73篇内容 · 899.7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44篇内容 · 28.7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45.6万次浏览
- 我生活着,就是为了这些瞬间252篇内容 · 43.6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05篇内容 · 42.6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