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中的“义”字,应该解释成“游戏规则”

“仁、义、礼、智、信”中的“义”字,我们把它架空了,常理解为义气等。对义字的解释,这几年,我每次都解释成游戏规则。义字为什么是规则?我举一个简单例子,所谓义,就是几位朋友,或者大家都是志同道合的合作者,都团聚在一起了。今天在这里吃饭,该由谁埋单呢?这都有规则,是心照不宣的事,是不是啊?这顿饭该我来埋单,结果我小气,我舍不得,支支吾吾的,当然就有其他人埋了这个单呀。这次你没有按照游戏规则去办,也没有人处罚你,但实际上你在朋友中就一下子失去了威信,失去了朋友的义气。人家出门一句话:这个人不义气。只是讲一句话,也没有一个东西像法律那样强制性地来命令你,强制性地要你执行。这就叫游戏规则,这就是“义”。它没有明文规定,是约定俗成的。它不完全是道德规范,是在办事中总结出来、摸索出来的,是逐渐形成的。
每个人都有体会,一个圈子有一个圈子的规则。你要明白,这件事应该怎么做,话应该怎么说,它都有一定的规矩。例如,和老专家在一起,你不要讲得太俗气了,讲得太客套了也不好。但是有的场合可能就不一样,这里面都有一个很微妙的规则,这就是义。我为什么要把这个义强调来讲呢?因为前面讲了一个“显诸仁”,意思显在用上。你办事,用——就是要有规则,你没有规则去乱用是不行的。
那么,这个规则是哪里来的呢?即使是法律制定者,他同样有他的理论。无论什么法律,没有理论(法理)去指导它,那么,这个法律无从制定。这个法理是从社会公益、公德这个方面讲的,这就是“仁”。就是说,《易经》有这两个功能,它既显出了事事物物、方方面面的理——法理、道理,同时又不停留在这个表面上。有些人无论是讲课也好,还是理解什么东西也好,把理讲过以后就没东西了。《易经》不是,它讲了事理后,还有操作层面的东西。如果没有“藏诸用”这个“用”字,《易经》可能流传不下来,不知道你们认同不认同?仅仅因为这本书读起来朗朗上口呀、含义深刻呀,这是没有吸引力的,关键是“藏诸用”。所以我每次讲课,都是在“用”字上与我们自己的实践联系起来。刚才我以困卦为例,如果不以困卦为例,就像台湾的徐芹庭先生,他解释“显诸仁,藏诸用”是:“君子之道显现之以仁道,是可以践之于实行的,其德智兼修的内圣外王之道,蕴藏之以致用,是可以舍之则藏的。”许多人都说看不懂。
好多人都说,想读一读《易经》,读的时候都要去查字典,即使查了字典,还要想半天。我要是把家里解释《系辞传》一类的书都拿过来的话,几十本都是大同小异,从字面上解一通。回过头来,“仁”还是个“仁”字在那里,这个“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周汝昌先生是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家,九十多岁时,依然很精神,很有意思。他讲到“仁”,讲的是众人为“仁”。我是非常赞同他这个解释的。没有众人,怎么能显示出你这个“仁”呢?一个人能显示出“仁”吗?这个“仁”必须在社会大众、在人际关系中才能显示出来,这种道义必须在人与人之间才能体现出来。
由此可见,《易经》讲的是什么?这就讲到了人道。前面讲了好多,你们能看得出来,都是讲天道。这个人道是哪里来的?前面讲过“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讲天地之道。《说文解字》里面,道是行道,道者行道,就是道路。道路两旁分阴分阳,一边是阴一边是阳。这个道已经很明白了,道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为的。
摘自殷旵《易经的智慧·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