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女儿的诗话(10)-- 父女
杜甫写《羌村》的时候,刚得罪了皇帝被赶回家,算是出了个一年多的长差: 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诗中“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两句惹出数百年的笔墨官司。写《杜诗详注》的仇兆鳌认为“复却去”的是女儿,“不离膝,乍见而喜;复却去,久视而畏,此写幼子情状最肖”——这是说离开久了有陌生感,看见爸爸心事重重,下意识里便害怕了。金圣叹却不同意,他说“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那么“复却去”的主语就是杜甫自己了。到了当代,吴小如、萧涤非两先生往复论争二十多年,自然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我从前读杜诗,觉得仇、吴一派的看法于训诂上更妥帖。这次出差回来,刚放下行李搂着大小姐喝奶,便听她软软的一句——“爸爸,你天天都不要上班好吗”——于是彻底倒向金圣叹这边,训诂什么的,顾不得了。 这也是个“读诗须有阅历”的例子。好比之前大小姐不想吃饭,紧紧抱住我的胳膊,被保姆拉开时声泪俱下哀号着“我要爸爸”,那一瞬间我就读懂了杜甫的另一首诗: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出差的时候,虽常想念,真忙起来倒也还好。最难熬是回程的飞机上,有了女儿就懂了“近乡情怯”。宋诗高处便有这般本领,不写物象,不发议论,却能把微妙的情绪写到纤毫毕现: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心未稳”。出过差的爸爸都会对这三个字爱不释口吧。陈师道写这首《示三子》的时候,总算举家重逢了,不然,他之前那首《别三子》里的“父子贫贱离”、“熟视不得追”、“唤耶我欲去”、“汝哭犹在耳”、“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岂不是太残忍,竟如何安置呢? 古人于儿女之情矜持得很,为数不多的几篇,还都是沉郁顿挫的调子。幸好,还有陈留市集上那个理发师和他女儿: 市井怀珠玉,往来终未逢。 乘肩娇小女,邂逅此生同。 养性霜刀在,阅人清镜空。 时时能举酒,弹镊送飞鸿。 黄庭坚一生坎坷,由其文字观之,却似不食人间烟火者。所以他能看见这个高人:“陈留市上有刀镊工,年四十馀,无世家子姓;惟一女年七岁矣,日以刀镊所得钱与女子醉饱,则簪花吹长笛,肩女而归,无一朝之忧,而有终身之乐,疑以为有道者也。” 钱锺书先生说黄庭坚的诗“筋多于骨、韧而不硬”,用来评价这一首也极贴切。字句都温润而不险怪,意思却纵横跳脱,八句四十个字里,有大隐于市、有相依为命、有冷眼阅人、有温存体贴、有宠溺、有孤傲、有生计、有享乐、有当下、有远方。 这个爸爸啊,与万千人俱“未逢”,唯与娇小女相“邂逅”——上了年纪的读者们请自行配乐,“人海之中,找到了你,一切变了有情义......” 只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如果有两个娇小女都要“乘肩”,咋办?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47.6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270篇内容 · 109.5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426篇内容 · 161.8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2884篇内容 · 56.4万次浏览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4672篇内容 · 906.0万次浏览
- 如何高能量地度过不留遗憾的一年1094篇内容 · 183.3万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30.3万次浏览
- 哪些故事的翻拍让你大失所望?329篇内容 · 618次浏览
「内容不可见」
后山的“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与老杜“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同一机杼,估计他也是赞同金圣叹的。
最后一句明显是晒幸福啊!
亲爹与后妈的区别:亲爹在出差归途是“心不稳”。后妈呢,最喜欢的就是出差归途的长途越洋飞机:在彼岸拜见各个山头的工作已经搞定,而家里小朋友的琐事又还隔着一个太平洋,看看长篇侦探小说喝杯小酒,真是喜不自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