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参加过的读书会
查看话题 >自组织社群读书会的若干感慨
1. 自组织社群的规则问题
某次法哲学活动一位朋友从经济角度谈及了法律的不同位阶的规则成本问题,结合自组织的社群活动经验教训,感触特别大。哈特说的次级规则的建立成本很多时候远高于初级规则,大家往往是无法形成元规则的认同,争论很多,需要很多来回对话才能有那么一点共识。
自组织社群,元规则如何确立识别出来?是由创建者给出元规则,还是历史活动的惯例习惯自己生长出元规则,还是依赖民主投票机制识别出元规则,还是基于实现效果(如休谟谈的某种长期的功利效益)接受元规则……
每个人都站在某个角度努力质疑和问询规则,以获得ta希望的博弈空间(比如更多发言权、更多学习的机会)。建立规则认同的成本远超过想象。民主化决策存在无法收敛的效率问题。
可能有一些方案能够降低决策成本,或制度形成成本,比如说高内聚的执行团队,积极贡献的意见领袖和志愿者团队……
2.社群活动的模式与宪制类比
民间读书会各有不同的模式和秩序,类似政哲谈的政体形式与政体循环论。不同的秩序中或明或暗地都有某种优先性的原则伸张,也表达不同局内人的诉求。
从长段机制看,在民主社会理念和自由主义文化为标的背景下,非民主参与式的社团活动几乎不可能。
不管人也好,社群也好,具体的事情也好,都在不同的角度回应民主环境下如何阅读,如何进行主体间对话阅读,并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个人自己读的好水平高,往往恰恰阻碍了他回答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作为私人阅读者他不会意识到这个是重要问题,也就较少思考和回答。
3.制度建设
要做事情就得着眼制度建设,没有制度建设就是扯淡,个人的能力总有天花板。制度创始性建设靠个别厉害的领袖,但更长的制度的维系依赖执行团队,没有可靠共识基础的团队,无论你制度方案多么好,一切也是镜中花,水中月。
制度建设和维系困难,但败坏却很容易。
4.阅读者自身的“魔怔”
进入职场者其实更难从阅读活动中习得什么,最大的敌人不在别人,真的就是自身。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会局限阅读者的学习实效。
第一是自身既有的知识结构(静态的),第二是方法论(动态地如何面对和吸纳新的让其感觉“奇怪”乃至“难受”的信息和判断),前者直接约束知识的连接可能,后者直接约束进行知识连接的心态。
怎么理解“魔怔”呢?大概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现象:
a. 活动参与了若干次,不管正式活动还是线下讨论,ta的价值立场和知识体系几乎都没有什么改变,仍然保持了原有知识体系和价值观。此种人多半非常聪明,但其实参与活动和阅读基本上未发生“学习”,问题出在第二个方法论的反思,ta一直坚持原有的个人方法论不愿接受其他可能路径和思想范式的方法论,所以就没有办法吸纳 读书活动当中“异质性”的知识。
b.活动参与了若干次,但是一直还不能使用阅读文本中的概念探讨,还会问各种不着调问题,甚至声张作者根本无甚高论。这种现象的实际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面,但从上述二分视角来看,很可能是其知识结构存在较大空缺,所以 暂时就有了“夏虫不可以语冰”的状况。
5.私人交流与公共空间
国人做事看实际效果,很多事情在公共空间受挫的情况下,第一反应不是尝试努力改变和修补公共空间,而是会转向私人关系,用私人关系的各种联系“拟制”出看似有公共性的小空间,然后试图在小空间内做事情。
公共空间和民主参与,在四五年前还是非常热的话题,最近一两年随着新媒体的“流量经济”“十万加”等的实践,人们似乎已经早就可以在公共空间发声,早就已经得到了这样的空间。
其实差得远,绕一圈最终还是发现人的规则意识、公共理性说理、对话能力和包容性等等还是最关键的。
6.选书与阅读路径
从现象的角度看,对如何学习道德哲学这块,老郭谈的更对。
对大部分业余和外行者(自学能力有限,时间也相对有限)来说,直接阅读大部头的“原典”并不合适,而应该从一些相对没太有名气的相关导论书开始,先有个二阶认识——这本书和这套理论要做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有怎样的历史影响,采用的方法论是什么路径,作者用的基本核心概念意思核心在哪里,作者在哪种学科视野下讨论……
直接读而未经导论引介的问题会从很多方面暴露出来,比如没阅读动力,好奇心激发不够,视野狭窄(无思想史的观感)以不知道如何观察评断章节和书的主任务,误解作者的基本意思,曲解原文……
直接阅读原典也有一定的好处,但会被以上的缺点所抵消。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373篇内容 · 110.5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34.7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347篇内容 · 154.9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166篇内容 · 66.8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94篇内容 · 79.1万次浏览
- 聊聊让你印象深刻的路人40篇内容 · 2.9万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22.8万次浏览
- 当我和母亲谈起女性主义73篇内容 · 23.8万次浏览
写得好。组织了一年多线上读书会,要组织好甚为艰难,只能勉强支撑。
线下读书会存在的很多问题,在线上读书会也都存在。 1.阅读是个人的行为,交流和讨论是社会性的行为。交流和讨论要做好,线下的个人阅读是关键。因此,核心的问题是要采取一些制度,倒逼参与者进行阅读、理解、写读书笔记。自发性的读书社群之所以最终名存实亡或者解散,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个人阅读理解这块没做好,而这个问题又是很难解决的。 2.运用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在每次开始读一本书之前,有概括性的介绍材料进行引导,或者找熟悉文本的老师进行导读。这样有利于把握主旨,大概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和论证的逻辑结构。 3.问题很重要。鼓励大家提出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甚至把这作为参与读书会的条件。提前把问题整理一下发给参与者,一方面有助于每一个人发现自己阅读中所忽视的点,另一方面也能发现大家面临的普遍问题,同时还能激发少数人去尝试回答别人的疑难问题。 4.读书会中有几个核心人物。理解能力很好的,善于组织的,善于鼓励他人的。所谓大鱼前导,小鱼从游。 5.共享的文化。读书会的核心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所谓共同体,自然就要有共同的东西能把大家联系在一起。杜威说:为了形成一个共同体或社会,他们必须共同具备的是目的,信仰,期望,知识——共同的了解和社会学家所谓的志趣相投。这些东西只能通过共同的交流或者活动才能逐渐形成。
谈的很好呀,这几点都是关键,一看就是在这些方面有实践总结。我跟着补充讨论一下,对第一点 倒逼参与者阅读的困难 —— 除非在学校老师有这样的权威和权力能要求,或者是公司的上下级之间,如果是真正自组织的社区活动,就不太可能真的考虑用“倒逼”的办法,只能适当鼓励和诱导,否则压力大了短期见效,长期看慢慢人都会走。
第三点,问题。这也是线下的一个痛点,很多问题提出来可能偏离主题,跟阅读关系没那么大,但又是参与者真正关心的,这种情况很常见(甚至是活动最主要的),除非参与者水平都很高(问题这不可能,都很高了一般自己读书就可以了)
第五点,共享的文化。这个受制于很多因素,人群的疏散是正常现象,结合却是耗费很多气力才能完成,稍有一些事件可能都会影响到社群的团结,尤其是大家观点立场差异的时候,能否平心而论,还有事实上参与活动的知识水平和职业阶层差异,如果全是学生的时候 还好点,工作了,社会人士难免都习得这样那样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