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人也不见得最好

如果一个人,一段时间都没和外界联系,他肯定会想了解一下最近的新闻,身边都发生了什么事。现在的我,就有这种感觉。
于是,我点开了一个个微信群,每个群都积累了几百甚至几千条信息。我一条条看,试图从群消息里获取一些我想知道的事情,但却没如我所愿。
我越看越觉得群里的聊天内容很无聊,似乎是所有的群聊天内容都很无聊。最后,实在看不下去了,心里一阵烦闷。
原来聊天是这么无趣的事情,可为什么以前觉得聊天很令人开心。
我不由地想起,以前的聊天情景:
机不离手,每隔几秒就开屏解锁,明明没有消息提示,也控制不住点开微信,一有消息,就欣喜若狂,满怀期待地在群里聊天。
为什么现在却索然无味了呢?
一番反思后,我觉得可能是自己变成旁观者了!
不知不觉,我从群聊的参与者变成了旁观者。一旦脱离了参与,就不能获得群聊带来的乐趣了。
起初,我们每天都在群里聊天,潜意识里自己就是个参与者,自己发出的每条信息都是有指向性的主观表达。
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潜意识里很清楚是发给群里某个人的,某几个人的,或是所有人的。
会极其关注其他人发来的信息,无论是什么信息都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潜意识里就认为,这是与我相关的。
后来,因为太忙,即使想点开信息也没空做到。久而久之,我们潜意识发生改变了。
认为自己就是个旁观者,即使看到信息也不觉是对自己说的,无法刺激自己的大脑,无法激起情绪波动,自然也就觉得很无聊。
即使对于同一事物,旁观者和参与者接收的刺激也是相差很大的。
然而,对于大部分事情,我们都是盘观者吧。也就是说,大部分事情的乐趣,我们都是感受不到的。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可以看书,看视频,从别人的分享里得知事情的乐趣啊。
书和视频的确可以传达信息,但是和直接感受的信息还是相差很大的。
比如,微信群聊天。书里可能会这样描述“聊完后心情会很畅快,拉近彼此的距离,有时也会生气,甚至悲伤哭泣”。
看完后,你会有什么感受?有你聊天时的感受吗?
肯定没有吧。
从书本上接收到的肯定不会是最真实的感受。那只是你看这个视频,看这本书的感受,就像点开群聊看聊天记录一样,会变味。
也就是说,世界上很多看似无聊透顶的事情,做起来可能也会感觉很有趣。
像跑步,看起来就一个人不停地重复着踏步嘛,简直无聊透顶。
可实际跑起来呢,你可能会觉得凉风拂面很清爽,你可能会觉得奔跑时超越别人很有征服感;
你可能喜欢合着音乐节拍抬脚踏步的感觉,你也可能喜欢跑完之后大汗淋漓的兴奋感。
或许也会只觉得腰酸背痛,疲惫不堪,但肯定不会是跑之前“无聊”的认知。
新世相创始人张伟说,做一个识趣的人比做一个有趣的人重要多了。大家把那些说话幽默,总能逗人开心的人叫做有趣。可转念一想,逗别人开心的人,自己不一定会开心吧!
刻意逗人开心,这件事本身似乎就挺无趣的。
他说,识趣也是带引号的。“识趣”是指能发现人或事物的有趣性。“识趣”的人,能感受世界上很多事物的趣味。
如果一个人足够识趣,他看到的就都是有趣的人和事,无时无刻不在被人逗乐当中。对他而言,世界上就没有无聊的事物了,那是何其幸福。
如果,大家都很“识趣”,“有趣”的人就不重要了。因为到那时,无论你是否“有趣”,大家都能发现你独特趣味。
我非常认同他的这种说法,甚至觉得“识趣”的人才是真正有趣的人。
我想,要变得“识趣”,就应该多尝试没尝试的事物吧。
但,在旁观者的角度里,很多事物都很无聊,这大大阻碍了“识趣”的进程。
旁观者,也不一定清啊。
希望大家能和我一样,理解这个道理,从事物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575篇内容 · 45.9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64.2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416篇内容 · 69.0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297篇内容 · 497.4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784篇内容 · 175.4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85篇内容 · 139.6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218.8万次浏览
- 爹味会毁掉一个人的所有灵性32篇内容 · 1.5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