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倾述和聆听
平日交谈时间并不多,不是说没有时间或机会,两个人能接触是需要偶然性和理由的。个人对于他人介入自己的生活是带着防范的,特别是现在,各种媒介太容易将一个个个体孤立起来。人们的关系,大部分是孤岛,而非平原。
我特别感激每一颗受伤的心灵向我倾述,不是说我有窥探别人隐私的癖好,而是我自己本身就常以各种方式在别人内心“一丝不挂”。我钦佩一颗沉稳隐忍的心的伟大,但我并不支持人们以此为目标,陷入英雄式的“自我沉醉”。鼓励这种行为是极其残忍的。在我浅薄的认知中,一颗沉稳隐忍的心给人带来的感动总是充满悲情,对于英雄式的人物来说尚且如此煎熬,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将如同炼狱。
他向我坦言,自己近来事务繁忙,每次赶东西到深夜,内心压抑,突然见了我,想发泄几句。我被选择为倾述对象是个意外,这个我懂,也不重要,我关心的是自己能否让这一颗疲惫的心得到喘息。
一颗心受伤了,或者说太压抑了,并不能说这一颗心太脆弱了。它确实易碎,却z又足够刚强。一样一颗心是最具生命张力的。它以最敏感的方式,感受着周围的世界,它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懂得“拥有”。它之所以受伤或压抑,我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分享”的天性,即渴望被理解。现在经历的这些,既是沉重的,又是想要的。这种自我否定让它疲乏。在内心的自我探知无法得到答案时,寻求外部的解答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另一种是“改变”的欲望,即思考拥有的东西时,发觉与目标不一致,从而陷入否定一切和寻求改变这两者间的朦胧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般更多是处于改变外部的无力的痛苦中,因为审视自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两全其美d是极其困难的,特别是出现选择困境时,这种追求是极不现实的。事物都是辩证的,这道理说的其实一点都不假。选择一种你认为的善,就否定了另一种可能的善,因此在这个前提下,不管是倾述者,还是倾听者,需要有自知之明。
教小孩与教大人,相比来讲,小孩子容易些,因为小孩子的价值判断等尚未成型,他们的心里还有空间容纳一些东西,但大人们早已固化了自己的思维,除非从内部自我打破,否则许多东西根本进不去。因此我想从意见到行动的这种转换,小孩子的c转换率是比较高的,而大人们更多是作为片刻的休酣。这样的话,当我们倾听小孩子的烦恼时,要多注意自己“指导性意见”的影响,别太容易以一个玩笑打发他(她)。有个在我心里边印象特别深刻的例子:我们教小孩子要分享,假设他(她)有许多棒棒糖,你可能会说,“哇,你有这么多棒棒糖,可以给我一个吗?”这时他懵懵懂懂地给你一颗糖,可你'却以“谢谢你啦”然后又把糖还给他。本来我们是要让这个小孩学会分享的,可这个过程中,对他(她)来说,这个“失去”的感受只有几秒,这孩子如何能深刻理解“分享”的感受呢?而当我们倾听大人们的故事时不能入戏太深,你的意见大多数情况下能起作用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你所需要做的,是保持一份耐心,而他(她)倾述的过程会慢慢治愈伤口,但时间可能比较漫长。但不排除有些倾述者视你意见为生命稻草,这时你更应该谨小慎微了。你需要问自己,是否有这份勇气和能力去替一个人作出选择,这份决定,不管可以或不可以,都是一种担当,但不可以是儿戏。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64.5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87篇内容 · 28.2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41篇内容 · 25.3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53篇内容 · 888.7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44篇内容 · 41.2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36.5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955篇内容 · 229.5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837篇内容 · 149.1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