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在电梯里,我问lu "你喜欢你自己么?“
她做出回答,但并非主观。对于她的回答我不感到满意。
沉默一阵,她解释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主观的问题。
不知道从哪个时刻开始,我不情愿为一件事付出百分的努力,其实我很清楚自己没有什么所谓的退路,只是变得越来越能够将就。
将就自己的内心,将就生活,将就对未来的期待。
不努力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点,懒惰和涣散的注意力。
懒惰,源于低效的自我满足感,
我对待一件事物或者人在最初存在一种执着,恨不得一时之间倾尽所有的喜爱。这样的情感释放地激烈却也十分短暂。
让我回想,人生中有过什么一直在着持续的事,没有。没有坚持某一种兴趣,也没有坚持的爱过一个人。
于是我判定,世上存在的一切都是如此。没有未来,只有每一个此时此刻。
至少我的世界如此。
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想象着将自己与客观存在的现实剥离。那个画面浮现在眼前,细胞加速分裂,光线四射,宇宙一片寂静,我感受到了那种痛像是骨肉在分离,挂着血丝。像一颗正在孵化的鸡蛋那样艰难,不是打破,而是挣脱。
第二点,关于精神不能集中。
去年9月在北京偶然看到【锡人的心脏】,展厅关闭前的十分钟我走到最后的装置作品。
整个过程大致是在看一本书的同时头带传导器,于是体验者的思绪便通过电波物化为外界的光彩,并具体体现在台灯的亮暗变化和小草的颤动。
我试图认真阅读面前的书,文字就只是文字,空洞,和我的眼神一样空洞。在那一刻困惑如同一场风暴席卷而来,我看着越发昏暗的灯光和疯狂震颤的小草,无能为力地笑笑。像末日来到,我不能拯救世界,不能拯救自己。
现在回到一开始所涉及到的主观问题,
主观究竟是什么?抛开客观存在的认知以外就是我们的主观世界么?主观意识可以改变么,使其改变的因素是什么?其改变的程度是怎样的?当客观事实改变,主观意识是否/一定会随之改变么?
总结出答案之前,我该找到些依据。也就是说还是要以客观事实界定和回答主观意识提出的问题。
那么当相同的客观事实介入到主观意识的判断后,剩下的那些用来区分个体主观意识中不同的部分究竟是什么?这个部分更偏向主观还是客观?
是眼界?是环境?是心态?
以上这三点可否总结成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程度?(广度及深度)
最后,来到一个最日常的问题,是什么影响了一个人对自我和周遭的评判?
正确的认识自己是一件难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侥幸、怀疑和逃避。有时候面对赤裸的自己是羞愧的。在我看来,需要和想要做这件事的人不是太过自信就是太自卑,他们都在自我认知上出现了偏差。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我的消暑菜单501篇内容 · 13.2万次浏览
- 我的夏日出行计划243篇内容 · 5.8万次浏览
- 私藏夏日书影音清单266篇内容 · 14.3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036.9万次浏览
- 关于夏日的幸福小事144篇内容 · 6.0万次浏览
- 奇思妙想的夏日创作29篇内容 · 9150次浏览
- 跟文豪学说话17篇内容 · 6.3万次浏览
- 身为女性你有哪些想要逃离的瞬间25篇内容 · 8.9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