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叔读书计划------爱的技巧和训练
第一章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第一章作者给出的总结是:
1、我们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很简单,接受他们的感受。
2、我们和孩子是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
3、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是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4、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他们才能开始集中精力改变自己的情绪。
5、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的技巧:
(1) 全身关注的倾听
(2) 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 说出他们的感受
(4) 用幻想的方式满足孩子的感受(特指在每条件满足孩子的健康需求的时候,比如饮食需求,可以和孩子假想已经满足了欲望的游戏,孩子会很快从不满足的哭闹中安定下来)
肥叔的话:
作者对这一部分的总结,让我想起来很久之前看的欧文·亚隆的书,名字叫《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在这本书中,亚隆告诫治疗师,要让来访者能够接受治疗师的协助和洞察,最重要的是,治疗师是否能接受和认可来访的感受,肯定来访的感受永远是治疗师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因为我们的天性是只能认可自己的感受,而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所以这也是一个治疗师工作最困难的地方之一。在这里,我补充一点记忆中亚隆曾经提到的和来访互动的技术,“那一定是非常XXX的”,面对需要解决内心痛苦的来访,这个句话可以被解释为“那一定是非常痛苦的”,面对自己爱孩子,但是孩子并无法理解自己感受的来访,这句话可以演绎为“你一定是非常爱你的孩子的”。用抽象的话来说,这句话仅仅代表了一件事情,就是肯定来访的感受,而不是否定他,否定别人的感受,并不能让别人的感受消失,只能让你自己心里舒服;接受别人的感受,并引导别人接受自己的感受,才是让别人感受最终会消失的办法。
为什么要协助孩子面对自己的感受?
作者用黑体字这么写的:
1、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2、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有好的行为
3、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4、常见的问题:父母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例如:
(1) “你并不真的是那样觉得”
(2) “你是因为累了,才这么说”
(3) “你没必要那么难过”
5、当孩子的感受不断否定后,孩子会感到困惑或者愤怒。这样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肥叔的话:
这一段作者的总结和肥叔之前写“感受是人类行为的唯一驱动”是接近的,只是额外提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总是以我们的感受来取代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不再那么相信自己的感受。
当一个人处于健康成长的环境的时候,他会按照自己大脑里的信息的输入输出,在内部形成的感受,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某些事情做了之后,让他更舒适,这件事情就是好的,某些事情做了不舒适,这件事就要少做。
父母只有在孩子非常少数的行为上,需要给孩子带来不可行的感受。
当父母长期以自己的对错观(感受)来干涉孩子的行为的时候,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如果你对孩子的控制力不是非常强,那么孩子是不会再希望和你多说话的,因为你给孩子造成的感受整体是不舒服的,孩子天性是追求舒服,远离不舒服的。
2、如果你对孩子的控制力足够强的,你足够暴力,能给孩子带来足够的恐惧,能激发起孩子强烈的求生欲,以让孩子服从于你,那么孩子内部感受就可能转化成两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是强烈的内部冲突,即很频繁的内部的天人交战,一方面自己的感受被压抑的压力越来越高,另外一方面,孩子还不断给压抑自己的感受做合理化支撑,直到这个稳定的交战状态被打破,一旦打破,人的内在世界往往就进入了病态的状态;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孩子放弃对自己感受的信任,沦为一个彻底不相信自己在这个社会的生存能力的人,失去宝贵的自信心。
不要尝试告诉孩子怎么做,当孩子和你谈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只要和孩子谈感受就好了,不需要告诉孩子怎么怎么做更好,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和发现解决办法,孩子会寻找到自己的解决办法,并获得成长的。
一个说明沟通内心感受比告诉别人怎么做更好的例子:
某天上班的一大早,你老板就给你布置了一个重要任务,但是这一天经历的都是无法推掉的紧急而重要的事情,时间完全安排不过来,到了快下班了,老板交代的事情还是无法完成,这个时候老板突然出现了,得知结果的时候说,“我请你不是让你每天无所事事的,我不需要任何解释”,说完立刻摔门而去。晚上你回到家里,你向自己的老婆(老公)诉说这件事情的时候,对方怎么和你沟通才是你最想要的?
1、“这没什么。不值得这么郁闷,你可能只是累了,才小题大做的。其实,情况没你想想的那么糟。来,笑一笑,你笑起来真好看。”
2、“生活就是这样,不如意的事情经常有,要学会看开些,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情。”
3、“我告诉你该怎么做,明天一早到老板办公室,告诉他我错了。然后赶紧把老板交代的活干完。别去理会其他的小事。明智点,想保住那份工作的话,最好别让这种事情在发生了。”
4、“你怎么不把老板交代的事情做完,你不知道老板的事情不搞定老板会发飙的么?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么?他离开的时候,为什么不追去再解释一下?”
5、“我能理解你老板,他可能压力太大了,没天天对你这样很不错了。”
6、“真可怜。真的太糟糕了。我真为你难过,我都想哭了”
7、“你想过没有,你这么难过,是因为你老板在你的生活中,充当着父亲的角色?小的时候,你可能总是害怕让父亲失望,所以当老板训斥你的时候,又把你带到了早年害怕被否定的感觉,对么?”
8、“今天对你来说真的是糟糕的一天,承受了这么压力,又在同事面前被老板训斥,心里一定不好受,来让我抱抱你”
肥叔的话:
肥叔会选择最后一个,我需要有人来协助我抚平我的内心不适感,感受过去之后,我还是有能力面对自己遇到的问题的。读者朋友你呢?
一个完整的和孩子对话的例子。
反例:
孩子:有人偷了我的铅笔。
妈妈:是不是你自己弄丢了?
孩子:不是的呢,我去上洗手间之前,还在我们的桌子上呢。
妈妈:谁让你乱放东西的,给你说过很多次了,东西要收好,你怎么总是不听的呢?
孩子:好了好了,真烦。
妈妈:不许你这么说,妈妈是在帮你,你为什么还这样!
正例:
孩子:有人偷了我的铅笔。
妈妈:啊?你的铅笔找不到了。
孩子:是的,我上课的时候还在我的桌子上呢。
妈妈:噢。(如果孩子没有提到未来解决这种的办法,我们可以适当提起,”哪怎么办呢?“)
孩子:以后下课了我给收拾到课桌里。
几个常见的问题:
1、我应该惯着孩子的负面感受么?比如孩子抱怨小朋友打人,我们是要和他一起说对方不好么?
答:我们只要以描述孩子情绪的语言回应孩子就够了,这样会让孩子知道我们能够感知到孩子的感受,比如“你真的是不高兴了,你还想和他一起玩么”,这样孩子从我们这里得到了情感的满足的同时,并没有接受到我们成人的判断准则,还能够依旧按照自己的判断,指挥自己的行动,非常大的可能,孩子抱怨的打人并不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只是孩子之间的游戏,孩子在适应彼此捶打的游戏内容之后,很可能还会和这个小朋友一起玩耍,而如果我们说“这小朋友打人是不对的,以后不要和他一起玩了”如果这句话真的孩子听进去了,之后在面对这个打人的小朋友的时候,远远的跑开,这样孩子就损失了一个机会,一个学习如何和自己不适应的人相处的的机会,之后遇到这种类似的情况就会本能的恐惧以及躲避,这种恐惧和躲避的行为特征,其实正是很多校园凌霸者挑选霸者对象的首要特征。
当然父母也要有自己的判断,看到孩子鼻青脸肿也还安稳的和孩子聊感受的话,我想不会有这种父母存在的吧。
2、我们所有孩子的感受都要认可么,这样不就变成了溺爱孩子的父母了么?
答:不是,当孩子感受被满足会伤害你的感受的时候,你可以和孩子谈你的感受“妈妈这样心里不舒服(伤心)(生气了)”。所有的人际关系,其实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你不舒服了,表达出来,对方退一点,你舒服了,表达出来,对方靠近一点;对方不舒服了,说出来,你离远一点,对方舒服了,说出来,你靠近一点。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认可孩子的感受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面对孩子不想面对的困难,比如“我们一起玩耍的时间真的好短暂,真的好不舍,但是妈妈不能让你再玩了,下面是学习时间”
然后平静的收走孩子的玩具。
3、孩子不认可自己的时候,我们也要认可孩子的感受么?
答:这种情况只建议谈感受。比如,“你一定是很难过的”,不要用,“你一定是不相信自己的”“你的确挺无能的”,要注意避免给孩子造成不利于成长的自我认知。
4、我觉得做父母的,有责任给孩子人生建议,引导孩子成长?
答:比指导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习惯和我们沟通内在的感受,并且让孩子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一旦孩子封闭了和你沟通的渠道,你除了用巨大的恐惧让孩子服从你之外,重新打开孩子心扉的时间成本很高,需要长时间的接受孩子的感受,重新建立你在孩子心中的效用感,即“和父母交流,内心是舒适的,父母是接受我的感受的。”
5、我觉得我喜欢问为什么,问清楚为什么,比较容易引导孩子看清楚事情的真相。
答: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不适合这么询问,孩子比较不容易说清楚,而且会越说情绪越失控。
6、道理我都懂,但是我有时候容易冲动,当听到孩子说某些事情,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我会控制不住的想协助他,帮助他完成他需要做的事情,怎么办?
答:我们内部天生有一些情绪反应机制,有些情境下,我们可能无法控制的反馈出愤怒的情绪,有些情境下,可能无法控制的反馈出悲伤。解决这种问题的的办法,只有长期的训练,没有别的办法。不过具体操作也很简单,最初只要每天尝试克服一次,自己特别想给孩子做主的意识就好,在自己特别想给孩子建议的时候,遏制住自己的欲望,改用描述孩子感受的语言和孩子沟通,训练多了,形成无意识反射,问题就解决了。
肥叔的话:
强烈推荐购买纸质书阅读,这本书中的闪光案例太多了,肥叔权衡了好久,才挑选了这些肥叔认为是骨干的内容出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您自行阅读的收获,肯定会超过肥叔给你带来的收获。
再次推荐阅读纸质书。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三十多以后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1.0万+篇内容 · 89.9万次浏览
- 生活中的童话时刻76篇内容 · 2.0万次浏览
- 哪些事物曾让你感到“人类很渺小”?60篇内容 · 2.1万次浏览
- 秋分至,丰收时8356篇内容 · 1134次浏览
- 暂停打工后,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203篇内容 · 17.8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623.0万次浏览
- 命运的齿轮真的会悄悄转动80篇内容 · 14.7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1178.3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