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都在流血”
伯顿的传记呀,我才看到50年代的阶段,就已经被虐得不忍心看下去了,无法想象作者会如何书写他那个众所周知的后半程人生。这本书很详细地告诉了我,一个不世天才一个人生赢家是如何专门和自己过不去,如何将自己的身体和内心一步步摧残至千疮百孔的。
一直以来我总以为他在50年代是最轻松最快乐的时期,因为他那时候眼神一直很纯真,我一直相信相由心生。可问题是,翻看他没有遇到泰勒之前的人生,我才发现其实也不是那么快乐的。
即使他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快乐,或者他在自我欺骗,让自己也以为自己很快乐。
然而他每一次遇到挫折和打击,所出现的反应都是敏感过激的,他过分地焦虑、烦躁、忧郁、绝望,甚至他自己都承认,他曾经发疯,试图自杀。
他从不试图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只会逃避和自憎。
其实盘点一下他遭遇的那些挫折和打击,对于真正坚强的人来说并不是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他自己的一意孤行或者优柔寡断造成的,包括他的不幸婚姻,包括他的家庭悲剧,包括他被所爱之人数度抛弃……也就是说脚底的泡是自己磨出来的。
他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从来都不会记恨他人或者推过于人。他在嘴巴上和笔杆子下永远把自己的一切行为和内在都形容得无比丑陋,无比卑劣,无比可憎。
但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52年和他合作《断肠花》的德哈维兰就曾经和媒体说,“伯顿一旦陷入沮丧,就会大发雷霆。”
他的自制力极其差,我相信他管不住自己的酗酒和玩女人也如同他管不住自己的负面情绪一样。
他的朋友,他的熟人,其实很多都发现他的这些异于常人的行为是一种病态的表现。但他们能怎么办?他们又不是医生,没办法治病救人。他自己又完全不肯求医问药或者自救,这怪不了别人,只能怪他自己。
我现在不再怪罪泰勒的出现了,有没有泰勒的出现,他都不可能好。
他的悲剧如同他从母胎里遗传到的血友病一样,一路相伴,如影随形。他说,“我的一生都在流血”。没错,泰勒只是最后致他速死的那几片阿司匹林罢了,长痛不如短痛。
可泰勒毕竟带给他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他在死前两天给泰勒写的最后一封情书里也是这样说的。
莎士比亚说,有最狂暴的快乐,就必然有最狂暴的结局。伯顿既然选择了做一个现代浮士德,自然要为此付出代价。他选择自导自演那出光怪陆离的《浮士德游地狱》,必然是在暗讽自己。
他弟弟说,他只有七八岁大的时候就有过人的口才了,他经常站在客厅里对一大家子人绘声绘色,精彩至极地描述地狱里的情景,这完全是出于他脑子里的恶趣味想象。
正如他说“上帝将我投放在这个地球上,就是为了让我下地狱”。在他眼里作恶多端的自己,理应如此。享人间极致之乐,睡世上最美丽的女人,最终失去最后的救赎,堕入地狱,显然也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配图为53年时的理查德伯顿,28岁。

弦断秋风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讨好型人格也是有极限的
- 《理查德·伯顿去世,享年58岁》(全文翻译) (1人喜欢)
- 为什么人们爱看殉情 (1人喜欢)
- 《伊丽莎白·泰勒的最后一任丈夫讲述了他们的婚姻》 (5人喜欢)
- 《为什么女人无法抗拒理查德伯顿》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三十多以后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1.0万+篇内容 · 84.8万次浏览
- 生活中的童话时刻59篇内容 · 1.4万次浏览
- 哪些事物曾让你感到“人类很渺小”?41篇内容 · 1.8万次浏览
- 暂停打工后,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183篇内容 · 15.1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608.3万次浏览
- 命运的齿轮真的会悄悄转动71篇内容 · 12.7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1171.3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4506篇内容 · 807.4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