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寒假读书计划
查看话题 >春节假期,翻开眼前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全球之旅
本来计划过年给自己来一个诗和远方,没成想下手晚了,到哪儿哪儿的机票都贵。不知道还有多少友邻也即将面临一个其乐融融后百无聊赖的长假,想来除了刷刷剧,还可以看看书哪。
准备带这么几本书,过年回家路上、假期在家都蛮好翻翻看,拿起来就带人穿越,在别的世界和时空晃荡一阵儿想回来也能立马回来。
蒋彝:《日本画记》《波士顿画记》
蒋彝(1903-1977年)这位老前辈身世蛮传奇,他参加过北伐、当过县长,求新革命失败后辞官赴英,这一去就是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他化名“哑行者”,游遍日本、波士顿、巴黎、旧金山等各国城市少为人知的奇特角落, 信手成诗, 挥笔成画,每个城市的风情都被他记载在一本本画记中,书中的文字和图画也如其人一般恬淡有趣。
虽然不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可以随时翻开这位老前辈的画记,穿越至上个世纪,领略一番异国的前世风情。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601822/
去东京观看国际大都会的繁华演绎;
到古都奈良寻找千年前的一株八重樱;
在河口湖畔等待云消雾霁后富士山的笑靥;
于十和田的风雨里探访传说中耶稣的坟茔。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601830/
在波士顿月光的陪伴下,
他用画笔勾勒灯塔山的每一条街道,诗文抒写查尔斯河的每一个表情。
顺便报名参加波士顿“茶会”。
在旅途中,他更乐意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而不是区别。
彭慕兰、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
这本热销了十七年的书看起来是啥感觉,用“大法官”何帆的话就是:“经济学的《探索》频道。”有意思吧?两位作者彭慕兰、托皮克的实力自不用多说,关键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看这本书就像在看一部以“贸易”为主题的分集纪录片,墨西哥银元怎么成了江西山区革命根据地流通的货币,巴西森林中的穷苦农民如何奉献了全球三分之二的橡胶产量,糖、咖啡、香皂、漱口水怎么慢慢变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一集又一集,跟着买卖看世界。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55983/
致瘾性食品的经济文化:
巧克力:从货币变成商品
摩卡其实与巧克力无关
咖啡社会角色的转变
美国与咖啡豆
甜味革命
咀嚼可以,吸食就不好:化学如何使好东西变成坏东西
[俄] 玛丽·瓦西里奇科夫:《柏林记忆》
斯嘉丽的绿裙子,玛丽的小提琴。如果把这本书影像化,作者玛丽·瓦西里奇科夫(“蜜丝”)的这把小提琴会和乱世佳人的那条裙子一样,成为她的精神化身,衬托出最美的她,让人魂牵梦绕。
蜜丝是俄国贵族后裔,拥有的就是我们能想象到的最美好的公主样貌。她在“二战”爆发时辗转到了柏林,在这个“人类命运的中心”一直待到战争结束。这本书也许最适合在一片祥和、温暖慵懒的假期里看了,这样才能体会到战争时期流离失所是怎样的让人崩溃。不过蜜丝神奇的地方在于,就算身边炸弹纷落,她还能淡定地在废墟中穿梭;给自己剪一个“适合空袭”的发型;在停水断电、一片漆黑的屋子里拉奏她的那把“小提琴”。
也已经有友邻评价说,这本书还是蜜丝的私人吐槽与贵族圈子八卦大全。 哈哈,拜蜜丝贵族身份所赐,她在战时的确常常和当时的王公贵族、德国上层精英往来,所以我们也得以了解这个阶层在战争前后的唏嘘命运。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61110/
这本日记的记录时间与整个“二战”大致同步,横跨1940—1945年这些重要的“二战”年月:从苏德友好到两国开战、战事吃紧,从喧闹的舞会派对到满地碎玻璃的破烂酒吧……
蜜丝以战争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了她在战争中的心理状态、物质生活、思想认识、社交、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使这本日记成为名副其实的私人历史,书中所录的这些细腻、生动、切身的历史细节,正是厚重的大部头历史的一种补充和佐证。
这部时间密集的日记,带来引人入胜的现场感。读者将随着作者一起,经历一遍战时柏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