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降落在那个夜晚
太害怕记忆流逝,当晚就总结写在本子上的了,假期了,想要把它们重新编辑,翻开来看竟不觉得是自己写出来的了。写完这篇却又不是草稿原本的样子了。
2017.12.29夜—12.30的4:39那个夜晚……
看完期待已久的《call me by your name》在小说里继续探索 André Aciman 的心路历程和爱意,里面埃利奥对奥利弗全篇透着无尽的悲,就连甜蜜也是眼泪的味道,即便遮掩也遮掩不住。
那种小心翼翼掩藏自己的小心思,又忍不住想要对对方表达爱意,于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它们看起来合理,心脏狂跳之后回到自己的房间为自己没有“赤裸”出现在人前而欣慰,尽管在那之后自己都觉得很蠢。没错是真的很蠢,蠢不在爱意的透露,而在装腔作势遮掩,因为爱是根本无法遮掩住的。爱人与被爱人之间仿佛有着某种感应,要知道这用感应系统一旦被激活是很敏感的,它的原罪怕就是这意图遮掩却溢出的爱。
这种爱同步发生在我的身边,而看似在一边旁观的我似乎也有过这样的情愫……他若问我,为何至今也能记得起他的大名,我却不能告诉他“因为写了不下百变”;他若问我,为何在他工作时坐在一旁不停地转动座椅,我却不能告诉他“怕目光一旦落在你身上便摘不下来”;每当他问我,为何仍单身,我却不敢告诉他“因为我还没能够放下你”。
深聊中回顾了许多彼此的“情史”,那些烂桃花的烂、俗、多,成功的衬托出童年时期和年少时的小美好、小单纯,竟到现在才感到两个少年的纯真付出是有多么的宝贵,不可逆了,放在当下是绝不可能再次发生的。那些自己曾误解过的、看轻过的、无所谓过的,都在此刻变得十分清楚明了了。
又过了几天翻找他朋友圈里发的录唱,嗓音还是那熟悉的嗓音,不过那些以前也在听的熟悉歌词,变得不一样了,这时全都明白了,以前在班上全班人面前也是,在朋友圈发的录唱也是,那是我们……不是都放在那呢吗,可我当时却不曾懂过。可不一样的是——前者表“情”,后者表“怨”。或许人生就是需要一些后悔,来提醒我们,曾经的我们多么可爱。提醒我们,那段已经逝去的爱情,到底是为什么纯洁到让人终身难忘。
“经历不是你发生过什么,而是你如何应对的、如何感受的、如何解决的,以至于下面期间发生的事,你会如何对待?”这论调不像是第一次听到了,也许是我们自己到了能体会明白的时候了。有些事,有些东西就是会如此,到了某个时候自会明了。我们意图把自己那些纤细神经捕捉到的经历、感受放到素材库里,以便在时候到了采用到作品中,好不辜负自己的经历。因为只要不断说出真相,十有八九都是原创。
我们彼此谈了很多,不过最相似之处竟是我们从小到大所遇到的那些“小人们”,他/她们总是让自己失去或者错过了些重要的东西,甚至在我们的心里灌输了傻到家的认知,而被迫接受了那些“傻到家的认知”的我们才更傻,竟带着这些认知去体会了这么多人、事、情,并且还觉得本该如此。
其中带来最大的误解莫过于对“性”的理解与认知,因为对性的无知和扭曲了的理解,造成的不只有身体上的伤害,还有对那些人们爱意的伤害。性也是爱的表现,重要的就是——我们如何区别好它的动机是否来自于爱本身。
我不信什么宗教,但我相信宇宙中定是存在着某种神明,它总是依据我们自身的缺憾,来指派到访身边的人们,有些人太过软弱,便会有人来教会他们说“不”;有些人理性得没了感受美的能力,便会有人来让她变得柔软起来;又有些人失了判断人性的眼光,于是便让各种各样的人进入她的生活,进行对她的历练,教会她不要轻易拒绝别人对自己的爱、区分爱的动机、包容所在乎的人的小癖好,慢慢地懂得察言观色并传播温暖。这样人们才会变得更好,不然在未来,人们会因此失去更加重要的东西。
聊天中发觉到有个想了许久也没能想明白的事,似乎开始有了些苗头。她总是被拒绝的一方,而我却恰好相反,听起来是很好,其实不然。朋友们总是在聊天的时候说起我怎样怎样主动出击的事,可是她们不知道……可能我才是那个没有真正意义上主动过的人,是的没有一次。我指的主动并不是狭义的——什么主动要联系方式啦,主动搭话啦。是主动去为喜欢的人付出,是主动的去爱。没有主动,也就没有拒绝,我总是在等……难道是真的吝啬自己的付出吗?还是怕一旦全身投入的付出后,倘若被拒绝时的痛?回顾往事,那两位曾为我付出过的少年都性格类似,而我们的感情若能以图标来呈现的话,怕是也会呈现近乎相同的曲线。是那位神明想要告诉我什么吧。
《刺猬的优雅》里 荷妮 最后准备好了去爱。而《玫瑰人生》里 艾迪特·皮雅芙 接受采访:

长达近3年的暗恋也终于彻彻底底的完结,并整理清楚,即便是这样我也没有主动去爱过,或许这是我所缺失的,它又会派怎样的人来拯救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