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仁喜:关于不变,我不变的是「初心」
建筑大师姚仁喜首次公开出版《内境·外象:姚仁喜的建筑美学》。大量随笔、设计手稿精彩呈现,关于一场追随内心的修炼之旅。

有一个人,三十九年前,要离开一个小城市,去美国念书。
他从来没有出过国,因转机需要在东京停留,所以他决定花两天时间逛逛这座大都市,到街上走走。他去看了丹下健三的作品——如果你年轻,可能不知道丹下健三是谁。1964 年东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建的两座场馆,就是他的作品。
这个年轻人土里土气的,到了这两栋房子面前的时候,感觉实物简直太令人amazing了!虽然以前在杂志上看到过,但他还是看了很久很久,不能理解建筑怎么能做到这个地步。于是他站在那里看了很久很久,眼界大开、心潮澎湃。从现在算起,这已经是五十多年前建造的了。
之后他飞到美国去念书了。
三十九年后,他无意间又走过这里,一样的驻足良久,这两栋五十多年前的建筑物,仍然令人amazing!那些清水混凝土,那些钢制构件、空间、光线、细节……还是那么完好,其中蕴含的文化语汇,仍是那么清楚。世界在瞬息万变,但那个心潮澎湃的感觉丝毫未变。
对于建筑的喜好,他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能量,这一点也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人在做很多事情,或重复做一样的事情时,疲劳的感觉通常伴随而来,但他对建筑从未有过疲劳感,一直都保持着高度的热情。每个案子对于他来讲,都像第一个案子一样,那种兴奋感是新鲜的。长久地喜欢一个东西,并且没有倦怠的感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一点很值得珍惜。
那个人就是姚仁喜。

姚仁喜建筑师 Kris Yao, Architect 大元建筑工场( 台北/ 上海) 创始人 (照片由刘振祥摄影师拍摄)
1975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系,1978年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硕士。自出道以来佳作迭出,在海内外各种建筑评奖台上屡有斩获。
其才华不仅体现在建筑上,亦表现在电影制作、宗教文化传播等多种文化行业。他用谈诗、谈艺术、谈哲学、谈宗教修行的话语谈论建筑。翻译著作有《正见:佛陀的证悟》《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朝圣:到印度圣地做什么》。
保持一颗“不变的初心”,姚仁喜逐渐形成自己的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他擅长将在地文化和场所精神融入建筑空间设计,以“无为”之心营造“自然”的建筑,不断追随建筑与天地万物合。
@姚仁喜 我以为,关于不变,我不变的是“初心”。
一本建筑大师姚仁喜的建筑美学随笔集 ——《内境·外象:姚仁喜的建筑美学》

回顾其30多年的创作行旅,每一次建筑设计即是一场思辨与修行,每件作品背后都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
精选14件富有代表性、广受赞誉的建筑作品,如乌镇大剧院、苏州诚品、水月道场、“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等。



内含其创作过程中的绘制手稿、设计效果图、细节模型及精美建筑实景图、设计说明等。

超越建筑的表象,融入人类内在的情感,多维度呈现姚仁喜建筑实践中的心境、语境和意境,反映建筑人的内境与外象。

书籍装帧设计十分巧妙,纸张配色考究。由设计师朱赢椿、小羊整体设计。
封面“外象”烫白,外封模切处理,透出内封的“内境”二字,呼应标题,一内一外,构思精巧。


@朱赢椿 慢工出细活,这本书的编辑校对,纸张选材和印制工艺都很考究。设计上我依然只采用姚先生建筑作品的视觉元素,书里的字体只用了两种,再无其他。内容值得一读。
环衬选用了雅格纹绅士灰,如水泥墙上做的肌理。

外封采用的是进口特种艺术纸英国彩域,内文使用的是高规格的润彩纯白,手感柔滑,质地细腻。

建筑不只是一门独立的美学、理论,或思维的抽象系统,它更是情境的塑造。
情境在某些状态中,会升华成“意境”。情境是“外象”,意境是“内境”,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的。
建筑创作者以砖瓦木石等实质材料构筑、营造人们有活动、有情感、有故事的情境;而更进一步,超越表象之外,则在人们心中产生有共鸣的意境。

建筑大师姚仁喜大量随笔、设计手稿、演讲精粹首次公开出版 30多年创作行旅透彻观照/14件代表性建筑作品全面展示 一条漫长的哲学思辨之路,一场追随内心的修炼之旅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浦睿文化的豆瓣主页,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