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17年度读书报告
书看的越多,感觉自己懂的越少。
为什么要看书?
一:无知。
二: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了解这个世界。
三:哈哈哈,涨气质。
2017年第一次做年度读书报告,算是个阅读一点仪式感吧。没看多少书,今年就看了38本,推荐以下9本书。
一:情感类:
1、《亲密关系》作者: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曼
推荐理由:读过所有情感类最好的书,内容丰富,从心理学角度对两性关系进行科学而系统总结。相爱容易,相守难,学无止境。本书也适用其他社会关系。
摘记:不幸福的伴侣在精确表述上表现的很糟糕,如果他们抱怨某事很少能准确到位,相反,他们倾向于数怨并诉,即同时谈几个问题,以至于谈到许多问题,但反而忘记了刚刚抱怨过的事情。这通常是他们最为关注的事情淹没在同时责难的许多沮丧事件之中。
二:传记类:
2、《富兰克林自传》作者:富兰克林
推荐理由:从一个平凡的人,不断的学习反思坚持,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行为体系,很多小故事里会感觉他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节制,缄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奋,诚信,正义,中庸,清洁,平静,贞洁,谦卑,大家都知道的优秀品格,如何做到,富兰克林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摘记:说实话,在秩序这一项上,我发现自己已经无药可救了,现在我人老了,记忆力也差了,非常明显的感觉到自己办事缺乏秩序,然而总体来说,虽然我从来没有达到我曾经雄心勃勃要达到的那种完美境界,而且还相去甚远,但我通过努力,成为一个比较优秀,比较快乐的人,若不努力,我是做不到这一步的,就像有些人临摹字体,一心要练就一笔好字,尽管他们永远达不到他们希望达到的自帖的那种优秀水准,但通过努力,书法大有长进,字写的漂亮清晰,也算说得过去了
三:思维类:
3、《稀缺》作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埃尔德·沙菲尔
推荐理由:穷人为什么总是穷?忙碌的人为什么总是忙碌?肥胖的人为什么总是很难减肥?为什么会拖延?我感觉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解释。关于带宽和余闲,很有启发。为了更好的平衡生活和工作,这本书值得一读。
摘记:稀缺会俘获大脑。就像饥饿的研究对象日思夜想着食物一样,当我们经历任何一种形式的稀缺时,都会对稀缺的事物全神贯注。我们的思想会自动而强有力地转向未得到满足的需要:对于饥饿的人来说,他们需要食物;对于忙碌的人来说,他们需要亟待完成某项工作的时间;对于缺钱的人来说,他们需要想办法支付每个月的房租;而对于孤独的人来说,他们需要他人的陪伴。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因拥有的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
4、《思考,快与慢》作者:[美] 丹尼尔·卡尼曼
推荐理由:人的思考方式有快有慢,但是大脑有其局限性,了解局限性,如果不能通过对慢思考和快思考的训练,会导致我们在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行为。
摘记: 对死亡原因的估测因媒体报道而有所改变。报道往往偏向新鲜和尖锐的事。媒体不仅影响了公众的兴趣,也受到公众兴趣的影响。编辑不可能忽略公众的需求,就对某些话题和观点进行大量报道。不同寻常的事件(比如腐肉中毒)会格外引人注意,人们常会低估此类事件的发生概率。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我们对事件发生频率的估测也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对致死原因的估测几乎是联想记忆中观点激发的直接反应,也是替代效应的极佳例子。但斯洛维克和他的同事们有了更深层次的发现。他们发现,人们想到不同风险的轻松程度与其对这些风险的情感反应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总是特别容易想起那些骇人的想法和画面,而那些流畅生动的骇人印象又会加深我们的恐惧。
5、《万万没想到》作者:万维钢
推荐理由:作者以“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为导向解读生活,其理工科思维涉及行为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做选择会消耗意志力。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都想不到。
摘记: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你用在这里就没法用在那里。为什么统计表明总能按时交作业的学生反而经常穿脏袜子?为什么每当期末考试之前学生们更容易吸烟,不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因为他们的意志力用在学习上了。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用到很多意志力,回家以后就很难再用。双职工夫妇很容易为了小事吵架,因为他们懒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反过来说,如果让他们早点下班,虽然在一起的时间增加了,但是却会更少发生争吵。
6、《穷查理宝典》作者:[美]彼得·考夫曼
推荐理由:跨学科思维,人应该了解多门学科,学科之间也是可以互通的。里面还有很多至理名言,真的需要反复阅读吸收,个人先是看了电子书,后来买了纸质书打算收藏。
摘记:对于生活,我们追求朴素,一切从简:我们赚钱,靠的是记住浅显的,而不是掌握深奥的。我们从来不试图成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持续地试图别变成蠢货,久而久之,我们这种人便能获得非常大的优势;
四:时间管理:
7、《把时间当做朋友》作者:李笑来
推荐理由:看了挺多时间管理的书,但是都不太有印象了。这本书感觉比较接地气,通俗易懂,里面的时间记录法也实际操作过了,实用性挺强。
摘记: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很多人没有记录的习惯,以至出现曾经因为思考(疑问就是思考的起点)后“忘了”而失去获得答案机会的情况。继续前行,并不意味着忽略这些问题——它们已被记录在案,也由此获得了被重新审视的机会。不一定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因什么由头,它们之中的一部分就突然有了明确的解决方案。当然,可能性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你一直在前行,你一直在积累,你一直在成长。所以,到有了答案的那一刻,你不再是当初无能为力的你,你已经重生。
五:鸡汤类:
8、《谢谢你》作者:[日] 松浦弥太郎
推荐理由:“交流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传达感谢的爱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如何处理我们的距离,处理生活里的每个小细节,调整微弱人际关系,珍惜彼此的缘分。
摘记:约会曾经迟到的人说“小心不要迟到”。对容易丢三落四的人说“绝对不要忘了带”。在很多情况下,紧盯别人的一方是在无意识中试图操控对方。操控对方不要迟到。操控对方不要忘了带东西。行为看起来正当,但其中潜藏了想支配他人的心情,这就是“耳提面命”这句话的可怕之处。因为被“盯”的一方并不觉得好受。叮嘱别人的话语,往往都是在指出对方的弱点或缺点。就算你是面带笑容委婉地说,被提醒的一方心里还是会觉得刺痛。
9、《崭新的理所当然》作者:[日] 松浦弥太郎
推荐理由:每一天都应该是崭新的,从生活里的小细节引发的点滴思考,过一种恰到好处的生活。
摘记:不只是与人交往,越重要的东西,我越不会要得太多。如果把这当成一种新的处世原则,重要的东西便会因此变得更重要,更特别。举例来说,我非常喜欢吃咖喱饭,但我一年至多只会吃三次。生日一次,其余两次则是发生什么特别好事的日子,或是因缘际会之下的巧合。这种日子,我会满心欢喜地好好享用一顿。越是重要的东西,越是喜欢的东西,越不去要求太多。懂得节制也就是理解何谓知足。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三十多以后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1.0万+篇内容 · 84.7万次浏览
- 生活中的童话时刻58篇内容 · 1.4万次浏览
- 哪些事物曾让你感到“人类很渺小”?41篇内容 · 1.8万次浏览
- 暂停打工后,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183篇内容 · 15.1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608.1万次浏览
- 命运的齿轮真的会悄悄转动71篇内容 · 12.7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1171.2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4505篇内容 · 807.3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