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招牌:北京“归还天际线”运动“归还”了什么?
“招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品经济最初出现时。招牌的形式也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材料与形状,常见的就有牌、旗、幡、灯笼,不同类型的招牌也对应着不同的商业类型,甚至早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了“灯箱招牌”的原型,在《清明上河图》中,一家酒店门口就设置了一个灯箱广告,上书“十千”、“脚店”四字,其中“十千”为美酒的代称,表明这间店售酒。
在城市形态学中有诸多种“线”的名词,视觉方面最常听到的莫过于“天际线”,而在街道美学方面,还有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分别是“第一轮廓线”和“第二轮廓线”,而这三条线,正是近期北京如火如荼的“归还天际线”运动的目标。
第一轮廓线所指的是建筑本身的外立面,而第二轮廓线指的是建筑外立面悬挂物所构成的新的外立面。第一轮廓线突出的街道常见于欧洲,传统石质建筑在建造时就将大量精力投入外立面装饰上,立柱和石刻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美学意义,很少会被遮盖;第二轮廓线突出的街道则多见于亚洲高密度城市区域,如香港、东京,建筑被大量的灯牌所覆盖,塑造出一种非常浓重的商业市井气息。

在过去,城市研究者普遍认为第一轮廓线体现了建筑之美,而第二轮廓线因为主要由广告牌组成,形式不定、色彩难以管理,被认为有碍街道美学的塑成,另外,第二轮廓线也带来诸多安全方面的挑战,由于第二轮廓线主要由悬挂的灯箱、招牌、广告版组成,时有坠落、自燃等意外情况发生,因此在旧有观点中,并不受到城市研究者和管理者欢迎。我们可以大概推测出,北京这次“归还天际线”运动,主要动机也来自于此,虽然他们最终解决的并不是天际线问题,而是轮廓线问题。
这种否定的观点形成和传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最初的城市研究与规划学者,大多是建筑师背景,对于建筑师来说,看到建筑被商业属性的外挂设施遮挡,或许心理上自然存在排斥;另一个原因是城市规划学科起源与发展都是在西方国家,欧洲传统的街道美学就自然排斥第二轮廓线而突出第一轮廓线,受此影响的东方学者也自然会希望街道能够像欧洲街道一样纯粹。如果从中国式城市管理的角度考虑,固定的建筑物比起悬挂物显然更好管理和控制。综上,就产生了“归还纯净的天际线”这种口号(尽管他们拆除的是第二轮廓线)。
然而,以上观点都完全忽视了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方面。城市并不是规划者的创造,而是居民的创造,任何一种成型的模式,背后都是居民在具体条件与限制下做出的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所构成的城市景观,也最终成为了城市的形象名片。言及香港、唐人街,必定会想到鳞次栉比、颜色和字体各异的灯牌,在电影和动画里,这也成为一个东方的文化符号;而说到欧洲,除了大本钟、埃菲尔铁塔这样的地标之外,石质立柱支撑的传统建筑才是欧洲更普遍的特色,以至于中国所有的“欧式公馆”商品楼,都会在门口放几根造型并不规范、也没有功能性必要的希腊式立柱。
招牌起源于商品经济,其目的是为了让商铺在竞争中被消费者注意和记忆,以致提供名号进行传播,也方便客人找到。越是高密度、高竞争的商业环境,招牌就越重要。丰富多变的第二轮廓线,是东亚高密度城市中产生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在居民的认知中是繁华的象征,可以带给人安心感。脱离了文化和人的视角,干净的第一轮廓线(或者说天际线)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东京曾经也一度有拆除第二轮廓线以还原整洁的街道面貌的主张,但是后期未予实施,而是出台了关于广告牌色彩及安装安全性的规定与导则,以适应和引导第二轮廓线的发展。如果东京当时也采取强硬的措施来进行整顿,今天的涩谷就不会是一个全球闻名的城市景点了。

© 本文版权归 Ichikasvi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为什么我们会和错的人结婚?194篇内容 · 24.3万次浏览
- 独居中年女性最难面对的困境1.0万+篇内容 · 3.0万次浏览
- 谈过很多次恋爱后才明白的道理266篇内容 · 226.7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849.8万次浏览
- 贫穷是一生的潮湿54篇内容 · 27.6万次浏览
- 梗图续命,笑到通气39篇内容 · 139.2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2358篇内容 · 1242.1万次浏览
- 我的生命和夏天是同一种质地7篇内容 · 6495次浏览
终于有人写关于这件事的文章了,作者也比较中肯。在国外例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市政府不单指规定建立起来的建筑风格要一致,对于建筑的高度也有要求。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时间会验证某道理。顺带说一句对于日本涉谷的招牌非常有特色而且美观在这背后是日本成熟设计和美学贯彻。香港的招牌也是有自身的美感在。但是中国大陆大部分店招实在是不可恭维。
本来是有很多有美感的招牌的,也没了,而且关于招牌这件事,很多地方都改成了统一的招牌巨丑无比,每次逛街都被辣到眼睛
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里写过。二战时期的英伦空战,德军的轰炸机曾经全天候轰炸伦敦。 当时的伦敦市被要求把建筑物全部涂成单一色调,去除包括各种广告牌的标志性的明显标识。 同样,同时期受到攻击的斯大林也要求涂抹克里姆林宫的屋顶,并且在周边建立了几个假的模型克里姆林宫。(转
都不如归还蓝天来的实在!
http://scenicphiladelphia.org
南方人去北京,有个印象就是北京楼顶的大字,又乱又丑到爆炸,没想到还有人喜欢的
没什么学建筑规划的人谈 凑个数 首先标题有问题 天际线不是招牌的概念 然后拿阿姆斯特丹当例子举 也有问题 阿姆斯特丹算欧洲城市规划最宽松的城市 跟罗马 巴黎严格的规划法规根本没法比 巴黎一个门头都是要有资质的建筑师签字的 而中国的问题是 首先建筑品质太差 规划过于随意 欧洲著名的旅游城市是大规模城市规划的结果 见巴黎 巴塞罗那 还有二战后一些列城市规划 现代城市规划的核心 其实是干净卫生 所以标准化是最好处理的 所有国家的城市从城市规划角度 没有一个可以随意挂招牌的 中国灯箱门头 广告店随便就做了小到苍蝇铺 大到各种大厦 北京市政府从尊重专业的角度 或许是对的 但是一切措施在没有完整措施支撑的情况下 就显得粗暴不近人情了
城市并不是规划者的创造,而是居民的创造 认同
现在这看都看不了 科科
国朝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一刀切
人民医院的一堆招牌,拆了一半,接到通知不用拆了,那才叫一个尴尬
请问你是原作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