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精神》Day 2 经济腐败和货币幻觉的影响
Day 2 经济腐败和货币幻觉的影响
№7 思考与讨论
№8 公平
№9 公平理论
№10 腐败和欺诈(上)
№11 腐败和欺诈(下)
№12 货币幻觉(上)
№13 货币幻觉(下)
№14 今日总结
№7 思考与讨论
今天,我们将阅读《动物精神》一书的第二至四章内容:公平、腐败和欺诈、货币幻觉。我们不妨先了解几个案例,思考相关问题,并在寻求解答中开始今天的阅读。
案例一:安然公司(EnronCorporation)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天然气和电力公司之一,在北美地区是头号天然气和电力批发销售商。在2001年受到腐败与欺诈指控,并迅速破产,陷入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破产深渊,股价一路由90美元下滑至30美分。由于安然股票历来被视为蓝筹股,因此这对金融市场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毁灭性打击,直接造成了2001年美国经济的小幅衰退。
为什么如此大规模的企业会产生严重的腐败与欺诈?腐败与欺诈为什么会与经济衰退呈现周期性关系?
案例二:为什么我们的父母总会将当今物价和几十年前的物价作比较?十年前每月5000元也许可以过得很好,现在每月8000元却过得很紧张,我们在看待这一工资差异的时候在想的究竟是什么?
无论如何,相信阅读完今天的内容后,你会对这些问题有更好的答案。
№8 公平
没有人会忽略公平的重要性。几乎每个人的社会理想中,都希望未来的社会秩序更加公平,每个人拥有同等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每个人接触到的机会是均等的。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公平可以说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一环,理性经济动机和对公平的关注几乎同等重要。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利用市场的力量促进经济的增长,更长远一些还有社会福祉的进步。通常来说,经济学更注重效率和发展,而在考虑公平和正义方面稍有欠缺。不平等涉及社会和政治问题,用经济学来解释不平等,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不错的尝试。
传统经济学认为公平这一范畴更接近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人文社科的研究范畴,所以在纯经济理论中并没有公平的一席之地。但是,对公平的研究表明,对公平的关注很可能超过对理性经济动机的关注。曾经有两名经济学家和一名心理学家建立了一个研究团队,旨在调查众多情境中对公平的接受程度。有两个情境最为典型。第一个情境是在暴风雪后,某城市的五金店提高了除雪用具的价格,这样的行为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吗?根据传统的经济学原理而言,因为不得不除雪,所以需求的增加必然导致价格的提高。但是超过80%的人都认为提高价格30%以上的做法是绝对不公平、让人无法接受的。第二个情境中,更直接地说明了公平比经济动机更重要——炎热夏天口渴的你想要买冰镇啤酒,附近只有一家高级度假酒店和一家不起眼的杂货店在出售同一款啤酒,你会愿意出多少钱去买啤酒呢?事实证明,从豪华酒店买到的啤酒和来自不起眼的小店的啤酒,在受访人心中有不同的接受底线,对前者的预估价格要比后者高出不少。这样的例子听上去就是日常生活里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对它的反应其实说明了公平因素并不亚于理性经济动机的重要程度。
还有一个典型的经济实验也说明了公平因素的重要性。有两位经济学家(恩斯特·费尔和西蒙·佳士得)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来检验人们的合作行为和相互之间的信任。在游戏中,每个人都要将游戏得来的钱放入储蓄罐,最后同集体中的其他人平分收益,如果每个人都合作,那么就整体而言收益最大。但有些人会自私自利并不放钱进去,那么就个体收益而言这是最好的结果。游戏的设计者在其中加入了惩罚措施,一旦被发现有类似不公平的自私行为,其他玩家即便要承担一定的成本也会选择惩罚自私者。他们发现,惩罚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少自私行为。
№9 公平理论
在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一项理论就是交换理论,这一理论所描述的是人们用某物在市场上与另外的人进行交易。但是,在社会学理论中,还有另一种交换理论,最大的区别就是,公平在交换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也就是说,社会学视域中的交换所依赖的就是对公平和不公平的看法。社会学家认为,如果交换是不公平的,那么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会因愤怒而强制交换趋向公平。社会学的交换理论也包括非市场交换,又被称作公平理论。经济学家所认为的交易中的价值,仅仅指他们投入的货币价值,而社会学家认为的投入和产出价值要更宽泛,譬如主观评价、社会地位的高低等。
早期的交换理论,主要来自皮特·布劳对代理人的职业研究。根据规定,政府代理人只能从上级寻求指导、建议,然而实际上他们很少向上级求助,而是私下进行沟通。按照常识来看,似乎水平低的代理人会向水平高的代理人求助,但在研究中,这种情况极少发生。恰恰相反,低专业技能的代理人基本都是向同样低水平的代理人提供或寻求建议,高专业技能的政府代理人基本也在同等水平之内的代理人那里进行沟通。在社会学理论看来,这是因为二者并不能够产生公平交换,因为低水平的人并不能够提供足够的交易资本,只能通过表达感激来弥补交易筹码的不足,而久而久之,感激并不能够使高水平的代理人有所回报,所以给予的帮助和建议也越来越少。社会学的公平理论解释了为什么社会地位低的人会更为谦卑和示弱,因为为了在交换中使得主观和客观的付出与回报相等,就必须比地位高的人付出更多东西。
在社会学理论中,公平是和行为规范紧密相连的,每个人依据行为规范来看待自身或他人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事情。在许多的经济问题分析中,公平因素必须被考虑在内,否则,非自愿失业、通货膨胀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基本的经济现象就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我们将在下篇的第八章、第九章(Day4)中阐述这些问题。
№10 腐败和欺诈(上)
动物精神贯穿于经济运行之中,并同样在经济的阴暗面中有所体现,比如反社会行为的倾向,还有一些周期性发生或者一些经济动荡和崩溃。根据作者的分析,经济形势的波动,在某些情况下与腐败的显著程度和可接受程度呈现可证的相关关系,尤为重要的是,欺诈这种非法经济行为的普遍程度也是呈周期性变化的。
即便是马克思也承认,资本主义制度前所未有地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社会的物产极大丰富。但基于其自由市场逐利的目标,资本主义市场生产的商品唯一目的就是交换卖钱从而得以不断积累资本,所以消费者保护、政府监管成为了现代经济制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尤其是消费者不能轻易分辨产品优劣的行业,政府保护尤为重要,譬如建筑质量标准保障房主免受劣质工程的烦扰。许多消费者还会选择为了未来的保障而进行储蓄,或者试水于有价证券领域,这一领域却是极难提供消费者保护的。
为了企业能够顺利融资,资本主义发明了有限责任制度。有限责任在一方面保护了股东的利益,使其后顾无忧地投资于有风险的事业;另一方面也保障了企业破产的损失底线。在企业中,有几项非常重要的指数和今天的主题相关,包括资产和负债的会计指标、当期利润的会计指标等等。这几项指标与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紧密相关。按照正规程序,资产减去负债就代表了企业的资产净值,利润减去红利就代表了净资产存量的变动,前者说明了企业离破产的边缘有多远,后者说明该企业是否趋向于破产。但是,一旦企业做假账,通过会计造假,就有可能伪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有助于兜售股票、债券和信用,让那些相信了假账的人进行赔本的投资。
下面我们将通过三个案例来具体分析腐败欺诈与经济周期运行的关系。在美国,最近的三次经济动荡和衰退分别是1990年到1991年、2001年以及2008年开始的经济衰退。在这几次衰退中,我们可以看到腐败和欺诈发生的作用。
(一)储贷协会与1991年的衰退
在美国,储贷协会和银行一样提供抵押和贷款,1982年的一项法案放松了对储贷协会的监管,该法律允许储贷协会冒着一定风险发放贷款,政府成为了储贷协会吸纳存款的担保人。放松了监管使得部分储贷协会迅速腐败,它们发放大量不良贷款并最终破产。由于政府还成立了存款保险,所以储贷协会的存款人并不会担心这些机构的信誉,而储贷协会方面则趁机以固定利率发放了大量抵押贷款。但是当时的通胀率一直在上升,利率也一直走高,换句话说,这会使得获得资金的成本上升,甚至高于从贷款中取得的收益。如果此时有正规的会计核算,那么结果一定是储贷协会将面临破产的风险。政府为了避免对这类机构的紧急救助,只得放松监管力度,允许一些打擦边球的行为,诸如会计核算中的种种不合规之处。
在1990年到1991年之前这次经济衰退中,储贷协会自身的问题难辞其咎。这一危机最终由重组信托公司(ResolutionTrustCompany)接手处理。公众信心不断受到打击,以至于这一危机同样影响到了房地产领域,到1993年,不动产的价格已经下跌了13%。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自由化、放松监管的思想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政策制定者们相信,让行业实行自我监管,取消限制市场竞争的藩篱,会给经济释放出更大活力。一些曾在储贷行业存在了半世纪之久的监管规则,逐渐被废弃。但他们没有想到,正是监管层面的放松警惕、过度自信与自以为是,为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11 腐败和欺诈(下)
(二)安然事件与2001年的衰退
安然公司曾经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能源、商品和服务公司,长年名列财富500强的第七名,然而在2001年申请了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件之一。安然背后的资金链以及利润来源都受到了质疑,而且还涉及了大量进行幕后交易的空壳合伙公司。
在安然的会计核算中,天然气交易的合同都采用了按照市值计价的核算法,也就是说安然可以将合同有效期内的未来预期收益作为当期利润。于是为了高估当期利润,安然大幅低估了未来的收购价格,这使得安然的账面收益极为可观。除了虚增利润之外,安然甚至进行了非法的会计操纵,其首席财务官设立了几家控股公司,以高价购买安然公司的资产,这样就将市值和出价之间的差额记为利润。由于有安然公司作担保,这些控股公司的债权人毫无戒备之心。直到2001年10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介入调查,真相才逐步浮出水面。安然的股票连续跌停,债务评级被调整为最低的“垃圾债券”级,市值由巅峰期的800亿美元缩水至2亿美元。
在安然破产事件中,损失最惨重的无疑是那些投资者,尤其是仍然掌握大量安然股票的普通投资者。按照美国法律,在申请破产保护之后,安然的资产将优先缴纳税款、赔还银行借款、发放员工薪资等,本来就已经不值钱的公司再经这么一折腾,投资人肯定血本无归。
(三)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与2008年的衰退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在2001年经济衰退发生后,美国住房市场在超低利率刺激下高度繁荣,为经济复苏及其后来持续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但随着美国住房市场大幅降温,加上利率上升,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导致一些放贷机构遭受严重损失甚至破产。2008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发了投资者对美国整个金融市场健康状况和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导致之后几年股市出现剧烈震荡。
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起因往往被归结于借款人收入不高无法偿清贷款,但是实际上,许多次级贷款人的肆意放贷行为本身绝对称得上是腐败。他们向借款人宣传其较低的初始月供,掩盖了未来高利率情况下难以支付的事实,这些放贷人并不相信自己的产品,都想尽可能快地将其处理掉,而这些次贷分券的风险被风险评级机构大大压低了,评级机构给次级抵押贷款给予了过高的评级:80%为AAA级,95%为A以上的评级,这无疑使得借款人放松了警惕,而风险评级机构则从中获取了大量的佣金。
根据动物精神的理论,这些造成经济衰退的腐败其实完全是理性逐利的行为,在一个监管放松、腐败活动猖獗的时代,受到惩罚的可能很小,于是这一腐败的信心乘数产生了效应,腐败滋生了更多的腐败。
№12 货币幻觉(上)
什么是货币幻觉?让我们首先以一个简单的案例来接触这个概念。
在美国波士顿的通勤列车上有一块禁止吸烟的告示牌,上面写着“根据《XX法》第XX条,禁止吸烟,违反者将处以10日监禁或不多于50美元的罚款。”看上去,10日监禁和50美元之间二选一的惩罚很不相称。这个告示牌所描述的就是货币幻觉,这也是宏观经济学中较少考虑的一个要素。
“货币幻觉”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Fisher)于1928年提出的,实际上是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它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理财的时候不应该只把眼睛盯在哪种商品价格降或是升了,花的钱多了还是少了,而应把大脑用在研究“钱”的购买力、“钱”的潜在价值还有哪些等方面。比如我们的父母总是会说过去两块钱就可以看场电影,现在的电影票居然要50多,真是贵得离谱。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货币幻觉,因为过去的2元可以吃个快餐,现在的2元就不可以,所以并不是电影票价升得多离谱,而是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如今国内通胀程度并不轻的情况下,许多中产阶层对自己财富的积累也并不简单是“赚了多少万”,而是“跑得赢通胀”。
根据本书的观点,当我们探讨货币幻觉时认为,如果人们是理性的,那么决策就只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即他们用这些名义美元能够在市场上购买什么或出售什么能够获得这些名义美元。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定价和工资决策只受相对成本或相对价格的影响,而不受这些成本或这些价格的名义值的影响。而如果当决策受到名义美元金额的影响,也就是说产生了货币幻觉。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学理论中开始否认货币幻觉的存在。60年代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说明,人们要求的名义工资增加只取决于失业水平,1967年弗里德曼在美国经济学会的华盛顿年会上发表了主席演讲,认为工人并非只为了名义工资讨价还价,而是为了实际工资讨价还价,也就是说,工人们考虑到了通货膨胀的预期,货币幻觉是不存在的。弗里德曼的最终结论是:只存在一个失业率,在该失业率水平上,不会有波动剧烈的通货膨胀。从整个经济看来,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正在寻找工作的人,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称为自然失业率,所以,经济学家对自然失业率的定义,有时被称作"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有时也被称作无加速通货膨胀下的失业率。
弗里德曼的经济理论实际上处理的是工资和价格的制定。他在工资和价格方程中考虑到了通货膨胀预期这一重要的组成要素,从而解释了70年代的滞涨现象。自然失业率理论在经济学界中地位牢固,成为了国家实体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而这一理论最关键的假设,就是不存在货币幻觉。
然而本书《动物精神》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完全采用自然失业率理论,彻底摒弃货币幻觉的存在,这种做法是不能够通过检验的。货币所具有的职能包括“交易媒介、价值贮藏、记账单位”等等,其中货币作为记账单位的职能便是货币幻觉的起因,所谓记账单位,即人们用货币来衡量和思考,意味着事物的价值以货币数量来计价。虽然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总是会根据通货膨胀的比率或某些指数来调整名义数量,但是,在将名义货币转换成实际货币的过程中,总有可能是会产生损失的。这便是货币幻觉的结果。
№13 货币幻觉(下)
工资合同和货币幻觉
在劳动合同的制定中,极少会包含生活成本的调整(即指数化),1976—2000年之间,根据加拿大工会的档案数据来看,只有19%是指数化的,而且其中还有很多是在通货膨胀率超过了某一上限之后,才会启动生活成本调整。也就是说,这些合同中,都没有考虑到社会经济的通胀率。这一事实说明,合同的双方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货币幻觉的,他们在合同中对工资的制定是用货币而非其实际值来衡量的。
债务合同和货币幻觉
根据作者的统计,美国等国家的政府机构相关部门都会发行债券,在债券到期前通常会按照某一特定的固定利率来支付利息。虽然通货膨胀率是真实存在的,但大多数现有债券的利率都是固定的,抵押贷款往往也都执行固定利率。
基于在现实中债券合同和抵押贷款合同都没有根据实际通胀率进行调整这一事实,我们也许可以推断出人们存在着某种形式的货币幻觉。就像工资合同的情况一样,签署债券合同的双方完全可以根据通货膨胀预期对其名义利率进行调整,从而在债券的发行价和发行后的交易价上体现这一考虑。
既然这么多合同的当事人都默契地选择了回避对通货膨胀进行调整的指数化,这么多合同在签署的内容中都采用了名义值,那么,说货币幻觉是根本不存在似乎不太站得住脚。
会计核算和货币幻觉
所谓会计核算,是企业管理者进行资本决策的基础,通过使用损益账户,去考虑本企业是表现出色从而扩张业务,还是有所亏损从而收缩业务。会计核算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所以它也是企业股票价格的基础。
既然会计核算如此重要,那么,倘若会计核算的账户依旧是以名义值而非实际值进行计量的,我们就可以比较有把握地推断,货币幻觉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确实存在。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假设之一——自然失业率理论,暗含着人们能够考量通货膨胀的变化,但《动物精神》表明,这一假设很可能是有问题的。通过指数化,工资合同、价格决定、债券和会计核算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计算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通常而言,合同的各方当事人都采用名义货币参与经济活动,这无疑是货币幻觉存在的证据。动物精神,再一次以重要的角色出现在了经济运行之中,这使我们需要去考虑一种会有完全不同的政策结论的宏观经济学。
№14 今日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本书的第二至四章。
关键词:
公平理论,货币幻觉,会计核算,美国次贷危机,安然事件
要点:
- 社会学的交换理论也包括非市场交换,又被称作公平理论。经济学家所认为的交易中的价值,仅仅指他们投入的货币价值,而社会学家认为的投入和产出价值要更宽泛,譬如主观评价、社会地位的高低等。
- 公平因素必须被考虑在内,否则,非自愿失业、通货膨胀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基本的经济现象就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 经济形势的波动,在某些情况下与腐败的显著程度和可接受程度呈现可证的相关关系,尤为重要的是,欺诈这种非法经济行为的普遍程度也是呈周期性变化的。
- 根据动物精神的理论,这些造成经济衰退的腐败其实完全是理性逐利的行为,在一个监管放松、腐败活动猖獗的时代,受到惩罚的可能很小,于是这一腐败的信心乘数产生了效应,腐败滋生了更多的腐败。
- 货币幻觉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思考与讨论:
在今天的内容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如今你有了新的理解吗?
为什么像安然如此大规模的企业会产生严重的腐败与欺诈?腐败与欺诈为什么会与经济衰退呈现周期性关系?为什么很多人总会将当今物价和几十年前的物价作比较?他们在看待价格差异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企业产生腐败和欺诈行为的答案很大部分在于监管的不力,而监管的严厉程度往往是随着时代变化的,在腐败、欺诈频发的时期,由于逃脱惩罚的可能性较大,不再严格坚持操守就成为了“理性”的选择。而这种心理其实也具有“乘数”效应,于是腐败就会滋生更多的腐败,直到经济衰退,重新开始实施严格的监管措施。而以名义价格来看待物价的事实说明了普通人并没有考虑到时代的发展和通胀率的变化,他们的思维往往会陷入货币幻觉之中。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588篇内容 · 47.4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70.0万次浏览
- 夏日限定的绿色美学1314篇内容 · 46.6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423篇内容 · 70.0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315篇内容 · 500.4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589篇内容 · 753.5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790篇内容 · 177.1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87篇内容 · 139.9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