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思淘影——放牛班的春天
“在灰色晨曦中,寻找通往彩虹的路 ”这飞扬轻灵的音乐与清澈明亮的歌声冲淡了“池塘底”的压抑与阴霾,打开了在这里生活着的那群孩子们的心怀。这就是音乐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所承载的如沐春风般的使命。

音乐PK 体罚
“在灰色晨曦中,寻找通往彩虹的路 ”这飞扬轻灵的音乐与清澈明亮的歌声冲淡了“池塘底”的压抑与阴霾,打开了在这里生活着的那群孩子们的心怀。这就是音乐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所承载的如沐春风般的使命。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音乐电影,马修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家,他最终成为一个由顽劣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制度构成的“池塘底教养院”的助理教师。
他对教育的理解就是对音乐的理解,他相信这里每个顽劣的孩子都会象一个个音符一样,可以谱写出动听的乐曲。即使是表明自己不会唱歌的小佩皮诺,也有他自己的位置“合唱团团长助理”,跑调的郭和颁也被授命为“乐谱架”,而有着天份的皮埃尔成为了合唱团的领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马修创作出的音乐渐渐滋养了一颗颗叛逆的心,教养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们相互追逐玩耍,降落伞、纸飞机,带着孩子们的期许和梦想在腾飞。一向苛刻、铁血手腕的校长也在自己的办公室内折起了纸飞机,玩的真叫一个不亦乐乎。
事实上,音乐的魔力还不止如此。她让一颗颗冷漠排他的心渐渐有了温度,懂得了接受和感恩。
皮埃尔,这个敏感、内向,有些叛逆的孩子,帅气的外表下掩盖着一颗脆弱的心,渴望得到妈妈的关注,所以用打架、斗殴来引起妈妈的注意。害怕失去妈妈,听到有关妈妈的闲言秽语,所以当他看到马修和妈妈在一起时,他向马修沷了墨水,以示警告。马修对于他的处罚只是暂时让他离开了合唱团。
可是音乐早已感染了皮埃尔,也温暖和感化了他那颗脆弱的心。所以,当校董来观看合唱团演出时,马修意外地让他参加了。此时此刻的皮埃尔眼中流露出的是骄傲、被宽恕的喜悦,和一种全新的感受,那就是人们对他的肯定,最重要的是感恩。
与之相反,蒙丹一个被外界认为是弱智,甚至来“池塘之底”也是为了完成研究者有关弱智人群如何适应身边环境的课题。他似乎一出场就带着一个“人渣”的标签。所以,他抽烟,强收费,漫骂老师,与皮埃尔发生冲突,每一件事都更印证了他是“人渣”。于是他不断地遭受校长残酷的打压,关禁闭,被殴打,最后被说成是偷钱的小偷,押上警车。结果是,蒙丹一把火烧了教养院。
皮埃尔和蒙丹都同样受到处罚,但音乐与以暴制暴的体罚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答案。皮埃尔在音乐中真的“揭开了春的序幕”,因为他有幸遇到了化身为音乐的马修的引导。而蒙丹却成为了高压体罚的牺牲品。
音乐感化了一群迷茫的羔羊,在马修被开除离开时,一个个飞来的纸飞机,一句句真诚的话语,一双双摇摆的小手,一声声清脆的歌声,又如春风般回馈给了马修,这就是爱化身音乐的感召力,是对马修的回报。
叛逆VS创新
叛逆与创新就好比硬币的两面,它们是一体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害怕孩子的叛逆期,所以,从小就教育他要做个乖孩子,可往往这些非常乖的孩子最后可能成为有问题的孩子,或者平庸的渡过一生。并不是说叛逆就好,而是往往我们对叛逆的认识都被“不好”大而化之的囊括了。
《放牛班里的春天》都是一些有问题的孩子,极具叛逆。可是,如果在音乐中让自己沉静下来,你会发现,他们都是一些很有创造力的孩子。
第一次,马修走进教室,一具骷髅叼着一颗冒着烟的香烟向他发起了挑战。
第二次,黑板上画了马修光头的漫画肖像来讽刺他,很生动和形象。
第三次,皮埃尔在笔记本上画了哈善校长吃十袋狗屎,画面很搞笑,但却反映出了孩子们对校长哈善的极度反感。
最后一次,孩子们与马修的告别非常的独特而又别有新意。从窗口飞出的一个个纸飞机上,满载着孩子们祝福的话语,悠扬的歌声飞扬着不舍和留恋。这是那群孩子们特有的表达方式。
就是这样的一群孩子,用他们的调皮、捣蛋表达着自己叛逆,但在我们看都是那么的可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家长扑上前”,这是现实生活的写照。生活中,小孩子刚刚表现出有些叛逆,家长就如临大敌一般,采取各种手段想去压制住他们,孩子刚刚建立的那一点个性,有的就被家长给扼杀在萌芽中。而有的孩子则表现的就更为激烈了。
其实,叛逆并不可怕,就像影片中的那些孩子们,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既能包容,又能理解他们,同时又能看到他们每个人的闪光点,他们带有自我个性的调皮和捣蛋,也觉得很有创造力了。
从这个角度再试图去理解一下青少年的叛逆期,你会发现,那只是一个人在特定年龄段,对自我的一种认定和褪去幼稚一点点成熟起来必不可少的过程。而这种张扬的个性正是创新的一种动力。
当我们收获了这样的一种认知时,我们也许就能象马修一样,找到更试合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渠道,从而引导他们步入正常的人生轨迹。
人性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正是因为后天的环境造就了人与本性的相背离,但同时,人性本善也是深入每个人的骨髓里,因此,才会产生复杂的人性。
《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应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老师,因为他把自已的宽厚和包容溶入了音乐之中,感化了一群有问题的孩子。可是这里并没有把马修塑造成一个万能的救世主,他也没有表现出是十全十美的完人。
他创造的音乐就如一股清流,洗涤了“池塘之底”的阴郁,净化了孩子们内心的污浊。可是,在蒙丹的身上,他的这种引导并没有起多大作用。问题当然不能全归于马修,只是在马修还没有找到适合与他沟通方式的时候,校长的一次次高压体罚,毁掉了这样的机会。
除此之外,也有马修个人一点小小的私心在。在蒙丹被警察逮捕即将离开池塘之底时回头对马修一笑,马修望着眼前的一切无能为力,只是希望不要再让蒙丹事件伤害到其他孩子们,这是他所存有的一点私心,非常符合人性,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象我们国产剧,一个优秀的人,就会完美无暇,让你无可挑剔,看着就觉得特别的假。
而对于蒙丹这个人物的塑造也是非常真实的。他被看作是“人渣”,可是他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蒙丹报复校长,一把火烧了教养院。但是,他却选择孩子不在的时候放火。这样一个在他人眼中的“人渣”,实际在他心灵深处也有柔软和善良的一面。
所以,影片中的这两个人物形象是很饱满的,也是非常人性化。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04.2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15篇内容 · 41.9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152篇内容 · 142.2万次浏览
- 印象深刻的博物馆记忆1.0万+篇内容 · 4398次浏览
- 当我和母亲谈起女性主义57篇内容 · 21.4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电影节5647篇内容 · 6.8万次浏览
- 嫉妒的根源是对自己不满93篇内容 · 3164次浏览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4500篇内容 · 863.5万次浏览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思淘影(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25678995/
“在灰色晨曦中,寻找通往彩虹的路 ”这飞扬轻灵的音乐与清澈明亮的歌声冲淡了“池塘底”的压抑与阴霾,打开了在这里生活着的那群孩子们的心怀。这就是音乐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所承载的如沐春风般的使命。
写的非常好,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电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