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富二代还是装逼?男留学生的七种类型
小喵的老公在美国待了几年,在二流大学读了研,在华人餐馆当过厨师,在白人企业当过经理。坎坎坷坷得到H1B不到一年,遇到急事放弃一切回国了。娶了小喵后,又打算通过再次留学来移民。说到留学,老公感慨着给小喵讲了中国男留学生的七种类型。小喵对照自己认识的很多人,感觉说得挺对。
注意注意,仅限于男生。
第一类是富二代型:
最典型的特点,他们不仅有个有钱的老爸,而且他们大多不是自愿出国的。有钱的老爸希望他们镀个金。他们虽然觉得在外国得不到在国内那么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但想想去哪都是玩,也就从了。
他们到了国外,第一件事买车,保时捷和宝马是首选。然后他们很快会找到消费档次差不多的同类,进入自己的封闭圈层,和其他类型的男生不会有太多的交集。唯一的交集是——偶尔在大街上看到他们用豪车载着美女呼啸而过,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们属于人畜无害的特殊群体。毕竟人家有资本,没野心,来国外就图个玩,毕业了回国继续玩。
第二类是中国小社会型:
他们在出国前大多是中产阶层以上的学业平平者。因为阶层不差,不缺钱也不急钱,所以努力找工作啊,努力混工签啊,努力移民啊,走着看着吧。因为不是学霸,对留学的期望和在国内读个研的期望差不多,小吃小喝小玩小乐然后顺利毕业是正道。
他们往往是群居的,扎堆住在中国学生聚居区,玩微信,看国内卫视,对CHINATOWN的小饭店火锅店熟得可以刷脸,除了HOW R U DOING或者HAVE A NICE DAY之外基本没机会说几句英文。留学对他们来说只是换了个地方,除了自来水可以直接喝以外,他们的生活和国内读研的没啥差别。
说他们是中国小社会型,不仅因为他们把中国的生活方式完全照搬到国外,而且他们热衷于中国学生之间的交往。有的三五成群组成战队打游戏,有的喜欢混学生会混联谊。中国式的关系在他们之间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谁是自家兄弟,谁是要提防的,什么时候要乐于助人,什么时候要摆出一副老子比你早来一年你就得跟老子学着点的样子,他们都清楚得很。
他们中大部分最终回国,与国内的价值观无缝接轨。少数留下来的,就算又过了几年,还是会与其他中国人为邻,为华人老板打工,用最中国的方式处理婆媳关系和子女教育。就像一两百年前那些无法融入当地的华人组成CHINATOWN一样,他们的聚居区其实正在形成新版的CHINATOWN。
第三类是装逼型:
他们在出国前大多也是中产阶层以上的学业平平者。与中国小社会型男生不同的是,他们相对远离那些在他们看来比较LOW的圈子,日子过得也格外精致,至少看起来如此。
他的朋友圈里总是有红酒牛排,但一看就是精心拍摄的。他的朋友圈里总是喜欢晒车标加自拍,但却不是富二代型男生标配的宝马保时捷。他们尤其喜欢在朋友圈里晒他们和白人的合影,而这朋友圈却建立在微信上而不是白人朋友们用的FB上。他们活出了那些没出过国的中国人心中幻想的外国生活的样子——当然,仅限是活在朋友圈里。
他们把自己从国内的中产阶层活成了国外的凤凰男,用造梦来填充自己在国人面前的形象。当然,这一切只蒙得住那些没出过国的乡亲,在其他留学生面前,他们那点浮夸都是浮云。
他们留在国外的寥寥无几。回国后,对国外那段潇洒日子侃侃而谈,这才是他们刷存在感的方式。
第四类是彷徨型:
他们在出国前大多也是中产阶层以上的学业平平者。不同的是,他们要么年龄稍大一点,有过几年工作经验,受了些磨砺,要么留学预算并不那么宽裕,指望学成找份好工作,回报投资。由此他们会有一些紧迫感,但要成绩没成绩,要资本没资本,要人脉没人脉,有目标,没方向。
尽管他们还没走上正轨,但他们不会沉迷在打游戏或混学生会等没有实际产出的社群活动里。他们更不屑于装逼,因为相比秀给远在国内的人们看,还不如踏踏实实解决自己在国外的问题。
他们很多没坚持到移民,最终在反复权衡后毕业回国。剩下的大多变成了下一类:独立苦干型。
第五类是独立苦干型:
他们有目标,有方向。有的原本就带着资本,来国外大干一场。有的原本彷徨,摔打一两年后找到了自己的路。不论通过哪种艰难的方式,他们都会争取到工作签证,最终争取到绿卡,然后稳中求进。
除了非常铁的朋友,他们和华人保持谨慎而有限的交往,因为不想浪费时间,也因为害怕被骗。他们与白人时常往来,但却从未融入对方的圈子。他们中可能有一小部分做得挺成功,像下面要说的学霸型一样成了人生赢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生活并不精彩,但总有一个告慰自己的理由:为了下一代。
第六类是学霸型:
学霸的定义,最起码是美国前50名、其他国家前2名的大学,必须是PHD,必须是全奖,漏掉任何一条都不算。至于出国前在什么阶层,根本不重要。
他们的目标清晰极了,只要习惯性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工作、绿卡都等着他们。他们根本不担心经济问题,在校有全奖,还没毕业就有公司找上门来招聘,绿卡唾手可得所以也不存在同工不同酬的歧视。当然,读PHD是很辛苦的,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
留下或回国,他们选择余地很大。不论哪条路,他们通常都吃得开。他们与白人交往更多,甚至有的融进了白人的圈子。他们牛掰的口语和基于专业层面的交流,是他们在白人社会游刃有余的保障。
第七类是逃离中国社群型:
他们渴望融入白人社会,有的成功了,有的未必,所以只能说是逃离中国社群型。他们不仅用英文版的手机,用FB代替微信,而且除了不得不吃中国菜之外,一边倒地选择了白人的三观和生活方式。
最关键的是,这一切并不为了装逼,他们甚至懒得把自己和白人生活在一起的状态秀给中国人看。即便与中国人交往,也仅限与独立苦干型和学霸型交往。这也难怪,大部分这类男生来自中产阶层知识分子家庭,原本就有些清高。
他们大多有点才华,所以哪怕文化背景不同,和白人社群也能找到一些谈资。但他们又不是学霸,出国前也不是金主,在国外的日子其实是有些艰辛的。而且他们绝不愿意回国,因为他们早已反感中国社群的礼(勾)仪(心)廉(斗)耻(角),也跟不上中国如今商业发展中的日(尔)新(虞)月(我)异(诈)。他们有点像那些失去身份认同感的ABC,守着乌托邦式的梦想艰难前行。
就这七类,欢迎对号入座。老公说在他当年的二流大学,中国小社会型和彷徨型是尤其多的。不过在小喵认识的男留学生中,装逼型真不少。以上仅限男生,女生请不要误读。码字不容易,如果转载,麻烦注明作者一对猫男女。
注意注意,仅限于男生。
第一类是富二代型:
最典型的特点,他们不仅有个有钱的老爸,而且他们大多不是自愿出国的。有钱的老爸希望他们镀个金。他们虽然觉得在外国得不到在国内那么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但想想去哪都是玩,也就从了。
他们到了国外,第一件事买车,保时捷和宝马是首选。然后他们很快会找到消费档次差不多的同类,进入自己的封闭圈层,和其他类型的男生不会有太多的交集。唯一的交集是——偶尔在大街上看到他们用豪车载着美女呼啸而过,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们属于人畜无害的特殊群体。毕竟人家有资本,没野心,来国外就图个玩,毕业了回国继续玩。
第二类是中国小社会型:
他们在出国前大多是中产阶层以上的学业平平者。因为阶层不差,不缺钱也不急钱,所以努力找工作啊,努力混工签啊,努力移民啊,走着看着吧。因为不是学霸,对留学的期望和在国内读个研的期望差不多,小吃小喝小玩小乐然后顺利毕业是正道。
他们往往是群居的,扎堆住在中国学生聚居区,玩微信,看国内卫视,对CHINATOWN的小饭店火锅店熟得可以刷脸,除了HOW R U DOING或者HAVE A NICE DAY之外基本没机会说几句英文。留学对他们来说只是换了个地方,除了自来水可以直接喝以外,他们的生活和国内读研的没啥差别。
说他们是中国小社会型,不仅因为他们把中国的生活方式完全照搬到国外,而且他们热衷于中国学生之间的交往。有的三五成群组成战队打游戏,有的喜欢混学生会混联谊。中国式的关系在他们之间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谁是自家兄弟,谁是要提防的,什么时候要乐于助人,什么时候要摆出一副老子比你早来一年你就得跟老子学着点的样子,他们都清楚得很。
他们中大部分最终回国,与国内的价值观无缝接轨。少数留下来的,就算又过了几年,还是会与其他中国人为邻,为华人老板打工,用最中国的方式处理婆媳关系和子女教育。就像一两百年前那些无法融入当地的华人组成CHINATOWN一样,他们的聚居区其实正在形成新版的CHINATOWN。
第三类是装逼型:
他们在出国前大多也是中产阶层以上的学业平平者。与中国小社会型男生不同的是,他们相对远离那些在他们看来比较LOW的圈子,日子过得也格外精致,至少看起来如此。
他的朋友圈里总是有红酒牛排,但一看就是精心拍摄的。他的朋友圈里总是喜欢晒车标加自拍,但却不是富二代型男生标配的宝马保时捷。他们尤其喜欢在朋友圈里晒他们和白人的合影,而这朋友圈却建立在微信上而不是白人朋友们用的FB上。他们活出了那些没出过国的中国人心中幻想的外国生活的样子——当然,仅限是活在朋友圈里。
他们把自己从国内的中产阶层活成了国外的凤凰男,用造梦来填充自己在国人面前的形象。当然,这一切只蒙得住那些没出过国的乡亲,在其他留学生面前,他们那点浮夸都是浮云。
他们留在国外的寥寥无几。回国后,对国外那段潇洒日子侃侃而谈,这才是他们刷存在感的方式。
第四类是彷徨型:
他们在出国前大多也是中产阶层以上的学业平平者。不同的是,他们要么年龄稍大一点,有过几年工作经验,受了些磨砺,要么留学预算并不那么宽裕,指望学成找份好工作,回报投资。由此他们会有一些紧迫感,但要成绩没成绩,要资本没资本,要人脉没人脉,有目标,没方向。
尽管他们还没走上正轨,但他们不会沉迷在打游戏或混学生会等没有实际产出的社群活动里。他们更不屑于装逼,因为相比秀给远在国内的人们看,还不如踏踏实实解决自己在国外的问题。
他们很多没坚持到移民,最终在反复权衡后毕业回国。剩下的大多变成了下一类:独立苦干型。
第五类是独立苦干型:
他们有目标,有方向。有的原本就带着资本,来国外大干一场。有的原本彷徨,摔打一两年后找到了自己的路。不论通过哪种艰难的方式,他们都会争取到工作签证,最终争取到绿卡,然后稳中求进。
除了非常铁的朋友,他们和华人保持谨慎而有限的交往,因为不想浪费时间,也因为害怕被骗。他们与白人时常往来,但却从未融入对方的圈子。他们中可能有一小部分做得挺成功,像下面要说的学霸型一样成了人生赢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生活并不精彩,但总有一个告慰自己的理由:为了下一代。
第六类是学霸型:
学霸的定义,最起码是美国前50名、其他国家前2名的大学,必须是PHD,必须是全奖,漏掉任何一条都不算。至于出国前在什么阶层,根本不重要。
他们的目标清晰极了,只要习惯性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工作、绿卡都等着他们。他们根本不担心经济问题,在校有全奖,还没毕业就有公司找上门来招聘,绿卡唾手可得所以也不存在同工不同酬的歧视。当然,读PHD是很辛苦的,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
留下或回国,他们选择余地很大。不论哪条路,他们通常都吃得开。他们与白人交往更多,甚至有的融进了白人的圈子。他们牛掰的口语和基于专业层面的交流,是他们在白人社会游刃有余的保障。
第七类是逃离中国社群型:
他们渴望融入白人社会,有的成功了,有的未必,所以只能说是逃离中国社群型。他们不仅用英文版的手机,用FB代替微信,而且除了不得不吃中国菜之外,一边倒地选择了白人的三观和生活方式。
最关键的是,这一切并不为了装逼,他们甚至懒得把自己和白人生活在一起的状态秀给中国人看。即便与中国人交往,也仅限与独立苦干型和学霸型交往。这也难怪,大部分这类男生来自中产阶层知识分子家庭,原本就有些清高。
他们大多有点才华,所以哪怕文化背景不同,和白人社群也能找到一些谈资。但他们又不是学霸,出国前也不是金主,在国外的日子其实是有些艰辛的。而且他们绝不愿意回国,因为他们早已反感中国社群的礼(勾)仪(心)廉(斗)耻(角),也跟不上中国如今商业发展中的日(尔)新(虞)月(我)异(诈)。他们有点像那些失去身份认同感的ABC,守着乌托邦式的梦想艰难前行。
就这七类,欢迎对号入座。老公说在他当年的二流大学,中国小社会型和彷徨型是尤其多的。不过在小喵认识的男留学生中,装逼型真不少。以上仅限男生,女生请不要误读。码字不容易,如果转载,麻烦注明作者一对猫男女。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373篇内容 · 110.9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35.0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351篇内容 · 155.1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94篇内容 · 80.0万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23.1万次浏览
- 当我和母亲谈起女性主义73篇内容 · 23.8万次浏览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4621篇内容 · 898.0万次浏览
- 如何高能量地度过不留遗憾的一年1060篇内容 · 182.9万次浏览
哎 中国人老爱写这种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