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试图拆穿一场把戏的人们
其实这是马哲作业,2000字以内篇幅所限,且西方哲学史还没看完,只能写这么多。更多关于哲学的想法我写在这里:【不定期却长期更新】关于哲学的疑问与思考:https://www.douban.com/note/610271171/
“我们都是那只被魔术师从帽子里扯出来的兔子。有些人意识到了自己被参与了一场把戏,于是他们试图去拆穿它,从而寻找到真相,而有些人则意识不到,这真让人惋惜。”在最初阅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我写下了这句话。
我深知读书读到与自己见解不一的观点难能可贵,一味地吸收(或辩护)与自己意见相同的观点反而会很危险。尤其是脱离历史背景,用当下的眼光去审视、评判,也必定有所偏颇,甚至有些狂妄和谬误。但我也无法跳出我所在的时代和观念,像一张白纸一样去追逐那拨觉醒的兔子,故而必定有所谬误,望见谅。且试图拆穿这场把戏的人们实在是太多,我想的也多,篇幅所限,只能挑出几个让我特别有感悟的来谈谈我的想法。
柏拉图的理念论
理念是无法用我们的感官把握的,它们只能通过理性理解。我们感官所感知到的是相应理念的易消失的表象。与可变的理念表象相比,理念本身普通不变。它们不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它们客观存在,且普遍有效。
我十分认同柏拉图提出了高度抽象的理念,和他给予理性非常高的地位的观念。他那关于理念世界和感知世界、灵魂和肉体的观点让我觉得在现实(实践)意义之外,不无道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倾向不可知论,但我偏向于卡尔尼亚德斯(Carneades)的或然性的怀疑论。
随着相互融洽的印象——一个观察者和不同观察者的印象——的数量越来越多,复合而成的图景就将显得或然性越来越高——尽管我们无法相信这个观点给出了一幅有关世界的真实图景。在实践中,这仍然是足够的。即使我们没有找到真理,我们还是能够对一个判决的依据进行评价。”
柏拉图那“从下朝上去洞见被我们遗忘的真理”的观点太不现实了(即使我十分沉醉于此),在真理尚未明晰的情况下(我不认为我们真的能够“记起”理念),这种温和的怀疑论在实践中更具有操作性。只能说,柏拉图的理念论很理想,作为一种想法是非常吸引我的。
伊壁鸠鲁主义
我想要为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正名。伊壁鸠鲁主义与今天大众认为的享乐主义有根本性的不同。前者是在力所能及且合理的范围内追求快乐,并不是一味地沉沦,伊壁鸠鲁主义可以为了日后更大更长久的快乐而忍受当下的痛苦,是理性地追求快乐。就单从这一点和人类“追求安乐逃避痛苦”的本性而言,这种理性的取舍并没有任何不妥。
但对于伊壁鸠鲁主义,我仍然有不同意的部分:我不同意它把快乐置于最高地位。世界上有比个人快乐更为重要的东西。如果人人都只追求自身的快乐,那么秩序将会荡然无存,社会和国家无法存在。将快乐置于最高地位是自私的,也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所应该做的。人自身的价值应当在其之外的集体体现。就算它用再理性的选择去粉饰其外表,追求个人快乐的核心的败絮其中也是遮掩不住的。
斯多葛学派和犬儒学派
关于斯多葛学派和犬儒学派中的“接受命运”“满足当下”这两个相似的观点,我认为都不够完善,也有褒贬之分。斯多葛学派强调将自身独立于外界,所以自身的命运存在于外界之中,是好是坏并不左右自身幸福,应当理性地接受命运。而犬儒学派则偏向消极地接受现实,颇有一番自欺欺人的味道。(但其实如果结合斯多葛学派的循环历史观来看,其消极程度远超于犬儒学派,更为可怕。)
两者的观点都不完善,都不劝导人们进行反抗(当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反抗几乎是徒劳无功的)和改变现实。若脱离时代背景,放在当下来看,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小觑,比起天人合一,我还是更偏向人定胜天。虽然命中没有的东西强求不来,但这并不能成为消极对待和放弃挣扎的借口。
更为完善的观点应该是《当下的力量》中阐述的“臣服”(接受当下,接受现实,在此基础上行动争取)。如果是这么一个情景:一个人掉进水里快要溺死了,斯多葛学派和犬儒学派的反应是“哦我要溺死了那就溺死吧我接受这命运。”,而“臣服”的反应则是“我快要溺死了,所以我得赶紧扑腾,寻找活路。”命运,或者说当下,是必须被接受的,我们无法活在除此之外的任何地方,但接受不意味着投降,反而是接受了才会有活路。我认为这才是完善的观点。
祁克果的宗教信仰观
许多人曾经试图证明上帝的存在,或至少尝试用理性去解释他。但是如果你满足于这样的证明或理论,你就会失去你的信仰,同时也会失去你的宗教热情。因为重要的并不是基督教是否真实,而是对你而言,它是否真实。
在这里我不想谈论宗教(因为我并不信教),我想谈一谈祁克果的宗教观念带给我的一点启发:事实是不需要相信即能存活下去,那些不能被确定的东西才需要我们的相信。我们不可能知道一个人是否爱我们,我们只能相信他爱我们或者希望他爱我们。在这种层面上来说,信仰的力量不得不让人叹服。如果一切都是理性,信仰不复存在,那世界也将变得贫乏。
参考文献:
[1]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2]奎纳尔·希尔贝克,尼尔斯·吉列尔.《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3]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 本文版权归 Callenrees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端午吃什么451篇内容 · 2.9万次浏览
- 假期必备书影音清单271篇内容 · 7.1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71.2万次浏览
- 分享你的健康减肥法5052篇内容 · 2.8万次浏览
- 我的假期好搭子66篇内容 · 1.9万次浏览
- 分享你crush的蓝调瞬间新951篇内容 · 2.0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558篇内容 · 181.8万次浏览
- 让你拥有幸福感最强的物品是什么?新1.0万+篇内容 · 2.1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