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走的急
打记事起,但凡旁人提到“粉墙黛瓦”一词,我会不自觉的认为,只有南方的烟雨称得起这四个字的美感,若你有幸身在其中,不撑一把油纸伞,不梳一条马尾辫,不做一场关于诗情画意的美梦,好像就辜负了这一城的秋色,辜负了某一眼婉转的秋波。但这也许是因为我身在北方久了,自然见惯的是通透的阳光和分明的四季,对柔情蜜意和朦胧的印象也多半是我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不曾有机会真心的感受一番,毕竟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美感与联想是分不开的。 今秋十月,北方天气干燥渐凉,此时得知要去安徽开会,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小的时候我是去过江南的,看过乌蓬,听过细语,也在潮露露的空气里懵懂好奇,那时说不来喜欢,更谈不上向往,只是讶异于这里的一切如此不同,街上行人匆匆,我坐在疾驰的车里,看窗外风景一晃而过,“南方”就这样留在我不深的记忆里了。长大后去过很多地方,可能我天性敏感,喜欢移情于景,不免对每一次新的踏足都映像深刻,愿意感受良多,但对于不同的事物,自然也有喜欢和无感之别,就像我独爱青岛却不喜海南一样,同是滨海之乡,因为青岛有老舍有鲁迅,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即使海风来的有些凛冽,但站在青岛的土地上,你能感受到为什么那么多有故事的人偏爱这里。说到此,感觉自己已然跑题,但要表达的只是对安徽的喜欢罢了。 初到安徽,因为开会地点的缘故,我们落脚的第一站便是芜湖。深夜到访芜湖,温润的气候自然不用多说,“安静”是我最欣赏这里的原因,一城江风千池湖水,整座城市灯火阑珊,星光点点,却出奇的冷静有序。大巴车所经过之地,山湖相应,中江古塔半倚闹市也和谐的出奇,夜色如醉,模糊了路上行人的表情。趁着开学术年会的档口,我们一行人也在芜湖停留了几日,因为开会地点在安徽师大,使得我有幸在这里参观学习了多日。象牙塔里自然是纯真快乐的,“千湖之城”的芜湖特色在这里也被彰显的实至名归,一湾碧绿的湖水映衬着两旁整齐素净的教学楼,来这里晨读的同学们站在湖上的长桥中央,那一刻,你会觉得“自然而然”一定是这世界上最美妙的词语。几天学术年会下来,与志趣相投之人讨教学习,领会贯通的速度也比平日里快了那么几分,每个参会之人,但凡心怀梦想,无论年龄,必定同学少年,青春飞扬,这样的热情,让来芜湖的我感同身受,意犹未尽。  对于外乡人来讲,安徽的有名,多半是因为黄山,但我自小是不喜欢爬山的,我总认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男儿才有的报复,我是小女子,更愿意轻松惬意的品味“山水之乐”,但去安徽,不爬山黄山就怎么也说不过去了。对于黄山,我多半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小学语文课本那张“迎客松”的图片上,大体记得书上说它是我国人民欢迎世界友人的象征,当时学的懵懵懂懂,只当背诵片段来生搬硬记,想来如今却要自己身体力行,深觉光阴匆匆,白驹过隙。爬山自然要趁早,天色微白,霜露还重,我们一行人等早早的已排在了进山的门口,事实证明,“趁早”只是我单方面的理解,凡事赶早的人总是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多。早晨的黄山脚下,水气已然很重,深呼一口山中的空气,干燥惯了的口鼻通畅自如,失觉多日的鼻子忽然就敏感细腻,连山中最自然不过的泥土清香也嗅的真切。学地理的人最喜挂在嘴边的词便是 “尺度”,随着年龄渐长,亦觉得不管是观景还是做事更应如此,想必像我这样站在山脚的人,若不经历种种,往往望着巍巍高山,永远也体会不了整体大于全部的乐趣。因为时间原故,我们需要先乘坐缆车到达行程的三分之一处,这也给了我从高空近距离欣赏山中植被的机会,单从欣赏来讲,“郁郁葱葱”形容黄山的森林就过于低调了,整片的林海颜色深浅不一,叶片大小不同,高的耸立挺拔,树杈尖儿只逼缆车底部,低矮的相互团簇缠绕,繁茂密集的遮盖住了谷底,不仔细看是辨不清路的,不认真听也很难发现泉水穿流而过的痕迹,满眼虽已不是春意盎然时的青翠欲滴,但秋天的风霜似乎更使这里平添姿色,自成一景。要是给这里的植被排资论辈,想必大名鼎鼎的黄山松树早就享誉中外,自古就有“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之说,其得天独厚的生境为黄山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列为黄山四绝之首,但因为缆车速度太快,又仅限于俯瞰,未能仔细欣赏一番我们便已到达终点。来时听这里的当地人介绍,黄山低海拔处由于气候适宜,人类活动频繁,大多森林已被茶园取代,范围较广的种植上了“毛峰”、“菊花”等品种,品质参差不齐,价格也有云泥之别,后来下山时经人介绍,我也购买了当地一些所谓的“高山贡菊”,但幸运的是我买到的茶叶气味清香,花瓣个头极大,颜色纯正,与普通“菊花”比是应另当别论的。  下了缆车,阳光微醺,晨间弥漫的秋意使人精神焕发,脚步不由的欢快利落。黄山的栈道修的很好,虽然已经在山上,但脚下的石板路确是平坦舒服,坡度较大的地方也多为台阶,全程只管欣赏山景,并无太多惊险。沿着栈道远眺山峰,怪石嶙峋也许只是第一眼的印象,但仔细研究一番不由的发现,黄山的峰除了奇峰兀立、耸入云端之外,千姿百态、奇魂艳美也不乏形容她带给人的惊喜,这种美感大多不是因为视觉的冲突,我想更可能的原因是她与生俱来的气势和我们对于美的浮想联翩,就像你看到春光便想起了少年,看到菊花就像想起节士,记得绿罗裙,自然就能怜芳草一样,黄山的美与仙多半是因为她素日里总是云雾缭绕,远眺时又若隐若现,即便是天仙和精灵也大多会选择这里作为得道之地吧。说到怪石嶙峋,黄山的峰妙就妙在怪的巧,而这里的人民自古就慧眼匠心,又赋予了这巧夺天工之作很多额外的话题,就像很多喜欢石头记的人来登黄山就一定会看“飞来石”一样,想起那句“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才能体会到这天外飞仙聚集了多少灵气才能有那么多的故事可说。除去典故,也有让人轻松一乐的,就好比最讨喜的“鳌鱼峰”,本就是个吉利的名字,又生的形态酷似,嘴边吃着“螺丝”,身上驮着“金龟”,总能令前来的人驻足停留,眉眼愉悦。  几上几下过后,前方人头攒动,大名鼎鼎的“迎客松”终于到了。且不说这颗松树名气之大已自成一绝,就各路文人骚客因其仙风道骨所成的诗句,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了。黄山松树当然是值得尊敬的,它的美誉若只是关乎外表,往往是经不得时间推敲的,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想要 “流芳”或“遗臭”,定是因为它所触动的是“前所未有”,而迎客松便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的第一仙人。黄山松的生长方式很奇特,它们扎根在岩石缝里,没有泥土,枝丫都向一侧伸展,根系大半长在空中,像须蔓一般随风摇曳着,为的是能够更好的迎接雨露,拥抱阳光。这里山峰陡峭,土少石多,无法留住很多水分,而它们却都能长得那么苍翠挺拔、隽秀飘逸,为了生存,黄山松别无选择,它以惊人的坚韧、刚强突破了生命的底线,创造了奇迹。在如此的生境之中,“迎客松”已静观大千世界800余年,谁能否认一棵树也可以修仙成道,获得“无上正觉”呢?正所谓是“黄山迎客一青松,枯干仙身不老翁。穹石埋根摇日月。迎风傲雪耐霜冬”。  观完“迎客松”已近晌午,但因是阴天,山中雾气正浓,大片云海从天际喷薄而出,一时间吞没了远处忽隐忽现的山峰,无边际的云,如临于大海之滨,波起峰涌,浪花飞溅,惊涛拍岸,一时间竟不知是天仙下凡还是误入蓬莱,只觉时间静止,眼前景象亦真亦幻变化非凡,当下所有烦恼被抛到了九霄云外,顷刻之间惊喜迭起,倘若拨云穿雾到达王母天宫,见到各路仙人也定不惊奇。忽然领悟了黄山景色的精妙所在,正如游园惊梦,美的不是梦境,而是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罢了。  到达“光明顶”时,大雾已去,阳光刺穿云层,将醉心于梦幻的游人带回现实。这里高旷开阔,眼底尽收各路山峰美景,元人汪泽民有言“所谓三十六峰者,骈列舒张,横绝天表,众岫叠岭,效奇献秀,尽在一览” 。俯瞰和仰望的心境自然不同,站在高处,脚下的都是渺小,与伟岸并肩,即使短暂却能长久,正如望见天际的辽远便能不再执着于尘埃的琐碎,见证过生命的伟大便能不再感叹人事的挫折,那一刻,我知道,这就是登山之乐,它永远留在我的心里了。 安徽之行,可言可表的还有很多,例如“臭鳜鱼”刺鼻而桂花酒飘香,例如这里墙粉瓦黛墨浓情重。而安徽人历来儒雅,也从不偷懒,虽然观念传统但又与时俱进,既有用黄金百量粉饰墙壁的大户人家,也有一步一个脚印负重累累的黄山挑夫,但难能可贵的是,大家观念都极为统一的看重教育,我想这才是安徽自古优雅低调却又朝气蓬勃的真正原因吧。  2017年除夕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三十多以后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1.0万+篇内容 · 84.6万次浏览
- 生活中的童话时刻58篇内容 · 1.4万次浏览
- 哪些事物曾让你感到“人类很渺小”?41篇内容 · 1.8万次浏览
- 暂停打工后,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183篇内容 · 15.1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608.1万次浏览
- 命运的齿轮真的会悄悄转动71篇内容 · 12.7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1171.1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4505篇内容 · 807.2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