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纳旺蒂尔酒店:主体如何体验这种后现代性?
(本文同时发于我们的微信号拜德雅)
博纳旺蒂尔酒店:主体如何体验这种后现代性?
理查德·J. 莱恩 / 文
柏愔 董晓蕾 / 译
有了硅谷先进技术的优势,迪士尼和好莱坞之类的拟真以及巨型的洛杉矶都偏离了城市扩张本身的中心,加利福尼亚似乎彻头彻尾是后现代的。那么主体是如何体验这种后现代性的?他或她又是如何与这个崭新的居住空间进行互动或发现自己是生活于其中的?在《俄耳甫斯的解体》(1982)中,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创建了一张如今被广泛提及的复杂列表,这使我们能够比较和对比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差别。这张列表值得考察,不仅是出于它的知识内容,还出于它的经验方面,因为它描绘的是我们体验这两个不同世界的方式:
我们通过纽约看出了一座城市是如何产生潜在的充满欲求的混乱人群,他们以一种表演式的永恒状态游荡在街道上;我们也看到后现代城市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周边”城区替代单个现代化中心的过程来实现去中心和分散的。沙漠被理论化为耗尽却拥有潜力的地方:它只是一种文本表面的形态,能够在无限的飘移中被重新塑造,正如鲍德里亚所认为的,这样的暂时形态最终都会崩塌。但作为沙漠与城市之间、独居者与群体之间的某一个中间点的后现代建筑本身是如何的呢?最能被定论为后现代建筑的是位于洛杉矶的博纳旺蒂尔酒店,鲍德里亚将之推定为俏皮且迷幻的,而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强调的无非是通过参观整栋建筑而体验到的分离性;所以建筑本身,参照哈桑的列表,是与阐释相悖的,存在着误读的可能性。
在博纳旺蒂尔酒店的体验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发现建筑未能与当地的城市环境产生互动:从物质形态上说,它没有单个的大厅入口;而从视觉上来说,由镜面玻璃铸成的五座巨型高塔矗立在那里,整座城市都被自己反照。酒店以这种方式与整座城市脱离,并未使它凸显出不同和优势(例如可能会出现在现代主义新建筑语言之中,现代主义建筑被强制地放置于传统的城市空间中);相反,博纳旺蒂尔酒店是一座微型城市,在对所有的城市设施和场所的完美再现中体现了整体性(Baudrillard,1988a:60)。詹姆逊认为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现代性分裂是“猛烈的、可见的并且有着非常切实的象征意义”,这导致了退化的城市结构向现代乌托邦式空间的预期转化(1998:12-13)。然而,博纳旺蒂尔酒店并没有这样的想法或意图;它对城市的反映暗示着对周围环境的接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它在形象和景观的层次上确实存在交汇面。
当主体进入建筑中便会立马感到一种困惑,因为他或她像是置身于一个未定义的空间之中,比如找到前台都要走上好几个方向。鲍德里亚指出人们“无法捉摸它的内部空间,但事实上它并不神秘”(1988a:60)。后面的说法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让一个人的体验变得“虚无”,缺乏具体内容:整座建筑就是一个“时空魔法盒”(1988a:59)。这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建筑,是一系列的时空拟真,这意味着人们会发觉自己在正确的时间处于一个错误的地方又或在错误的时间处于一个正确的地方;这些戏法因此主要通过使人们迷失方向来起作用,甚至是在进入建筑时就开始了:
博纳旺蒂尔酒店的入口似乎在侧门,而却是在后门:后面的花园可以让你进入大楼的第六层,即使到那儿了你也要走下一段阶梯才能找到通往酒店大厅的电梯。同时,在费格罗亚,人们仍不禁会认为是前门入口的地方让你和行李等所有东西进入二楼阳台,你必须从这里乘坐下行电梯才能到达主登记台。(Jameson,1998:12)
尽管这栋建筑有许多垂直的构成部分,它的构造仍像是重写本一样——一层又一层——人们不得不在其中绕来绕去就像是身处迷宫一般(参见Lane,1993)。这些层面以“非逻辑”的方式互相连接在一起,破坏了水平和垂直构造间的关系,这使我们感受到建筑的体积之大:
如果似乎从前对你而言,在后现代画作或文学作品中可以明显观察到的深度的压抑感必然难以在建筑本身中体现,那么可能你现在会愿意把这种让人困惑的沉陷看作它在新媒介中的形式对等。(Jameson,1998:14)
詹姆逊认为人类并没有进化出一种感知装置来对付他所谓的超空间。我认为,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和标准网页使用中的超链接(用户点击网页中突出显示的一段文本,网页便会自动跳转到其他站点)的出现,这样的超空间也不再成为问题了。伴随着建筑本身游戏似的扰乱和失望,以及它使人失去方向的技术和对认知绘图技能的攻击,真正游走于博纳旺蒂尔酒店大楼里的任务变得和电脑游戏一样,在其中用了“关卡”的概念,来表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相似但也会逐级增加难度,而并不是为了说明壮丽的摩天大楼那远不止在二维上起作用的现代垂直性。
博纳旺蒂尔酒店实现了乌托邦吗?无论从其玩游戏的潜在可能还是它仅有的危险——似乎就是从酒店入口到达登记服务台的小小困扰——这方面来看,这座迷宫——但却是自我封闭而安全的微型城市——是否就是完美的城市环境?这座酒店是一座居住式的购物商场,它将所有的疯狂之举都拒之门外(酒店的安保系统在这个说法上已经取代了那些无法维持城市空间中法律与秩序的政府警察部门)。但对于鲍德里亚来说,这种完全净化无害的环境其实是一种死亡的标志:乌托邦的实现是对斗争以及生成的否定;这便是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所称的已经生成的(the become)或处境困难的(hard-set)。美国却回避了问题的实质:当一切都可解决时你会去做什么?(Baudrillard,1988a:30)。一个社会的完善也就是它的终点。然而,可以说这似乎与像博纳旺蒂尔酒店这样的俏皮天性相矛盾,也与这样的事实——在建筑中所玩的游戏就是它们的“意义”所在——相矛盾。同样,后现代的新空间及体验并不一定像鲍德里亚理解的那样完美。后现代美国制造了非领土性的武器;也就是说,在物质上对一个敌人弹如雨下,而在电子方式上,通过电视轰击整个世界的武器(Baudrillard,1988a:49)。詹姆逊将这一概念进一步深化,在后现代建筑的全新感知空间与它的相似物——后现代战争——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在越战中,战地记者宏大的叙事方式不再能够起作用了,因为这一举动是精神分裂的(在“实时实地”与在虚报死亡人数和电视公告的虚拟现实中发生),是民族主义的意图和理论的猜想(如果越南失败,多米洛理论则将通过共产主义政权导致西方倒台),也是那些热衷于一系列消遣性毒品,作为一种方式来应对加诸于他们身上的疯狂需求的战争者们。对于詹姆逊来说,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寻找一种实际上描述这方面体验的新话语,从而将发生在博纳旺蒂尔酒店及其他这样的建筑中的事物与后现代战争领域中相关的一切联系起来;这种话语就在越战记者迈克尔·赫尔的《深入报道》一书中出现:
这部作品中出色的语言创新力可能会被折衷地认为是后现代的,其中它的语言十分客观地融合了一系列当代的集体性的个人语型,尤其是摇滚语言和黑人语言,但是这种融合是由书中内容的问题所决定的。这个第一场可怕的后现代主义者的战争是不可能在任何传统战争小说或电影范式中被记述的——但确实,伴随着共同体验的破坏,所有之前的叙事性范式的失败成为了这本书的主题,也可以说这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自反性。(Jameson,1998:16)
赫尔通过“集体性的个人语型”来建立他对战争迷幻般的描述的方式——即从流行文化中吸取的语言或话语——与博纳旺蒂尔酒店跳出了美国建筑的本土行话而创建了它的建筑符码相类似(诸如入住于普通酒店这样的普通日常体验就会被彻底瓦解)。就像用白话/个人语型创作一部真正伟大的美国式文学作品,例如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后现代建筑使得“乌托邦的实现”和“现代的启示”处于一种张力状态——它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文章选自○●
《导读鲍德里亚(原书第2版)》
微店购书:重大社官方微店
![]() |
博纳旺蒂尔酒店:主体如何体验这种后现代性?
理查德·J. 莱恩 / 文
柏愔 董晓蕾 / 译
有了硅谷先进技术的优势,迪士尼和好莱坞之类的拟真以及巨型的洛杉矶都偏离了城市扩张本身的中心,加利福尼亚似乎彻头彻尾是后现代的。那么主体是如何体验这种后现代性的?他或她又是如何与这个崭新的居住空间进行互动或发现自己是生活于其中的?在《俄耳甫斯的解体》(1982)中,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创建了一张如今被广泛提及的复杂列表,这使我们能够比较和对比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差别。这张列表值得考察,不仅是出于它的知识内容,还出于它的经验方面,因为它描绘的是我们体验这两个不同世界的方式:
![]() |
![]() |
我们通过纽约看出了一座城市是如何产生潜在的充满欲求的混乱人群,他们以一种表演式的永恒状态游荡在街道上;我们也看到后现代城市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周边”城区替代单个现代化中心的过程来实现去中心和分散的。沙漠被理论化为耗尽却拥有潜力的地方:它只是一种文本表面的形态,能够在无限的飘移中被重新塑造,正如鲍德里亚所认为的,这样的暂时形态最终都会崩塌。但作为沙漠与城市之间、独居者与群体之间的某一个中间点的后现代建筑本身是如何的呢?最能被定论为后现代建筑的是位于洛杉矶的博纳旺蒂尔酒店,鲍德里亚将之推定为俏皮且迷幻的,而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强调的无非是通过参观整栋建筑而体验到的分离性;所以建筑本身,参照哈桑的列表,是与阐释相悖的,存在着误读的可能性。
在博纳旺蒂尔酒店的体验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发现建筑未能与当地的城市环境产生互动:从物质形态上说,它没有单个的大厅入口;而从视觉上来说,由镜面玻璃铸成的五座巨型高塔矗立在那里,整座城市都被自己反照。酒店以这种方式与整座城市脱离,并未使它凸显出不同和优势(例如可能会出现在现代主义新建筑语言之中,现代主义建筑被强制地放置于传统的城市空间中);相反,博纳旺蒂尔酒店是一座微型城市,在对所有的城市设施和场所的完美再现中体现了整体性(Baudrillard,1988a:60)。詹姆逊认为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现代性分裂是“猛烈的、可见的并且有着非常切实的象征意义”,这导致了退化的城市结构向现代乌托邦式空间的预期转化(1998:12-13)。然而,博纳旺蒂尔酒店并没有这样的想法或意图;它对城市的反映暗示着对周围环境的接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它在形象和景观的层次上确实存在交汇面。
![]() |
当主体进入建筑中便会立马感到一种困惑,因为他或她像是置身于一个未定义的空间之中,比如找到前台都要走上好几个方向。鲍德里亚指出人们“无法捉摸它的内部空间,但事实上它并不神秘”(1988a:60)。后面的说法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让一个人的体验变得“虚无”,缺乏具体内容:整座建筑就是一个“时空魔法盒”(1988a:59)。这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建筑,是一系列的时空拟真,这意味着人们会发觉自己在正确的时间处于一个错误的地方又或在错误的时间处于一个正确的地方;这些戏法因此主要通过使人们迷失方向来起作用,甚至是在进入建筑时就开始了:
博纳旺蒂尔酒店的入口似乎在侧门,而却是在后门:后面的花园可以让你进入大楼的第六层,即使到那儿了你也要走下一段阶梯才能找到通往酒店大厅的电梯。同时,在费格罗亚,人们仍不禁会认为是前门入口的地方让你和行李等所有东西进入二楼阳台,你必须从这里乘坐下行电梯才能到达主登记台。(Jameson,1998:12)
![]() |
尽管这栋建筑有许多垂直的构成部分,它的构造仍像是重写本一样——一层又一层——人们不得不在其中绕来绕去就像是身处迷宫一般(参见Lane,1993)。这些层面以“非逻辑”的方式互相连接在一起,破坏了水平和垂直构造间的关系,这使我们感受到建筑的体积之大:
如果似乎从前对你而言,在后现代画作或文学作品中可以明显观察到的深度的压抑感必然难以在建筑本身中体现,那么可能你现在会愿意把这种让人困惑的沉陷看作它在新媒介中的形式对等。(Jameson,1998:14)
詹姆逊认为人类并没有进化出一种感知装置来对付他所谓的超空间。我认为,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和标准网页使用中的超链接(用户点击网页中突出显示的一段文本,网页便会自动跳转到其他站点)的出现,这样的超空间也不再成为问题了。伴随着建筑本身游戏似的扰乱和失望,以及它使人失去方向的技术和对认知绘图技能的攻击,真正游走于博纳旺蒂尔酒店大楼里的任务变得和电脑游戏一样,在其中用了“关卡”的概念,来表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相似但也会逐级增加难度,而并不是为了说明壮丽的摩天大楼那远不止在二维上起作用的现代垂直性。
博纳旺蒂尔酒店实现了乌托邦吗?无论从其玩游戏的潜在可能还是它仅有的危险——似乎就是从酒店入口到达登记服务台的小小困扰——这方面来看,这座迷宫——但却是自我封闭而安全的微型城市——是否就是完美的城市环境?这座酒店是一座居住式的购物商场,它将所有的疯狂之举都拒之门外(酒店的安保系统在这个说法上已经取代了那些无法维持城市空间中法律与秩序的政府警察部门)。但对于鲍德里亚来说,这种完全净化无害的环境其实是一种死亡的标志:乌托邦的实现是对斗争以及生成的否定;这便是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所称的已经生成的(the become)或处境困难的(hard-set)。美国却回避了问题的实质:当一切都可解决时你会去做什么?(Baudrillard,1988a:30)。一个社会的完善也就是它的终点。然而,可以说这似乎与像博纳旺蒂尔酒店这样的俏皮天性相矛盾,也与这样的事实——在建筑中所玩的游戏就是它们的“意义”所在——相矛盾。同样,后现代的新空间及体验并不一定像鲍德里亚理解的那样完美。后现代美国制造了非领土性的武器;也就是说,在物质上对一个敌人弹如雨下,而在电子方式上,通过电视轰击整个世界的武器(Baudrillard,1988a:49)。詹姆逊将这一概念进一步深化,在后现代建筑的全新感知空间与它的相似物——后现代战争——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在越战中,战地记者宏大的叙事方式不再能够起作用了,因为这一举动是精神分裂的(在“实时实地”与在虚报死亡人数和电视公告的虚拟现实中发生),是民族主义的意图和理论的猜想(如果越南失败,多米洛理论则将通过共产主义政权导致西方倒台),也是那些热衷于一系列消遣性毒品,作为一种方式来应对加诸于他们身上的疯狂需求的战争者们。对于詹姆逊来说,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寻找一种实际上描述这方面体验的新话语,从而将发生在博纳旺蒂尔酒店及其他这样的建筑中的事物与后现代战争领域中相关的一切联系起来;这种话语就在越战记者迈克尔·赫尔的《深入报道》一书中出现:
这部作品中出色的语言创新力可能会被折衷地认为是后现代的,其中它的语言十分客观地融合了一系列当代的集体性的个人语型,尤其是摇滚语言和黑人语言,但是这种融合是由书中内容的问题所决定的。这个第一场可怕的后现代主义者的战争是不可能在任何传统战争小说或电影范式中被记述的——但确实,伴随着共同体验的破坏,所有之前的叙事性范式的失败成为了这本书的主题,也可以说这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自反性。(Jameson,1998:16)
赫尔通过“集体性的个人语型”来建立他对战争迷幻般的描述的方式——即从流行文化中吸取的语言或话语——与博纳旺蒂尔酒店跳出了美国建筑的本土行话而创建了它的建筑符码相类似(诸如入住于普通酒店这样的普通日常体验就会被彻底瓦解)。就像用白话/个人语型创作一部真正伟大的美国式文学作品,例如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后现代建筑使得“乌托邦的实现”和“现代的启示”处于一种张力状态——它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文章选自○●
![]() |
《导读鲍德里亚(原书第2版)》
微店购书:重大社官方微店
© 本文版权归 拜德雅Paidei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