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P考试心得
7/25看到pass的邮件,小激动了一把,从下定决心报名到备考,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毕业越久越难进入学习状态,一旦找到感觉又很喜欢吸收新知识的过程。
备考部分:
培训班肯定是要报的,光自己看书很难看进去,枯燥,而且是美式思维,很多地方尤其是采购、沟通部分,用国内做项目的一套思维去靠,难理解。
像大多数人建议的那样,第一遍试着读下去,不管多难啃,过一遍。这个时候做题除了计算题,概念题什么的做起来没啥感觉。当时也看不进去,百度了下发现大多数人都说难啃,但是有一个人说的话点拨了我“大多人都看不进去的教材,你看进去了,会很有征服感”。大概看到时间管理有计算题的部分才渐渐有感觉。其实按照中式思维,整合管理这一章要放在最后来看。
自学阶段,建议网上找找学习课程,一般讲的时候会有案例,再结合教材就不会那么吃力。我购买了一个在线课程,虽然不如培训班老师讲得生动,但是对啃教材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二遍,听线下培训课程,理解为主。课堂上老师会讲大量案例,放轻松,听懂理解就好,不用着急去记忆。然后老师提到的重难点部分要做记号。听完大课,除了细节点,几大知识领域的衔接也要有大概的印象,这个很重要。比如战略目标—〉项目—〉范围—〉时间—〉成本。还有就是要转换思维,不要总是用自己做项目的一套去挑战老师,这个就是死磕了,因为培训是为了考试,考试就得follow美国人做项目的一套方式,如果去死磕吃亏的是自己的银子。
第三遍,做题+细节补漏+记忆,这个阶段通过每天的做题去记忆细节点,错得越多越好,问题越早暴露越好补救,工具、输入输出,东西很多,能全部背下来的最好,实在不愿背的,就背教材后面的名词解释,达到一看到名词就知道是什么,一看到名词的解释就知道说的哪个术语。英文教材同步要看,因为考试奇葩翻译很容易误导,而且很多解释一看英文就懂了,看中文反而费力。
第四遍,融会贯通,把知识串起来。这一点我是到考前几天才开始做,时间再安排多一点就更好了。主要就是把章节打乱,纵向看五大过程组有几个知识点,我发现尤其是规划过程组的纵向思维便于理解和记忆输入输出。还有就是工具部分,比如三点估算、储备分析、群体创新技术分别在那些过程里会用到。最后做题的时候就有一种sense,看到长的题,迅速提炼出关键词,排除干扰项,知道考得是什么知识点,就很容易做出选择。
考试部分:
1、 边做边涂答题卡很慢,建议至少做50道再涂。因为思维是连贯的,一般自己做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做10道题的话,第4-5道题起就很有感觉了。
2、 不会的题,做记号,先懵一个。最后想再过一遍,但是也只剩了不到20分钟,根本来不及check所有题。
3、 中间出去一趟只能休息5分钟,建议准备巧克力等能快速补充能量的食物。
4、 最后会有5分钟填满意度问卷,建议考试前都填了,还能给自己争取5分钟答题和涂答题卡的时间。
成长部分:
除了一纸证书,最大的收获是一个宏观的视角,最常见的是在矩阵型组织里做项目,很多时候觉得项目经理就是打杂的,只看到琐碎的事物,并未看到一个整体。参加完培训除了增加了自我工作认同感,也看到更长远的目标。项目是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一款明星产品带来的效益大家都知道,也是通过项目产生的。对于risk,除了我们从小被教导的要solve problem,未雨绸缪,还有很多方式,比如Accept(等到时机成熟时解决),转移或减轻,而且风险常常伴随着机遇,所以积极的风险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变更是常态,中式思维环境很怕犯错,领导也总会批评为什么没按计划,等等。比起减少变更,变更控制才是最重要的,既可以避免一言之堂,也可以防止偏离目标。所以不怕变,正式因为各种内外因都能影响项目,所以才需要PM这个角色从宏观目标上去控制局面。
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项目管理,筹备开一家餐厅、装修、婚礼、旅游等等都可以当作一个个项目来做,活学活用提升我们的生活,会比一纸证书更有意义。
备考部分:
培训班肯定是要报的,光自己看书很难看进去,枯燥,而且是美式思维,很多地方尤其是采购、沟通部分,用国内做项目的一套思维去靠,难理解。
像大多数人建议的那样,第一遍试着读下去,不管多难啃,过一遍。这个时候做题除了计算题,概念题什么的做起来没啥感觉。当时也看不进去,百度了下发现大多数人都说难啃,但是有一个人说的话点拨了我“大多人都看不进去的教材,你看进去了,会很有征服感”。大概看到时间管理有计算题的部分才渐渐有感觉。其实按照中式思维,整合管理这一章要放在最后来看。
自学阶段,建议网上找找学习课程,一般讲的时候会有案例,再结合教材就不会那么吃力。我购买了一个在线课程,虽然不如培训班老师讲得生动,但是对啃教材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二遍,听线下培训课程,理解为主。课堂上老师会讲大量案例,放轻松,听懂理解就好,不用着急去记忆。然后老师提到的重难点部分要做记号。听完大课,除了细节点,几大知识领域的衔接也要有大概的印象,这个很重要。比如战略目标—〉项目—〉范围—〉时间—〉成本。还有就是要转换思维,不要总是用自己做项目的一套去挑战老师,这个就是死磕了,因为培训是为了考试,考试就得follow美国人做项目的一套方式,如果去死磕吃亏的是自己的银子。
第三遍,做题+细节补漏+记忆,这个阶段通过每天的做题去记忆细节点,错得越多越好,问题越早暴露越好补救,工具、输入输出,东西很多,能全部背下来的最好,实在不愿背的,就背教材后面的名词解释,达到一看到名词就知道是什么,一看到名词的解释就知道说的哪个术语。英文教材同步要看,因为考试奇葩翻译很容易误导,而且很多解释一看英文就懂了,看中文反而费力。
第四遍,融会贯通,把知识串起来。这一点我是到考前几天才开始做,时间再安排多一点就更好了。主要就是把章节打乱,纵向看五大过程组有几个知识点,我发现尤其是规划过程组的纵向思维便于理解和记忆输入输出。还有就是工具部分,比如三点估算、储备分析、群体创新技术分别在那些过程里会用到。最后做题的时候就有一种sense,看到长的题,迅速提炼出关键词,排除干扰项,知道考得是什么知识点,就很容易做出选择。
考试部分:
1、 边做边涂答题卡很慢,建议至少做50道再涂。因为思维是连贯的,一般自己做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做10道题的话,第4-5道题起就很有感觉了。
2、 不会的题,做记号,先懵一个。最后想再过一遍,但是也只剩了不到20分钟,根本来不及check所有题。
3、 中间出去一趟只能休息5分钟,建议准备巧克力等能快速补充能量的食物。
4、 最后会有5分钟填满意度问卷,建议考试前都填了,还能给自己争取5分钟答题和涂答题卡的时间。
成长部分:
除了一纸证书,最大的收获是一个宏观的视角,最常见的是在矩阵型组织里做项目,很多时候觉得项目经理就是打杂的,只看到琐碎的事物,并未看到一个整体。参加完培训除了增加了自我工作认同感,也看到更长远的目标。项目是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一款明星产品带来的效益大家都知道,也是通过项目产生的。对于risk,除了我们从小被教导的要solve problem,未雨绸缪,还有很多方式,比如Accept(等到时机成熟时解决),转移或减轻,而且风险常常伴随着机遇,所以积极的风险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变更是常态,中式思维环境很怕犯错,领导也总会批评为什么没按计划,等等。比起减少变更,变更控制才是最重要的,既可以避免一言之堂,也可以防止偏离目标。所以不怕变,正式因为各种内外因都能影响项目,所以才需要PM这个角色从宏观目标上去控制局面。
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项目管理,筹备开一家餐厅、装修、婚礼、旅游等等都可以当作一个个项目来做,活学活用提升我们的生活,会比一纸证书更有意义。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谈过很多次恋爱后才明白的道理169篇内容 · 70.6万次浏览
- 为什么我们会和错的人结婚?58篇内容 · 2.2万次浏览
- 你镜头下的夏日终曲58篇内容 · 1.6万次浏览
- 那些不上班的人都在做什么187篇内容 · 117.9万次浏览
- 后悔没有早点知道的职场道理89篇内容 · 24.4万次浏览
- 贫穷是一生的潮湿24篇内容 · 2.9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773.9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2252篇内容 · 1193.4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