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Kill a Mockingbird
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感同身受。
-------《To Kill a Mockingbird》
记得年少的时候,很是迷恋日本电视连续剧,看过的片子也很多,觉得其中有一部很独特,没有风花雪月,也没有离奇想象,就是生活中平平淡淡的琐事,看起来也非常有吸引力。
片子的名字想不起来了,但故事情节记忆犹新,讲述的是一位全职妈妈为女儿幼升小奔波劳碌,忧心忡忡,孩子入学之路却是一波三折,整个剧弥漫着一种紧张焦虑的气氛。
记忆中年轻的母亲带着乖巧的女儿到心仪的学校多次面试,但从未出现父亲的影子,这并非单亲家庭,但父亲形象是模糊的、缺失的,甚至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
年少的我以为日本的家庭都是如此,日本的男子都不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直到后来读到了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认识了为他人着想的小林校长,这个不起眼的小老头,有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每个人出世的时候,都有优秀的品质。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凭着小林先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他让不爱读书的孩子爱读书了,他把巴学园打造成了孩子们的理想乐园。
小林校长的口头禅“你真是个好孩子。”小朋友犯了错,他也从不骂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知道错了,自己改正。
他总是可以用最简单的话,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比如:他让巴学园的孩子都要带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意思就是要他们带的午饭都要有营养的,因为山的味道是指蔬菜,而海里的鱼啊虾啊就是荤菜,是海的味道。小林先生还细心的让孩子把最差的衣服穿到学校里,原来是担心他们把好衣服弄坏了,被家长骂。
他永葆童心,满怀爱心,极具耐心,在小豆豆刚来学校的时候,居然听了小豆豆约四个小时的话,听小豆豆从天文地理说到鸡毛蒜皮,还有一些好玩有趣的事情,这足以表现校长先生的耐心。
这位校长也是非常合格的父亲,他十分疼爱自己的女儿,有一次小豆豆在头上扎了一个美丽的蝴蝶结,校长的女儿也想要这样一个蝴蝶结,所以校长先生就跑了好多家女孩子的店,去为女儿买蝴蝶结。
无独有偶,美国作家哈珀·李于1960年发行的小说《To Kill a Mockingbird》(通常译为《杀死一只知更鸟》,其实应该为《杀嘲鸫》) 中,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父亲形象,他就是此书的主人公之一律师阿蒂克斯,那对年少兄妹的父亲。在这个家庭中,孩子很喜欢父亲,因为“他陪我们玩,给我们读书,对待我们随和又公正”;他从未没有打过孩子,以至于孩子在犯下错误并留下漏洞后,孩子会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把漏洞补上,因为他想保持父亲不打他的记录;他公平处理孩子之间的争吵,让孩子陈述自己的观点,从不知听信一面之词;他也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从不对孩子讲自己怎样伟大。
这是一本不论年龄都值得一读的小说,它鼓励人们向善,唤醒人们最淳朴的爱。它也告知我们:这个世界很不公平。即使你知道你会输,你也要勇敢地战斗。这应了《孟子·公孙丑上》之言:“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
小说是以小女孩斯各特的口吻开始的,所以在叙事的时候,特别是叙述成人世界里的故事的时候,总会有种稚嫩的纯真感和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你完全可以被带入孩子的思维,和她一起经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
整个小说所讲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凡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涉及到了,但这样繁琐的事件并不显得凌乱,而是随着女孩儿逐渐长大徐徐铺展,并且至始至终遵循正义和爱的主题,特别是父亲在帮助黑人辩护的这件事上,很好的展现了当时真实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将个人的命运和整个时代变迁贯穿起来,并且父亲为了正义,果敢坚毅、以身作则极具震撼力,所以无论从内容还是写作叙事而言,都值得一读。
当然,成年人模仿小女孩说话,未免有些生涩、不流畅、节奏感弱的感觉,况且她模仿的不是单纯一般水平的儿童,而是一个比同龄人阅读广博、思想早熟、文笔复杂的小女孩。瑕不掩瑜,文章的社会价值的的大于文字和美学价值。
书中有以斯库特一家为代表的芬奇家的人,有以坎宁安人为代表的乡下农民,有以尤厄尔家为代表的生活在垃圾场的人,最末层的是黑人。这四类人中,前三类都是白人,但是,白人也分为三六九等,芬奇家的人不喜欢坎宁安家的人,坎宁安家的人不喜欢尤厄尔家的人。而前三者,又都鄙视黑人。当时,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对农民的冲击最大,以至于很多人穷得连双鞋子都没有,还经常不吃午餐;尤厄尔人更加不堪,只能生活在垃圾场里,“活得像动物一样”;至于黑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甚至连人的尊严都没有,这里的人们似乎都秉承着一种假设——“所有的黑人都撒谎,所有的黑人都不道德,所有的黑人男子在女人面前都不规矩……”这,就是当时黑人的地位。
结尾,斯各特愿意帮助父亲撒谎,即便是善良正义的谎言,她撒谎的事实不容忽略。这点我们理解为小女孩在这件事情上开始走向成人世界,懂得从道德伦理的正义层面看待是非曲折,脱离了单纯原则上对错的判断,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形成理论她的道德感达到了最高的一个层面。
然而,题目《To Kill a Mockingbird》让我想起的却是负面效果,小女孩最终失去了些什么而残酷不可遏制的迈入了成人世界?这个死去的Mockingbird形象就是原本懵懂的小女孩,这种变动对于她来说究竟是好是坏呢?问题没有答案,作为读者我们只知道年龄的增长和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成长的代价就是得到什么的同时必须得失去些什么,所有的人都会走进成人世界那个未知的空间,Mockingbird会死去,新的东西会觉醒,没有标准可以评价这样变动的好坏。
无论如何,此书给了我们一个完美家庭教育的梦,让我们在经历了一切或大或小的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伤害与痛苦后,仍然深信生养孩子的美好。
幸福的童年,不是有玩不尽的玩具,宠溺你的父母,而是有人教育你怎么样去成长为一个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人。
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家长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个家长,我们的任务不仅是给那个生命打开通往这个世界的门,更重要的是要引他走一条具有更高质量的路,我们可能不教孩子知识,但我们一定要影响他的教养,为了更好地引领,那我们还是先从自己的一点一滴做起,因为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先成为那样的人。你会发现,这才是一条捷径,这比你做任何努力去改变孩子都简单。
最后,在这样淫雨霏霏的清明节,说点题外话,不知大家有无留意,文中小时候的哥哥总是嫌弃斯各特太女孩子气,但是长大后的哥哥却总是教导着斯各特要女孩子气,男孩子的成长真的是好可爱。可惜我身边的男孩没有兄弟姐妹一同成长,甚至不比余光中从小与众多的表妹一同长大。
记得余光中在《春天,遂想起》中道: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的江南,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么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么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清明节,
母亲在喊我,
在圆通寺
喊我,
在海峡这边
喊我,
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To Kill a Mockingbird》
记得年少的时候,很是迷恋日本电视连续剧,看过的片子也很多,觉得其中有一部很独特,没有风花雪月,也没有离奇想象,就是生活中平平淡淡的琐事,看起来也非常有吸引力。
片子的名字想不起来了,但故事情节记忆犹新,讲述的是一位全职妈妈为女儿幼升小奔波劳碌,忧心忡忡,孩子入学之路却是一波三折,整个剧弥漫着一种紧张焦虑的气氛。
记忆中年轻的母亲带着乖巧的女儿到心仪的学校多次面试,但从未出现父亲的影子,这并非单亲家庭,但父亲形象是模糊的、缺失的,甚至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
年少的我以为日本的家庭都是如此,日本的男子都不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直到后来读到了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认识了为他人着想的小林校长,这个不起眼的小老头,有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每个人出世的时候,都有优秀的品质。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凭着小林先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他让不爱读书的孩子爱读书了,他把巴学园打造成了孩子们的理想乐园。
小林校长的口头禅“你真是个好孩子。”小朋友犯了错,他也从不骂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知道错了,自己改正。
他总是可以用最简单的话,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比如:他让巴学园的孩子都要带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意思就是要他们带的午饭都要有营养的,因为山的味道是指蔬菜,而海里的鱼啊虾啊就是荤菜,是海的味道。小林先生还细心的让孩子把最差的衣服穿到学校里,原来是担心他们把好衣服弄坏了,被家长骂。
他永葆童心,满怀爱心,极具耐心,在小豆豆刚来学校的时候,居然听了小豆豆约四个小时的话,听小豆豆从天文地理说到鸡毛蒜皮,还有一些好玩有趣的事情,这足以表现校长先生的耐心。
这位校长也是非常合格的父亲,他十分疼爱自己的女儿,有一次小豆豆在头上扎了一个美丽的蝴蝶结,校长的女儿也想要这样一个蝴蝶结,所以校长先生就跑了好多家女孩子的店,去为女儿买蝴蝶结。
无独有偶,美国作家哈珀·李于1960年发行的小说《To Kill a Mockingbird》(通常译为《杀死一只知更鸟》,其实应该为《杀嘲鸫》) 中,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父亲形象,他就是此书的主人公之一律师阿蒂克斯,那对年少兄妹的父亲。在这个家庭中,孩子很喜欢父亲,因为“他陪我们玩,给我们读书,对待我们随和又公正”;他从未没有打过孩子,以至于孩子在犯下错误并留下漏洞后,孩子会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把漏洞补上,因为他想保持父亲不打他的记录;他公平处理孩子之间的争吵,让孩子陈述自己的观点,从不知听信一面之词;他也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从不对孩子讲自己怎样伟大。
这是一本不论年龄都值得一读的小说,它鼓励人们向善,唤醒人们最淳朴的爱。它也告知我们:这个世界很不公平。即使你知道你会输,你也要勇敢地战斗。这应了《孟子·公孙丑上》之言:“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
小说是以小女孩斯各特的口吻开始的,所以在叙事的时候,特别是叙述成人世界里的故事的时候,总会有种稚嫩的纯真感和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你完全可以被带入孩子的思维,和她一起经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
整个小说所讲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凡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涉及到了,但这样繁琐的事件并不显得凌乱,而是随着女孩儿逐渐长大徐徐铺展,并且至始至终遵循正义和爱的主题,特别是父亲在帮助黑人辩护的这件事上,很好的展现了当时真实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将个人的命运和整个时代变迁贯穿起来,并且父亲为了正义,果敢坚毅、以身作则极具震撼力,所以无论从内容还是写作叙事而言,都值得一读。
当然,成年人模仿小女孩说话,未免有些生涩、不流畅、节奏感弱的感觉,况且她模仿的不是单纯一般水平的儿童,而是一个比同龄人阅读广博、思想早熟、文笔复杂的小女孩。瑕不掩瑜,文章的社会价值的的大于文字和美学价值。
书中有以斯库特一家为代表的芬奇家的人,有以坎宁安人为代表的乡下农民,有以尤厄尔家为代表的生活在垃圾场的人,最末层的是黑人。这四类人中,前三类都是白人,但是,白人也分为三六九等,芬奇家的人不喜欢坎宁安家的人,坎宁安家的人不喜欢尤厄尔家的人。而前三者,又都鄙视黑人。当时,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对农民的冲击最大,以至于很多人穷得连双鞋子都没有,还经常不吃午餐;尤厄尔人更加不堪,只能生活在垃圾场里,“活得像动物一样”;至于黑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甚至连人的尊严都没有,这里的人们似乎都秉承着一种假设——“所有的黑人都撒谎,所有的黑人都不道德,所有的黑人男子在女人面前都不规矩……”这,就是当时黑人的地位。
结尾,斯各特愿意帮助父亲撒谎,即便是善良正义的谎言,她撒谎的事实不容忽略。这点我们理解为小女孩在这件事情上开始走向成人世界,懂得从道德伦理的正义层面看待是非曲折,脱离了单纯原则上对错的判断,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形成理论她的道德感达到了最高的一个层面。
然而,题目《To Kill a Mockingbird》让我想起的却是负面效果,小女孩最终失去了些什么而残酷不可遏制的迈入了成人世界?这个死去的Mockingbird形象就是原本懵懂的小女孩,这种变动对于她来说究竟是好是坏呢?问题没有答案,作为读者我们只知道年龄的增长和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成长的代价就是得到什么的同时必须得失去些什么,所有的人都会走进成人世界那个未知的空间,Mockingbird会死去,新的东西会觉醒,没有标准可以评价这样变动的好坏。
无论如何,此书给了我们一个完美家庭教育的梦,让我们在经历了一切或大或小的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伤害与痛苦后,仍然深信生养孩子的美好。
幸福的童年,不是有玩不尽的玩具,宠溺你的父母,而是有人教育你怎么样去成长为一个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人。
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家长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个家长,我们的任务不仅是给那个生命打开通往这个世界的门,更重要的是要引他走一条具有更高质量的路,我们可能不教孩子知识,但我们一定要影响他的教养,为了更好地引领,那我们还是先从自己的一点一滴做起,因为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先成为那样的人。你会发现,这才是一条捷径,这比你做任何努力去改变孩子都简单。
最后,在这样淫雨霏霏的清明节,说点题外话,不知大家有无留意,文中小时候的哥哥总是嫌弃斯各特太女孩子气,但是长大后的哥哥却总是教导着斯各特要女孩子气,男孩子的成长真的是好可爱。可惜我身边的男孩没有兄弟姐妹一同成长,甚至不比余光中从小与众多的表妹一同长大。
记得余光中在《春天,遂想起》中道: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的江南,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么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么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清明节,
母亲在喊我,
在圆通寺
喊我,
在海峡这边
喊我,
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44.2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56篇内容 · 11.3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872篇内容 · 851.7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27篇内容 · 11.2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658篇内容 · 590.5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930篇内容 · 220.8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06.6万次浏览
- 重启人生第一天86篇内容 · 6.2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