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重内容,方能相逢
文| 曹曼
2014年4月初。确定做《罗生门》选题。
2015年3月底。收到全本译文。
2015年9月初。拿到样书。喜极,未泣。
这并不是我做的第一本书。却是我倾注最多感情的一本。从2014年4月开始,工作生活中发生了很多改变。多个项目并行,各种协调沟通……晚上回到家,关起房门,把各种声音隔绝掉,《罗生门》是我一心愿意倾注全力打磨的作品。
为什么?因为……真的是从小看着芥川龙之介的文章长大的。小学时候就读过他的《杜子春》《蜘蛛之丝》(当时还着实为自己遇到这种神仙该怎么回答好一番苦恼)。文艺启蒙时代,在黑泽明电影的影响下,读了《罗生门》《竹林中》。后来更是搜寻诸多版本来阅读,却总是不尽兴。再后来学了日语,渐渐读懂了原文,却愈发觉得世间应有更好的中文译本。做了编辑,也常常遗憾,如此特别的芥川,不应该被禁锢在以“窗帘布”为主要色调的名著装帧中。
芥川龙之介出生于1892年,一生共创作短篇小说148篇,并66篇随笔、55篇小品文,以及游记、俳句、和歌、汉诗、评论多种文类。然而,他的“一生”,只有短短12年。1915年(23岁)前后发表成名作《罗生门》《鼻子》,大获好评。1922年(30岁)发表《竹林中》(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的原作)《六宫小姐》,文坛地位达到顶峰;1927年(35岁)发表《河童》《一个傻子的一生》等,留下遗言“对将来模糊的不安”后服安眠药自杀……
芥川龙之介的一生太短暂,也太辉煌。像樱花,烟火一样,短暂、易逝,恰是日本人特有的“物哀”审美。他的小说里,也尽是悲剧——被抛弃的没落贵族小姐,完成复仇大业后陷入空虚幻灭的武士,为了艺术看到亲生女儿被活活烧死却浮现笑容的画师……他们像芥川一样,也曾短暂辉煌,却最终不免迷失于人间黯淡的日常。
芥川龙之介太喜欢比喻人生了:“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人生是一部缺了很多页的书。实在难以称之为书,但总算勉成一部。”“人生是一盒火柴——太当一回事未免可笑,太不当一回事则很危险。”需要多么疏离于生活之外,才能看得清人生的真相。仅仅比喻人生当然不够:
当人们认为战胜诱惑的时候,却没想到自己也在某种意义上失败了。——《烟草与魔鬼》
傻瓜总是相信,除自己之外的家伙才是傻瓜……我们最想夸耀的东西,只不过是我们没有的东西。——《河童》
“他和一个大学生走在长满芒草的原野上。
‘你们还有旺盛的生活欲望吧?’
‘是的。不过,您不也是……’
‘我没有了。我只有创作的欲望。’
这是他的真心话。不知不觉中,他对生活失去了兴趣。”
——《一个傻子的一生》
芥川龙之介的人生没有大起大落。或者说,他一直都比较顺利。但是他丝毫不觉得幸福。他当时的家境、生活的地方,在旁人看来,简直羡慕死了,但是他总是不能释怀自己的身世,紧张、敏感、游离于人群之外。他就像你身边那位高冷的同学、孤傲的同事,看似不合群,却唯有他最懂人心。每个短篇,读完最多不过十几分钟,却如走马灯一样,呈现了从大人物到小市民的良心、感觉、神经、趣味……芥川的小说没有难懂的情结和架构,也不渲染社会环境,而是专注展现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谋篇布局,极尽巧思。他专注人生中每一个隐秘不足外道的心思,或蠢蠢欲动,或幻灭怀疑——看起来很小,但是这就是人生啊。
跟赵玉皎老师在北大校园的咖啡馆当面聊了几次,在篇目遴选和书的体例方面,经过好几轮斟酌,我们选取了28篇芥川的代表作,全面涵盖了他才气纵横的前期、古今并陈的中期和痛切告白的晚年作品。选材时我们不仅考虑作品的知名度和艺术成就,也注意它所反映的主题是否已多次重复,并尽量降低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障碍感,使阅读顺畅而愉悦。在书的体例上,由赵玉皎老师撰写了一万余字的导读、加了100余条注释和9则解说。导读梳理了芥川的创作脉络,尽可能生动立体地表现了他的生涯与内心世界。
跟设计师孙晓曦的沟通也是。一开始我们就觉得,从这本书的选篇开始,注定只能用精装。它并不是一本供快速阅读的书——相信也不会有人随身携带厚达500页的书。并且,它涵盖了芥川龙之介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共28篇——市面上有许多版本,但是选篇最多的版本也不过十几篇,实在难以一窥全貌。既然是各个时期代表作的全收录,自然要把仪式感做得足,简洁中不失光芒,饱满中亦见纤细。我们在外封背面,写了一句日文:人生は落丁の多い本に似てゐる。一部を成してゐるとは称し難い。しかし兎に角一部を成してゐる。
这句话就是封底“人生是一部缺了很多页的书。实在难以称之为书,但总算勉成一部。”的原文。参考了芥川的手稿:
还有比较特别的是,每一篇都设计了独立的书名页,日语原文、写作日期都显示在上面。这也是呼应芥川笔下人物的特点,一瞬辉煌,却终归黯淡。每一篇的书名页,都像内文主角人生的一个定格。
此外,为了贯穿黑色金色的主题,在堵头布、飘带、环衬用色上也精心挑选了一番。这也是设计师孙晓曦特别感动我的地方。他说,既然内文里的文字都是你们精心修饰的,那么组成这本材料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我的“文字”。所以堵头布和飘带,硬是从两大本样子中,精心挑选出来的黑、金配色。外封线条处的金,选择的是微微泛红的亮金,外封背面的金,则偏深,也更暗哑。包括外封黒与内封黑的区别过渡,都在无意当中帮眼睛完成过渡,美得不留痕迹。
这些小细节,可能每一个听起来都很小,也不是由什么特别宏伟的计划驱动,但是,正是这些微小的东西,构筑了一整本书。
记得书做出来之后拿给路老板看,他很感慨地说,你,赵玉皎,孙晓曦,甚至芥川龙之介,都是有“敬重之心”的人。这本书是你们相遇的见证。
人生太短,欲望太多,不曾奢求为人类文明添砖加瓦,只求可以做出一本中正平和、温润如玉的书,如果它能够温暖某个夜晚孤灯下的你,如果你亦能宠辱不惊,体会冷眼看人生的趣味,相信这本书可以给你提供一种温暖的陪伴。但即便如此,你也知道,一切相逢也不过是一场偶遇罢了。
《罗生门》
作者:【日】芥川龙之介
译者:赵玉皎
编辑:曹曼
出版公司:果麦文化
出版日期:2015-9
页数:512
定价:68.00元
装帧:精装
ISBN: 978-7-222-13240-5
本书不仅收录了《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河童》等最广为人知的经典名篇,同时精选了《英雄之器》《南京的基督》《丝女手记》《枯野抄》等国内罕见译作,共28篇。由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现已成日本经典电影之一,其原著正是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和《罗生门》。
故事之所以可以流传百年,往往因为它超越了时间。芥川龙之介就像你身边那位高冷的同学、孤傲的同事,看似不合群,却唯有他最懂人心。每个短篇,读完最多不过十几分钟,却如走马灯一样,呈现了从大人物到小市民的良心、感觉、神经、趣味……芥川的小说没有难懂的情结和架构,也不渲染社会环境,而是专注展现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谋篇布局,极尽巧思。人生中每一个隐秘不足外道的心思,或蠢蠢欲动,或幻灭怀疑,一百多年前的芥川龙之介,早就看破。
本文经作者授权做書首发,转载请联系作者。
![]() |
2014年4月初。确定做《罗生门》选题。
2015年3月底。收到全本译文。
2015年9月初。拿到样书。喜极,未泣。
这并不是我做的第一本书。却是我倾注最多感情的一本。从2014年4月开始,工作生活中发生了很多改变。多个项目并行,各种协调沟通……晚上回到家,关起房门,把各种声音隔绝掉,《罗生门》是我一心愿意倾注全力打磨的作品。
为什么?因为……真的是从小看着芥川龙之介的文章长大的。小学时候就读过他的《杜子春》《蜘蛛之丝》(当时还着实为自己遇到这种神仙该怎么回答好一番苦恼)。文艺启蒙时代,在黑泽明电影的影响下,读了《罗生门》《竹林中》。后来更是搜寻诸多版本来阅读,却总是不尽兴。再后来学了日语,渐渐读懂了原文,却愈发觉得世间应有更好的中文译本。做了编辑,也常常遗憾,如此特别的芥川,不应该被禁锢在以“窗帘布”为主要色调的名著装帧中。
芥川龙之介出生于1892年,一生共创作短篇小说148篇,并66篇随笔、55篇小品文,以及游记、俳句、和歌、汉诗、评论多种文类。然而,他的“一生”,只有短短12年。1915年(23岁)前后发表成名作《罗生门》《鼻子》,大获好评。1922年(30岁)发表《竹林中》(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的原作)《六宫小姐》,文坛地位达到顶峰;1927年(35岁)发表《河童》《一个傻子的一生》等,留下遗言“对将来模糊的不安”后服安眠药自杀……
芥川龙之介的一生太短暂,也太辉煌。像樱花,烟火一样,短暂、易逝,恰是日本人特有的“物哀”审美。他的小说里,也尽是悲剧——被抛弃的没落贵族小姐,完成复仇大业后陷入空虚幻灭的武士,为了艺术看到亲生女儿被活活烧死却浮现笑容的画师……他们像芥川一样,也曾短暂辉煌,却最终不免迷失于人间黯淡的日常。
芥川龙之介太喜欢比喻人生了:“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人生是一部缺了很多页的书。实在难以称之为书,但总算勉成一部。”“人生是一盒火柴——太当一回事未免可笑,太不当一回事则很危险。”需要多么疏离于生活之外,才能看得清人生的真相。仅仅比喻人生当然不够:
当人们认为战胜诱惑的时候,却没想到自己也在某种意义上失败了。——《烟草与魔鬼》
傻瓜总是相信,除自己之外的家伙才是傻瓜……我们最想夸耀的东西,只不过是我们没有的东西。——《河童》
“他和一个大学生走在长满芒草的原野上。
‘你们还有旺盛的生活欲望吧?’
‘是的。不过,您不也是……’
‘我没有了。我只有创作的欲望。’
这是他的真心话。不知不觉中,他对生活失去了兴趣。”
——《一个傻子的一生》
芥川龙之介的人生没有大起大落。或者说,他一直都比较顺利。但是他丝毫不觉得幸福。他当时的家境、生活的地方,在旁人看来,简直羡慕死了,但是他总是不能释怀自己的身世,紧张、敏感、游离于人群之外。他就像你身边那位高冷的同学、孤傲的同事,看似不合群,却唯有他最懂人心。每个短篇,读完最多不过十几分钟,却如走马灯一样,呈现了从大人物到小市民的良心、感觉、神经、趣味……芥川的小说没有难懂的情结和架构,也不渲染社会环境,而是专注展现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谋篇布局,极尽巧思。他专注人生中每一个隐秘不足外道的心思,或蠢蠢欲动,或幻灭怀疑——看起来很小,但是这就是人生啊。
跟赵玉皎老师在北大校园的咖啡馆当面聊了几次,在篇目遴选和书的体例方面,经过好几轮斟酌,我们选取了28篇芥川的代表作,全面涵盖了他才气纵横的前期、古今并陈的中期和痛切告白的晚年作品。选材时我们不仅考虑作品的知名度和艺术成就,也注意它所反映的主题是否已多次重复,并尽量降低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障碍感,使阅读顺畅而愉悦。在书的体例上,由赵玉皎老师撰写了一万余字的导读、加了100余条注释和9则解说。导读梳理了芥川的创作脉络,尽可能生动立体地表现了他的生涯与内心世界。
跟设计师孙晓曦的沟通也是。一开始我们就觉得,从这本书的选篇开始,注定只能用精装。它并不是一本供快速阅读的书——相信也不会有人随身携带厚达500页的书。并且,它涵盖了芥川龙之介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共28篇——市面上有许多版本,但是选篇最多的版本也不过十几篇,实在难以一窥全貌。既然是各个时期代表作的全收录,自然要把仪式感做得足,简洁中不失光芒,饱满中亦见纤细。我们在外封背面,写了一句日文:人生は落丁の多い本に似てゐる。一部を成してゐるとは称し難い。しかし兎に角一部を成してゐる。
这句话就是封底“人生是一部缺了很多页的书。实在难以称之为书,但总算勉成一部。”的原文。参考了芥川的手稿:
还有比较特别的是,每一篇都设计了独立的书名页,日语原文、写作日期都显示在上面。这也是呼应芥川笔下人物的特点,一瞬辉煌,却终归黯淡。每一篇的书名页,都像内文主角人生的一个定格。
此外,为了贯穿黑色金色的主题,在堵头布、飘带、环衬用色上也精心挑选了一番。这也是设计师孙晓曦特别感动我的地方。他说,既然内文里的文字都是你们精心修饰的,那么组成这本材料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我的“文字”。所以堵头布和飘带,硬是从两大本样子中,精心挑选出来的黑、金配色。外封线条处的金,选择的是微微泛红的亮金,外封背面的金,则偏深,也更暗哑。包括外封黒与内封黑的区别过渡,都在无意当中帮眼睛完成过渡,美得不留痕迹。
这些小细节,可能每一个听起来都很小,也不是由什么特别宏伟的计划驱动,但是,正是这些微小的东西,构筑了一整本书。
记得书做出来之后拿给路老板看,他很感慨地说,你,赵玉皎,孙晓曦,甚至芥川龙之介,都是有“敬重之心”的人。这本书是你们相遇的见证。
人生太短,欲望太多,不曾奢求为人类文明添砖加瓦,只求可以做出一本中正平和、温润如玉的书,如果它能够温暖某个夜晚孤灯下的你,如果你亦能宠辱不惊,体会冷眼看人生的趣味,相信这本书可以给你提供一种温暖的陪伴。但即便如此,你也知道,一切相逢也不过是一场偶遇罢了。
《罗生门》
作者:【日】芥川龙之介
译者:赵玉皎
编辑:曹曼
出版公司:果麦文化
出版日期:2015-9
页数:512
定价:68.00元
装帧:精装
ISBN: 978-7-222-13240-5
本书不仅收录了《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河童》等最广为人知的经典名篇,同时精选了《英雄之器》《南京的基督》《丝女手记》《枯野抄》等国内罕见译作,共28篇。由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现已成日本经典电影之一,其原著正是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和《罗生门》。
故事之所以可以流传百年,往往因为它超越了时间。芥川龙之介就像你身边那位高冷的同学、孤傲的同事,看似不合群,却唯有他最懂人心。每个短篇,读完最多不过十几分钟,却如走马灯一样,呈现了从大人物到小市民的良心、感觉、神经、趣味……芥川的小说没有难懂的情结和架构,也不渲染社会环境,而是专注展现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谋篇布局,极尽巧思。人生中每一个隐秘不足外道的心思,或蠢蠢欲动,或幻灭怀疑,一百多年前的芥川龙之介,早就看破。
本文经作者授权做書首发,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