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爱神的海 看 爱神的海 2009-12-01 13:57:05
看 爱神的海
看 爱神的海作者(忽然喜欢列侬哥~)

留下作参考

我们修行、念佛多年,寺院没少去,经也没少诵,佛七也没少打,冥纸、白疏也没少烧,为什么受用不大,效果不明显呢?主要原因是病根没找到,犹如病人所吃的药很多,但都不对症,病没有起色。在修行中不外二种病:一、不得扼要。二、道理不明。如能扼要明理,自然就得受用了。这就是不可离修行而说性,否则是空谈;不能离性而修行,否则是盲进。发大愿必须有大心,有大心必须见大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尺,这才是佛门弟子。什么是发大愿?降伏——将贪嗔痴的恶念降伏住。具体讲,将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五欲六尘、执著分别这样的凡夫心降伏住。发大愿决不是在佛像前,叨咕叨咕,说一遍回向偈,这没有用处。必须听佛的话,并付诸于行动,这才是大愿 。否则你天天叨咕,天天造业,为什么?木雕泥塑的像,你天天去欺骗他,对世间众生就更不会在话下了。所以大愿决不是在口上,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中。什么是大心呢?起心动念离四相、断四见是大心。具体讲,日常生活小事,念念为众生。吃饭为众生,穿衣为众生,睡觉为众生,学习为众生,干工作干事业都是为众生。处处是众生的表率,是众生的模范,这个身体不是为我而活着,是为众生才活着,是为众生服务的。这就须要破我、人、众生、寿者相。什么是大行?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所住行于布施是大行。为什么?无住之心是空,行于布施是有,空有两边不著,小善变大善,其善是三轮体空。这种做法、行为还不大吗?

六道众生的心很小,三界众生的心也不大呀!这些浊恶的小环境、小心量,怎么能容下大心呢?被大心一冲就胀破了。佛法无大无小,小可容纳大,世法小不容大嘛!横超十方,竖出三际,就是此意呀!横超容易,竖出太难、太难了,有愿无行是空愿,叨叨咕咕那个愿是口愿。心没改,行没变,与佛不能感应道交。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无不是接引尽虚空遍法界众生都成佛。我心佛心本一心,差别在什么地方?心量大小不同啊!佛的心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的心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体上无别,相上、用上有差别。可见愿很重要,行更重要。无大愿则大行不能起,行也是盲目之行,世人称盲修瞎练。怎么样才是大愿、大行呢?上面讲过了,直截了当讲就是大悲,众生苦即我苦,心要有与一切众生同体大悲之心。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大悲心。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知众生同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所谓佛,无所谓众生,大智慧呀!有此智者决不会心外求法,也不会依赖冥纸、法会、仙神来给自己消业。一定会老老实实念佛,一门深入,使心精纯、清净。自己造的业,自己消受——解铃还须系铃人。业因果报一旦现前,不恐惧不忧虑,不怨天不尤人,陶然受之,这就是大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有此智者,可抵御外界的种种诱惑,不起心不动念,不怀疑净土念佛法门,也不毁谤其他法门,更不评论他人的是非,他非我不非嘛,但也不惧怕他人的评论,成就不在他人而在自己。悲智具足愿则大,行则大,心大故。无悲则大愿不能发,无智则大行不能行。悲智愿行都大,圆满具足,方是无上菩提,当下你就是菩萨摩诃萨。我们凡夫的病根就是我执,处处事事执著,无不是我相作怪。若能放下执著的心,能不执著了,就是看明白了人生的真相,即大智,又能行于布施,就是大悲(财、法、无畏施)。

讲到这里我们要明了,尘世间的一切境界,无不是对待法,都是二法。如生死、老幼、高下、长短、大小、好坏、是非、人我、正邪、贫富、尊卑、贵贱等等,无不是相对的,是分别法。以分别心念佛,计较念得多念得少,现在又出来一个在唱佛号中划道搞分别,还有在修法上分功德大功德小,分别经典和佩戴什么消业快消业慢……都是以分别心修分别法,无不是嘴皮功夫。无论怎么念也是世间法,修的是善业,不是净业,果报可生善道,还是轮回。有的口唱无信愿,愚痴入畜生道。出世法,必须离开分别心,“无住生心”。就是去掉分别、执著。念佛、作善修的是福德性,如果分别执著所修的善行,所念的佛号,修的是福德相,是有漏的福德(作善留名即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叫精纯。念者是相,无念是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就没有分别执著了。有分别心就落对待法,而为意识所笼罩。记数念佛,作善念念不忘,都是分别执著,所念的佛号不精纯,籽粒不饱满,入地不会结果。必须无念,无念则无分别心,但心中若存一个无念,仍然是住相。要将无念之念也放下,方性德圆明,净心体现,才是真不住相。这就是禅宗的作观。观是观念、观想,它不同于妄想。佛说“能观无念者,即为向佛智”。

看 爱神的海
看 爱神的海作者(忽然喜欢列侬哥~)

居士:拿念珠来念行不行,有区别吗?   有区别,你拿念珠,下意识手得动弹。你说我就念佛,手没想动弹。没想动弹,手怎么能动?它还有微细念头在那使作用,所以你不能全部身心投入念佛里去。不拿念珠,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心都放下了,包括手啊、脚啊、头都放下,就念佛——谁能念,我都放下。这样去念佛,整个的投入,就快了。如果你这边又拿着念珠,还想着别的,那就完了。还想着计数,念几下,是不是对呀?全打闲岔了,这就夹杂了。如果刚开始的时候。怕自己的心定不了,拿念珠捻一捻。捻一捻,看差不多少,放下就完事了,不要有任何执着。

看 爱神的海
看 爱神的海作者(忽然喜欢列侬哥~)

经文处处言不住相,而又处处讲福德,不要误解,这是不落二边之义,布施而不住相,福德不可思量。最要紧的是破执著心,一执著即落两边,不是著有,就是著空,不是中道了。听经一定要明此理,执著一边即不得受用。佛讲的不住六尘,不是离开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离开六尘即住非法相;更不是让人灭却六尘,灭却六尘即入断灭相,断灭是不信因果循环的道理。修行即有境界,不是不要境界,它是自然形成的,但不要求境界、想境界。如我们念佛,理事都如法,无求老实念,一年后你的身体、面相、心态都有很大的改观,这就是境界。学佛人要明白,托境方能起修。这境界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舍得舍得。由于舍(布施),方在不同方面得,得不是目的,更要舍。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包括技能、知识)得聪明智慧,无布畏施得健康长寿。布施就是舍,舍就是放下,舍就不执著。所以佛在此经中,一方面讲无住一切境缘,一方面又讲布施讲福德,这不是矛盾吗?殊不知,佛讲福德是指示学佛人下手的方法。布施三轮体空,功德无量,为什么?无量又无相嘛,尽虚空遍法界,否则福报很小。所以佛教我们,托境起修,全修在性,借外境而修心,但不要住,不要著相,不要执著就对了。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义,在善行中不起心不动念,功德大矣。本经中佛说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而在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全讲的是极乐世界的六尘。如“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这是色尘;“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出和雅音……”“常作天乐……”——声尘;“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香尘;“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味尘;“有七宝池,八功德水……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合成,上有楼阁……黄金为地……”——触尘;“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法尘。可见修行不可离开六尘,但心不要住六尘境界。极乐世界六尘与娑婆世界六尘,看似相反,实则相同。“境缘无好丑,得失在自心”。

如何才能不住六尘境界呢?其他法门离六尘很难,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很难不起心不动念,心必然住在六尘境界中。而净土法门真是妙啊!实实在在是妙!尤其对末法苦恼众生,起心动念不离六尘,如何降伏呢?“阿弥陀佛”,一句佛号盖伏即可。这就是净土法门境界之高,法门之妙!我专持十年的佛号体会到,佛法是“愈高深愈精要,愈简捷愈有效”,此经五千字左右,但它是六百部大般若经浓缩的。以一句佛号,改变众生之心,使乱心为净心,佛号不断,乱心不起。乱心不起不住有,佛号不断不住空,空有两边不住,才叫无住生佛心啊!这是上上禅啊!进一步讲,我们念佛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六尘:花鸟水,七重圆满的环境,黄金为地,金沙布地…… 常观想此六尘境界,即不住空;此法门,若如理如法修,万人修万人去,由此而脱离五浊恶世之六尘,即不住有。既不住有,亦不住空,空有不住,老实念佛,怎么会不往生呢?你明白这个般若无上甚深之法,又能受持奉行,佛号净念相继,往生的品位不会在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是有把握的。从中看出,佛法不重形式重实质。受什么戒,诵什么经,会唱念作打,拜佛拜多少拜,无量寿经诵多少遍,这些都是形式,与解脱不起作用。主要看你的心是不是离开贪嗔痴三毒了,在修行中是否无住六尘,是否能抵制五欲的诱惑。五欲主要是财、色。佛法是治心的,不要看表面。可见佛法不重降伏而重转移,使众生心转向佛的境界就是了。下手的方法——两边不著。一定要有解有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尺。

佛让我们处理好三个关系: 1,应如何做个有道德的人,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人与人如何相处,也包含国与国、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和睦相处。佛门内的不同法门,更不要相互排斥,全是佛讲的嘛。但对邪法,骗人断人慧命的歪门邪道要抵制,不可任其发展而欺骗众生。对此不能恒顺,不可赞叹,维护正法,抵制邪法即得金刚不坏之身。以弘扬正法让人辨别邪正,启发他们自己的悟性。如有的功法讲可带肉身成圣,有的人宣扬佩戴什么三檀一木,或带什么法物可消灾免难,显然都是欺骗。当知“罪由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妄心不起贪嗔痴,严守身语意,行五戒十善,自可消灾免难。念佛可消业。 2,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要保护好人类生存的环境,才能避免自然灾害,靠环保解决不了实质问题,不是从根上解决。什么是根本呢?佛讲的“依报随着正报转”——人心是正报,外境是依报。众生贪心重——水灾;嗔恚心重——火灾;愚痴心重——风灾;人心不平,感召地震;杀业重——刀兵劫、瘟疫。应从人心上解决,人心觉悟了,贪嗔痴习气减少了,环境就好了,“一切唯心造。” 3,处理好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相自为安,互不侵犯。好多人不信因果,不信鬼神,斥为迷信,但不信决非无有,只是生活在不同空间,互不干扰。 佛法讲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天地鬼神三个关系处理好了,天下太平,灾瘴不起,生活安定、美满、快乐。而所谓修行,即心与道合,行顺自然,不分别不执著,只管穿衣、吃饭、睡觉就是了。念佛亦如是无念无不念,若能如此修,必得大自在。(按:没心没肺,长命百岁。)

佛讲的空,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什么叫因缘?凡一事物的生成,本身的形成条件叫因,其他多方的辅助条件叫缘。佛法讲的因缘,就是空的同义词,“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但佛所说的空,决不是没有,虚无的空,更不是空洞、无含义的空,也不是无因果的空,而是充满了利人济世、广修善行的菩萨精神。“不取于相,广行布施”。就是让我们利乐有情,广行布施,而不起执著,住于空而无分别。这是庄严佛土,化益众生,自在解脱的境界。(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觉得到此就了了吧,有缘的同修可以自己听、看金刚经心得体会,比我这样“割裂”强——下载很容易——自己行吧。

看 爱神的海
看 爱神的海作者(忽然喜欢列侬哥~)

荐十种念佛方法 (一)、高声念: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纷起时,即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念到数百声,自换一番境界。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若长用高声,恐伤元气,致喉痛音哑,不宜久行。 (二)、低声念:若精神散失,或劳极疲倦时,即收敛神明,低声细念。或随人境好恶而轻重之,当沉大雅重,俾两肩之人隐闻。若长用低声,恐易昏沉,反起思虑。候气息完固,精神勃兴,人境无碍时,便可高声念佛,使天神欢喜降护,鬼畜闻声解脱,其功弥深。 (三)、金刚念: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高声低声均觉不便时,但动口唇半明半默念,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咒家名为金刚持也。不拘多少,须字字从心里过,句句从耳里入,自易心定。 (四)、默念:若高声低声均不相宜,金刚念仍嫌著迹;或秽处及大小便时,不宜出声念,即系心一缘,无声默念。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音声历然,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印舌机,机抽念根,从闻入流,反闻自性,是三融会,念念圆通,久久遂成唯心识观。惟女人生产时,宜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决无苦痛难产血崩等患。因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或致闭气受病也。 (五)、记数念:若防懈怠,须一串数珠不离手,一声佛号不离口,念佛一声,手过一珠,念得分明记得分明。单念四字,勿杂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或在阿字上过珠,或在陀字上过珠,划定规模,不得错乱,此借珠束心之法。或昼夜十万声,或五万三万声,初少定数,随后渐增,克定课程,不得缺少,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可,不记数亦可。若静坐养神,不宜掐珠,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必受病。 (六)、摄心念:若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先至诚恳切,摄耳谛听,无论出声或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明明白白,如是摄心,妄念自息。如或末息,即用十念记数法,从一句至十句止,又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若难十句直记,或分两气,从一至五、六至十。若仍费力,当从一至三、四至六、七至十,作三气念。惟凭心记,不可掐珠,则全心力,施于一声佛号,妄念无从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行住坐卧,皆无不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 (七)、静坐念:若静坐时,先以左足押右股,后以右足押左股,令两足掌仰于二股之上,名跏趺坐。手亦右押左,两掌向上,大指相接,安于脐下跏趺上,名弥陀手印,亦名法界定印,能除一切妄想。如年老骨硬,半跏或端坐亦可,只要身体端正,不动不摇,合眼闭口,舌向上颚,想己身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随其呼吸,心息相依,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常自密持,勿令间断,此宝王随息法门也,摄心既久,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久久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唯心净土。 (八)、睡眠念:若睡眠时,宜右侧卧,右手枕头,左手安左股上,名吉祥卧。观想己身合掌跪在佛前,恭敬默念。不可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床头如有时钟,借以助念更妙。纵令昏昧,系念而寝,觉即续之。一生睡眠,耗去光阴大半,如此摄心念佛,是废时利用,功效最大,必于梦中得见彼佛,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亲蒙授记,万无一失也。 (九)、追顶念:若要一心不乱时,即执持四字佛名,一句顶一句,一声追一声,不可高声伤气,或逼气动火:不可默努伤血,或轻松养识,沉静堕昏。亦非穷年累月宽念得来,或念到老死才著紧成功。只在健时猛念一日,极力追顶,无少憩息,猛之又猛,情识一断,便无心可乱,即名为一心不乱也。若一日不成,将养一日再念,或连念二日,消停再念。或连念三日四日以至七日、一七不成,调养精神,七之再七,以必得一心不乱为期耳。 (十)、临终念:一句佛号,朝念暮念,行念坐念,乃至终日终年念念不休者,无非为熟此临终之一念而已。因此一念,所系甚重,牵魂引魄,造命生身,莫不由此,念善上天堂,念恶下地狱,念魔便成魔,念佛便成佛。若非平时常念多念,熏习熟利,及临终时,早已忘失念佛之正念,仍随多生习熟之善恶等念而去矣!轮回六道!危哉危哉!佛说:‘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西倾,倒必随西。’故平时念佛,要作临终时想,不得贪生怕死。当念此身即非我有,遑论亲属财产。前路茫茫,归宿何方?惟有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始是安身立命之处。时时如此存心,万缘自能放下,一念自然提起,何患净业之不成耶?才有疾病,便念无常,一心念佛,期生净土。于此身命世界及一切事务,慎勿思念贪恋,偶一念及,但急念佛,只此一念,更无异念,决定往生。命若未尽,自得安宁,当存自存,当死须死,但求往生,切勿疑虑,百劫千生,在此一举,努力直往,更勿犹豫!须知平生不知念佛,甚至作诸恶业,应堕恶道,如张善和等五逆:(一、出佛身血。二、破和合僧。三、杀阿罗汉。四、杀父。五、杀母。)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欲、嗔恨、邪见。)临终地狱相现,遇善知识教以念佛,至心具足十念,乃至未满十声称南无阿弥陀佛者,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即见化佛接引,往生极乐,况无逆恶等罪,一向念佛者耶?但此系宿种今熟,否则,恐为业障所牵,善友难值,病苦所逼,正念难成,十念虽易,实难幸致。当趁身强健,勇猛精进,早备净土资粮,以免临时自误

看 爱神的海
看 爱神的海 (北京)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