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能悲伤地刷一下那些伟大的陪跑者
![]() |
诺贝尔奖官网消息,白俄罗斯的女记者和散文作家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Svetlana Alexievich)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代表作包括了《车诺比的悲鸣》《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等。
在表示祝贺的时候,我们只能悲伤地在这里刷一下那些伟大的陪跑者……当然,就算是万年陪跑又如何?毕竟,他们都已经写出了伟大的作品,足以在所谓的奖项之外仍然傲立于文坛。
而对普通读者如你我来说,他们得不得奖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我们自己去好好读一读这些伟大作家的作品,这才是重点。
![]() |
村上春树(Haruki Murakami) |
“要是村上得奖了,你们会借势推一篇吗?”
“推什么内容啊,关于村上还有啥新鲜内容啊…”
恐怕是榜单上中国读者最熟悉的一位了,我们对他的了解甚至超过了大多数中国作家。《挪威的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海边的卡夫卡》《1Q84》,还有今年新出的《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他的作品我们能说出一大串。他爱长跑,热爱欧美文化,是爵士乐、雷蒙德·钱德勒、雷蒙德·卡佛的忠实拥趸。最近三、四年每年都是诺奖大热门,但每次都铩羽而归。日本新宿一家书店曾在诺奖揭晓后打出过横幅:“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与村上春树相对应的文学奖”。
![]() |
![]() |
约恩·福瑟(Jon Fosse) |
“最新赔率他的排名飙升到1/10了,之前是赔20!”
“完了,那没戏了!”
“未必哦,去年莫迪亚诺就是最后两天飙升的!”
福瑟于1959年出生于挪威,如今以超过12部小说、大约55部剧作品(包括他自己的作品和翻译作品)、相当数量的诗歌和散文跻身挪威最多产的作家之列。有“新易卜生”之称的他是当代欧美剧坛最富盛名、作品被搬演最多的在世剧作家。作品迄今已被译成四十多种文字,并曾多次获得各类国际艺术大奖,是近两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蕴含巨大情感张力的极简主义语言,对白中强烈的节奏感与音乐感,并置的时空,交缠的现实与梦幻,彰显他独特的美学与戏剧风格。
《有人将至:约恩·福瑟戏剧选》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其中选取了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五部作品:《名字》《一个夏日》《死亡变奏曲》《有人将至》和《吉他男》。
![]() |
![]() |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 |
“喂,**(版权部同事名),帮确认下罗斯的几本书版权都还在吗?”
“等等我查查…”
菲利普·罗斯,出生于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1957年开始专事写作,以小说《再见吧,哥伦布》(1959)一举成名(该书获1960年美国全国图书奖)。罗斯的小说创作风格多变、主题选择广泛,是美国当今文坛地位最高的作家之一,被公认为是典型的诺贝尔文学奖遗珠。代表作《再见吧,哥伦布》《人性的污秽》以及“被缚的祖克曼”三部曲(《被释放的祖克曼》《解剖课》《鬼作家》)等。
![]() |
![]() |
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 |
“喂,班维尔…”
“他得奖可能是最低的啦…”
约翰·班维尔,1945年生于爱尔兰,小说家,也是一位敏锐而多产的评论家。曾任爱尔兰时报(Irish Times)的文学编辑达十一年,后成了纽约书评的撰稿人。小说主题涉及面广,创作技法新颖脱俗,语言清晰流畅。小说《证据之书》曾入围布克奖短名单,《海》获得2005年的英国布克奖。2011年获弗朗茨·卡夫卡奖,2013年获爱尔兰笔会奖。多年来他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之一。班维尔作品《海》《无限》《无法企及》均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 |
![]() |
伊斯梅尔·卡达莱(Ismail Kadare) |
“卡达莱的赔率跌了。”
“……”
“不过长假期间我梦到他得奖了!”
“……”
伊斯梅尔·卡达莱是阿尔巴尼亚小说家、诗人。1950年代开始文学写作,2005年获得首届布克国际奖,2009年获得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代表作有《亡军的将领》《梦宫》(上海译文最近重新出版了本书)《破碎的四月》等。
![]() |
![]() |
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 |
“麦卡锡……”
“陪跑者吧……”
科马克·麦卡锡,美国作家、剧作家。迄今共写有十多部作品。“边境三部曲”中的《骏马》曾获199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评论界图书奖。2006年《纽约时报》评选“过去二十五年出版的美国最佳小说”,麦卡锡1985年出版的作品《血色子午线》名列第二,此书也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百部英文小说之一。2007年,他凭借小说《路》获普利策小说奖。上海译文出版的《老无所依》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后,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 |
![]() |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
“老爷子80多了吧……”
“应该在那什么前能得一回吧……”
米兰·昆德拉,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昆德拉是当今国际上在文学地位和作品销量上最有号召力的大师之一,也是历年诺奖得奖呼声最高的西方作家。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2014年上海译文出版了他十年来最新的一部小说《庆祝无意义》。
![]() |
![]() |
彼得·凯里(Peter Carey) |
“彼得·凯里……”
“陪跑者吧……”
彼得·凯里是澳大利亚当代文学中最有影响、最有独创性、最具才华和最具哲理的小说家之一,同时也是澳大利亚获奖最多的小说家之一。他凭借《奥斯卡与露辛达》(1988)和《凯利帮真史》(2001)两次获得布克奖,是仅有的两位两度荣获布克奖殊荣的作家之一(另一位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凯里的作品怪诞、幽默,具有寓言式小说和科幻小说的特征,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手法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表现形式丰富多变,从历史、宗教、心理、社会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问题。代表作《奥斯卡和露辛达》《主仆美国历险记》(以上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偷窃》(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 |
![]() |
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 |
“品钦……”
“陪跑者吧……”
托马斯·品钦,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以其晦涩复杂的后现代小说著称。作品《万有引力之虹》(1973)荣获1974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其作品往往以神秘的荒诞文学与当代科学的交叉结合为特色,包含着丰富的意旨、风格和主题,涉及到历史、哲学、自然科学、数学等不同领域。代表作《万有引力之虹》(译林出版社2009年1月)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西方评论界称其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还有《拍卖第四十九批》(译林出版社2010年7月)《性本恶》(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12月)。
![]() |
![]() |
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 |
“曼特尔……”
“我觉得是不是她会先第三次拿到布克奖啊,哈哈哈……”
希拉里·曼特尔,英国女作家。2009年曼特尔凭借历史小说《狼厅》获得英国布克文学奖。2012年凭续篇《提堂》再次获得布克奖,成为历史上两获此项殊荣的第一位英国本土作家,也是获得这一殊荣的首位女作家。《狼厅》《提堂》均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 |
![]() |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 |
“麦克尤恩……”
“陪跑者吧……”
伊恩·麦克尤恩,1975年以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成名,并获次年毛姆奖。此后佳作不断,迄今已出版十几部既畅销又获好评的小说,并荣获过包括布克奖在内的多项文学大奖,也是多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人选。他擅长以细腻、犀利而又疏冷的文笔勾绘现代人内在的种种不安和恐惧,积极探讨暴力、死亡、爱欲和善恶的问题,多反映性对人的主宰力量以及人性在性欲作用下的扭曲。代表作有《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赎罪》等,上海译文均已出版,2015年推出了他的新作《甜牙》。
![]() |
![]() |
翁贝托·埃科(Umberto Eco) |
“……”
“……”
翁贝托·埃科是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符号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剑桥意大利文学史》将其誉为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并盛赞他那“贯穿于职业生涯的‘调停者’和‘综合者’意识” 。埃科的文学世界辽阔而多重,除了随笔、杂文和小说,还有大量论文、论著和编著。代表作《玫瑰的名字》《傅科摆》(上海译文出版)《开放的作品》《带着鲑鱼去旅行》《美的历史》《无限的清单》等。2015年上海译文新出版了埃科的《埃科谈文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