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世系
最近通过查阅资料,终于搞清楚了家里的世系,记录如下:
43代孔仁玉,中兴祖。
《鲁国郡“孔府君”墓志铭》 公讳仁玉,字无违,即文宣王四十三代嫡孙也。生萃嘉祥,长隆劲节。年九岁,值泗水君即世,乃传家为陵庙主,终,制授曲阜主簿,二年而就,转县令兼袭封文宣公。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儒林一》
光嗣生仁玉,九岁通《春秋》,姿貌雄伟。后唐明宗长兴元年,以为曲阜主簿,三年,迁龚丘令,袭文宣公,晋高祖天福五年,改曲阜令。周高祖广顺二年,平慕容彦超,幸曲阜,拜孔子庙及墓,召仁玉,赐五品服,复以为本县令。
仁玉四子,长曰宜(注:有传,孔宜传)。次曰宪,太平兴国二年进士及第,至工部员外郎、知浚仪县。次曰冕,应城主簿。次曰勖(注:勗),雍熙中进士及第。
44代孔勗(又作勖),仁玉四子。
孔勗宋太宗雍熙二年進士及第,为太平州推官。宋真宗时以殿中丞通判廣州,以清廉知名。被朝廷所召,蕃酋争持宝货进献,都拒绝收纳,加以抚慰安遣。宋真宗东封,到曲阜祭祀孔子,召对孔勗,擢陞為太常博士,知曲阜縣,专主祠庙。官至秘书监、分司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宋仁宗宝元二年以工部侍郎致仕,卒年八十九歲。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儒林一》次曰勖,雍熙中进士及第。勖为司封郎中。
45代孔道辅,宋代名臣,邦之司直。勗长子。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儒林一》延鲁,大中祥符五年复举进士及第,后改名道辅,为左司谏、龙图阁待制,自有传。
《宋史·卷二百九十七·列传第五十六》
孔道辅,字原鲁,初名延鲁,孔子四十五代孙也。父勖,进士及第,为太平州推官,以殿中丞通判广州。会真宗东封,躬诣孔子祠。帝问宰相:「孔氏今孰为名者?」或言勖有治行,即召对,以为太常博士、知曲阜县。初,勖在广州,以清洁闻,及被召,蕃酋争持宝货以献,皆慰遣之。后为御台推直官,累迁秘书监、分司南京,管勾祖庙,以尚书工部侍郎致仕。后道辅卒,年八十九。
……
论曰:古人有言:「山有猛兽,藜藿为之不采。」当天圣、明道间,天子富于春秋,母后称制,而内外肃然,纪纲具举,朝政亡大阙失,奸人不得以自肆者,繇言路得人故也。是时,孔道辅、鞠咏、刘随、曹修古迭为谏官、御史,郭劝、段少连继之,皆侃侃正色,遇事辄言,被斥逐,不更其守。及帝既亲政,道辅、劝、少连复任言责,郭后之废,引议慷慨,犯人主,责大臣,其气益壮,遗风馀烈,天下至今称之。《诗》所谓「邦之司直」,其庶几欤!
《列传第七十》(晏)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
46代孔舜亮,字君亮。哲宗元祐二年以中散大夫致仕,封柱国、会稽县开国伯。有诗《手植桧》传世。(一些资料写他是会稽县人,有误。“会稽县开国伯”表示其爵位为县伯,晋代侯、伯、子、男皆封以县,后历代因之。南朝陈始加开国二字,称为开国县伯、开国县子。)
47代孔若古,后改名孔传(字世文,号杉溪),家谱说他“精易学,操行介洁。建炎初,随孔端友南渡,遂流寓衢州。绍兴二年除知邠州,移知陕州,改知抚州,官至中散大夫,赠中奉大夫。晚号杉溪,卒年七十五,封仙源县开国男。有《孔子编年》、《东家杂记》、《杉溪集》。” 续白居易《白氏六帖》,为《白孔六帖》,或叫《前后六帖》。其书《阙里祖庭记》是“祖庭”一词的来源,后为佛教所用;后世子孙虽不在曲阜,但论及家室,仍自称阙里、洙泗、鲁东。这也影响了当地方言,现在衢州方言的“阙里”即指“家里”。
《宋史·志第一百五十六·艺文二》:孔传《阙里祖庭记》三卷 又《东家杂记》二卷
《宋史·志第一百六十·艺文六》:《前后六帖》三十卷前白居易撰,后宋孔传撰
孔氏衢州派世系图:

我家属于衢州派第二支。 48代孔端己,“侍父渡江,习见祖庭旧事,常举以训族中子弟。历官五十年,介结不污,终奉议郎,寿八十一卒,赠少保。”其长子为孔璞。 49代孔璞,字希祖,一字行可,又字伯玉。性嗜经史,至老手不释卷。据《孔子世家谱》载,孔璞曾经说过:“人之诵经史,犹饥渴之得饮食也。”他学识过人,尤其精于音韵切字之学。至如稗官、杂志、运气、太乙等书,凡有资于世用者,无不贯通。他自号景丛子,著作有《景丛子》十卷。衍圣公孔文远上疏宋宁宗,状其行、艺,宁宗阅后,对孔璞甚为称赞。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九月己卯,皇太后、皇帝御便殿,下诏以孔璞为迪功郎,授判司簿尉。皇帝之诏云:“吾朝既以其嫡以袭封,复官族属以广爱焉。”吏部遂以其奉南岳祠。此后,宋宁宗又诏授孔璞之胞弟孔璨为迪功郎、奉南岳祠,并且说:“虽身之荣,亦国之华也。”孔璞死后,却因为他的孙子孔应得而贵,南宋末年,宋恭帝时被赠为少傅。孔璞生有孔抍等四个儿子。 50代孔抍,一名元龙,字季凯。尚志笃学,从学于真西山先生,后闭户著述,著有《诲忠策》,集录《诛泗言学》。西山称其“以先圣之裔而研精先圣之书,其所发明有补学者”。呈其书于朝廷,帝嘉之,授迪功郎、孔庭族长。年逾九十,仍手不释卷。晚年被请为柯山精舍山长,著《柯山论语讲义》、《鲁樵斐稿》等书。
《四部丛刊增补版 宋元学案一百卷》:文介孔先生元龍
孔元龍字季凱衢州人先聖五十世孫也尙志篤學從西山遊主餘干簿後爲柯山精舍山長以宣教郎致仕年至九十手不釋卷贈太子少師所著有柯山講義論語集說魯樵斐稿奏議叢壁等書
《四部丛刊09增补版/09增補部分/四部備要/經史子集/經部/經義考三百卷/ (淸.朱彜尊 撰 據揚州馬氏刊本排印)》记载有书名《孔氏元龍論語集說》,但此书已散佚。
《山東通志》孔元龍字季凱孔子五十世孫從真德秀游任餘干縣簿後爲柯山精舍山長以宣教郞致仕
《宋史·本纪第四十四·理宗四》五月甲午,孙梦观兼资善堂赞读,章鉴兼资善堂直讲。先圣五十代孙孔元龙赐迪功郎,授初品官。
51代孔应祥,字吉甫,孔元龙三子。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宋度宗降旨,授其为从政郎,先后主管刑部、工部架阁库。南宋亡,孔应祥回到衢州,家居不仕。至元十九年(1282),元世祖忽必烈经过廷议,统一了文武百官的思想,以孔氏寓衢者为大宗,诏宋封衍圣公孔洙入觐,以便“载爵归鲁”。孔应祥亦“以衢族长被旨召赴阙”。孔洙一行乘船至维扬(今江苏扬州),孔应祥“以疾而回”。孔洙让爵之后,孔应祥亦屡次推辞朝廷的征召,不愿为元朝之官。他效法“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自号“采菊翁”,退隐终身。孔应祥享年九十有九,卒葬衢州城北孝弟里、四十七世祖孔传墓之东南。孔应祥担任衢州孔氏族长四十年。孔洙去世以后,五十四世嫡长孙孔楷尚属幼童,及长,又迁居于福建之崇安。衢州孔氏家庙之祀事、家族的管理,以及因五十四世嫡长不在衢时祭祀和族务均由孔津权主持,皆为孔应祥所定。孔应祥基于衢州孔氏之爵位已经让出、但圣祖之教训不能不力行的思想,坚持以礼义仁德训育孔氏子孙,他延请当时的名士留默斋教授孔涛等晚生后辈。 52代孔纯,字君厚,孔应祥之长子。任西安县教谕。年五十七卒,以子孔涛而贵,赠承事郎、济宁路同知兖州事。 53代孔涛,字世平,孔纯长子。六世祖扈从高宗入江南,居衢州之西安。延祐首科,授溧阳州儒学教授。七年,再贡于东平,未上,江浙行省辟为掾曹。至治三年,复试东平第一,乃登泰定元年进士第,赐同进士出身,用有官例,超授从仕郎平江路昆山州判官。未上,丁内忧,服除,授吴江州判官。遂居吴。后被诬,调桂阳州判官。秩满,升承直郎、潮州路总管府知事。赴潮途中,行至武林,疾作,卒于龙山保和僧舍。时至正二年四月十七日。
泰定元年甲子科廷試金榜,左榜(汉人、南人),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新元史·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循吏》
孔涛,字世平,孔子五十二世孙,宋绍兴初,自曲阜徙衢州,父纯,西安县儒学教谕。涛幼慧,五岁知读书。及冠,吴与赵孟頫、巴西邓文原皆器之。(注:“孔子五十二世孙”有误)
泰定元年进士,授平江路昆山州判官。丁内忧。服除,改吴江州判官。行省檄点浙东仓库,余姚仓不宿粮。官吏皆惶惧,涛知而不当,使补之糠,既充,而官吏亦得自逭,从皆感服。有张甲,以擅杀盗,逮下狱。涛谓,所杀非平民,卒贷其死。岁饥,民多剽掠,涛获数十人。皆杖而遣之,不坐以强盗律。
御史盖苗率同院,举涛治绩为诸州最,未报,调桂阳州判官。岁旱,涛按狱,出无罪者三人,天乃雨。知州方思广贪虐,獠杀人不问。反入告者罪。涛争之,不能得,即日解印绶去。廉访使韩德新知其事,劾罢思广,留涛。直入獠穴,谕以祸福,皆詟服。卒得杀人者,论如律。秩满,迁潮州路总管府知事。至正三年,卒,年五十七。著有《阙里谱系》一卷。
子思构,初,涛兄洙,宋衍圣公,至元十九年,诏赴阙廷,议使洙袭封。洙固辞,乃授国子祭酒,提举浙东学校。洙扁其室曰“存斋。”涛惜洙替其封爵,因自号“存存斋”。
《坡翁村醪帖》 张宣公云坡公结字穏密姿态横生一字落纸固可宝玩而况其平生大节如此忠义之气未尝不蔚然见于笔墨间也真可畏而仰哉此诗字画虽出于一时率然之作以南轩之言求之信可宝也后学孔涛题
《黄溍文集 》承直郎潮州路总管府知事孔君墓志铭
54代孔思构,孔涛独子,字基道。因孔子嫡裔,恩授安陆府(今属湖北)府教授。转任福建元帅府照磨,却未曾赴任。元泰定庚午(即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随其父孔涛任吴江(今属江苏)掾。唐朝时,孔子的三十四代孙孔桢曾任苏州长史。孔桢奉孔氏圣祖孔子所遗之衣冠环璧,葬于吴江。故而,吴江青浦孔宅有“至圣衣冠墓”。孔思构任职吴江时,无人主祀该墓。于是,他依墓建房舍而安家于此。孔思构有两个儿子,长曰克勋,次曰克懋。“苏州孔思构迁青浦依墓而居,从此他的子孙世袭孔子衣冠墓奉祀官。”
倪瓒 《水竹居图》 后有其题诗:
濒湖三径虽吴地,绕屋千竿即渭川。
既是主人容直造,不妨就借剡溪船。
鲁东孔思构。钤印:阙里孔思构基道印、肯堂、宝昌

55代孔克勋,字诚夫,思构长子,衣冠奉祀,授迪功郎。寓居吴江。 56代孔希桂,孔克勋次子。 57代孔言陞(shēng),孔希桂独子。 58代孔公椿,孔言陞独子。 59代孔彦明, 孔公椿独子 60代孔承吉,孔彦明独子。 61代孔宏鸾,孔承吉独子(至此五代单传),弘治三年自苏州迁居泰兴城北三十里孔丁庄。【注:这里应该就靠近我们目前住的地方。老家泰兴市胡庄镇,通常又叫孔庄。】 62代孔闻臣,孔宏鸾长子。 63代孔贞芳,孔闻臣长子。 64代孔尚伟,孔贞芳长子。 65代孔衍晋,孔尚伟独子。【孔衍晋移居北孔庄】。 66代孔兴英,孔衍晋三子。 67代孔毓胜,孔兴英长子。 68代孔传仁,孔毓胜长子。 69代孔继庸,孔传仁次子。 70代孔广学,孔继庸三子。 71代孔昭朗,孔广学三子。 72代孔宪荣,孔昭朗次子。 73代孔庆苔,孔宪荣长子。育有四子。 74代孔繁芬,孔庆苔长子。 孔庆苔是我爷爷的爷爷,孔繁芬是我的太爷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