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蓁的经济学讲稿完全版
11月14号读书活动完整版,以及详细参考书目,考虑到亲和力和大家知识背景的差异。仅仅讲了一小部分,主要为了向大家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核心局限。
经济学
话题一。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什么,怎么研究?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一书中所述:哲学整理旧东西,科学发现新东西。我再思考之后认为,哲学是仅存在于人类思维中的产物,与物质世界无关,哲学整理人类的旧知识,已发现的新知识(这里注意,"知识"是逻辑中之物,而非物质世界中的实物)。而科学旨在发现物质世界中的新物质,和新物质现象,科学的研究对象在逻辑之外,自然之中。除此以外,还有技术,技术是有目的的应用哲学或者科学知识。经济学研究人类行为,或者是人类群体行为,而人类行为的规律或说人类群体行为的规律,是存在与逻辑范畴之内之物。经济学研究,以整理旧知识,经过推理或验证发现新知识为主,因此我认为经济学属于哲学范畴。
但凯恩斯学派是个特例。凯恩斯学派以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为己任,按照上面的讨论,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属于技术
研究经济学的目的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者鲁宾斯坦总结:研究经济学的目的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是通过历史数据预测经济未来走势,以为政策提出可行的建议;
第二是认为研究经济学等于一种思维训练,使得我们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不至于手足无措;
第三是自娱自乐;(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学仅仅为了自娱自乐)
第四,经济学是人类对自己行为模式的内省,研究经济学为的是解释行为;
二、三不重要,在此不谈,单谈一、四。
在理想情况下,不存在交易费用,经济问题都是确定性问题。注意,关于这两个理想,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后者是前者的本质,但所言之物是一样的。
比如说街边上有个身着破烂的人卖玉,他所卖的玉粗略看来在商店里大概值5000元,而因为我们会街边卖玉之人十分可疑,而且我们也不是分会分辨玉的真伪,这时候玉的价格对我们而言是未知的,这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产生了交易费用。
我们要知道玉的价值,最简单的办法是带着他去有宝石鉴定服务的地方鉴定,这就是交易费用。就算我们不检验,冒险买下,如果我们被骗,损失的钱也是交易费用。所以说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是同生同灭的一对概念。张五常说二者讨论其中之一便可,对于这个论断我持保留态度。如果出于理想状况,没有不确定性,没有交易费用,我们便可用统计学知识根据历史数据可靠的推断未来数据,而交易费用为零,告诉我们,这样做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这也就是说,信息是免费的,如果这样,研究经济学的目的1,便是完美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然后根据所预测的数据及时调整经济政策,以便使得经济体系时刻保持合意的发展。注意此时合意的便是最优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需要市场呢?为什么我们不保留帝制?或者计划体制?一个全能全知的领袖,指导经济体系的运转,那多方便啊!可惜!这个世界不那么完美,交易费用有的时候高得吓人!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看,计划体制下的交易费用很高。
比如说伯乐选宝马这个例子。问题谁选伯乐?谁选选伯乐的伯乐?谁安排选举制度?我们每寻找一次信息就要付出信息费用(交易费用的一部分),寻找一次伯乐就要付费用,费用便很可观了。从不确定性角度看,罗伯特卢卡斯指出,使用历史数据预测未来数据的逻辑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统计学三类基本假设在经济学领域很难同时被满足,当任意一者不被满足的时候,统计结论将不可靠。
第二是统计学预测是没有内容的理论,所预测内容必须有科学理论的依托,方能进行。
比如,材料力学理论告诉我们刚才的屈服强度在某某条件下不会巨变,因此用统计学计算刚才的近似屈服强度是可靠的。但是经济学领域却缺乏这种可靠的理论依据。最后,没有任何数学的或者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经济数据未来趋势沿袭历史趋势变动。
比如70年代以前,美国学界很喜欢用统计学计算宏观消费函数。例如用1930-1970年的数据拟和方程,计算出边际消费倾向(每挣100元中有多少比例用来消费)。但是,没有任何理论告诉我们边际消费倾向是保持稳定的,是不变的。卢卡斯作了30年-70年的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的统计分析,发现边际消费倾向本身是个不稳定的统计量,根本无法用概率表达其变化趋势。于是卢卡斯批判,用统计学只是分析经济体系的运行是自欺欺人。基于这两方面的考量,研究经济学的目的1时不成立的。因此凯恩斯学派的梦想也就破灭了。政策建议常有,但那和经济学无关,哪些建议多出于政治和利益的考量,所以我认为凯恩斯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经济学属于哲学范畴,经济学研究以哲学思辨为起点
例子:一个最简单的经济学命题:在繁华闹市,晴天,无大风。我往地上扔下100元大钞一张,不消几分钟它便会消失。这是一个经济学命题,还是一个正确的命题,不信大家可以试验下,我保证百试不爽。正确的逻辑是欲证伪因为A发生所以B发生这个命题,就要证伪“B不发生,A却发生了”
但是我们怎么证明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呢?首先我们不能用现象证明现象。
最常见的一种错误,就是拿出10000张100元大钞,扔到10000个路口 ,如果其中大多数消失了,就说这个命题是成立的。这个实证的逻辑相当于说:因为如此,所以如此。是同意反复,没意义 。正确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欲证明,则需尽力证伪它,如果没成功,则近似说我们证伪了因为A发生所以B发生这个命题。
但是如何证明它呢?这里也有一个常见错误,发现A发生的时候B没发生,就说证伪了命题,这是不对的 。A发生B不发生,不必然证伪因为A发生所以B发生这个命题。(具体原由详见Herbert B.Enderton,《A Mathematical Introduction to logic》(英文版),人民邮政出版社 出版)
正确的逻辑是欲证伪因为A发生所以B发生这个命题,就要证伪“B不发生,A却发生了” 。比如我提出断言:下雨时候就有云 。这时A是下雨,B是有云
我们要证伪这个命题就要观察:没有云的时候是否下雨,如果我们发现没有云的时候却下雨了,那么我们可以负责任的说,这个命题被证伪了。但是也许我们在多次观察之后发现没有云的时候都没下雨,我们可以近似的说,该命题被证明了 。这是最重要的实证逻辑。但是也许我们在多这是最重要的实证逻辑 ,经济学中用得很多。实证分析是研究经济学的主要手段之一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一派人,喜欢把经济学内容套入基数或者序数的逻辑框架内,然后研究之 。由于我不知道大家的数学基础到什么地步,因此这个学派的研究方法就不讲了。不过我认为这种研究方法不重要 ,这么研究经济学的,得出了有启发性结论的也就Arrow一人而已,这方面唯一值得看的经济学结论也只有他的“阿罗不可能定理”一个结论而已 。
大家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这个结论,这个结论牵涉到了“何谓公平”的哲学讨论,还是有看头的!以上便是话题的内容了。
话题二:经济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经济学与财务学:经济学不同于财务学,财务学是典型的技术,为企业家服务,以便让他们看到自己能挣到多少钱,或者有可能正到多少钱 。因此财务学是技术
,财务学的目的便是为企业家服务。经济学不为企业家服务,而分析普遍意义上的人的行为 ,但意义不同 ,因此很多概念在经济学和财务学上有着同样的名称。
首先讲的概念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最常被误解的概念,便是收入 (income)。先不说这个词汇在财务学上的意义,收入在经济学里面值的是人们从商品中获得的服务或者享受 。商品指的是可交换的物品或服务。比如说你买了一个苹果,苹果不是你的收入,卖苹果的钱也不是你的收入,只有当你吃下苹果的时候,苹果为你带来的感觉是你的收入,收入可以是负的 。 比如一哥们减肥,减肥之后才发现十分痛苦,这时候他减肥的收入在那一刹那就是负的(总体看又不一定)。
再讲成本 ,成本也是很长被研究经济的学者搞错。经济学上的成本指的是选择时所不得不放弃的最高代价。
比如你可以选择读书或者工作,工作的话3年中最多能挣6w,这6w可以买一辆qq轿车。假设这是你最喜欢的花费这6w的方式,那么你开qq轿车所带来的收入就是你读书的成本 。这里必须注意有选择才有成本。
比如你开工厂。先期投入了100w盖厂房买设备,一旦厂子盖好了以后,100w就不是成本了。因为你已经拥有了他们,你无法选择“不拥有”了。当然,你可以说你可以卖掉他们,当然可以了。这时候又有了选择,选择时卖掉厂子,这时候买厂子所得的钱,所能购买的商品,商品所能给你带来的享受,便是成本。因此仔细思考,为一不存在的是“没选择”,而不是选择,因此成本时时存在 。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刚才讨论成本那段十分复杂 ,我说得累,大家听得也累
为什么?没有货币!
货币存在的意义是测度收入和成本 。比如你买了1个苹果,吃下去,觉得很爽,你爽的程度就是你的收入。但是我怎么知道你有多爽?不知道我怎么卖苹果给你?我问你你会说真话么?我猜你会说谎,说你小子的苹果不好吃,多给我几个!这时候货币就出现了,我逼你出价!于是你付给我5角钱,这5角钱就是你收入的测度。当然你会说也许你爽的程度远超过5角钱,我承认。但是你买苹果不止一个,我卖苹果也不止一个 。由于边际下降定律存在边际下降定律,就是说你吃第一个苹果最爽,吃第二个就没这么爽了,当有人逼你吃20个的时候你就撑坏了。由于边际下降定律,你买到最后一个苹果的时候,其价格一定就测度了你的收入 ,但是肯定你吃第一个苹果时候的收入肯定高,因此很少有人一个一个卖苹果。同样货币也测度了成本 。你吃了苹果,也许就放弃了买橘子吃 。橘子为你带来的收入是你的成本。5角钱测度了你选择吃苹果的成本。我们称用货币测度的收入为货币收入,乘用货币测度的成本为货币成本 。这样就简单了,你劳动所得就是你的货币收入,你的生活花费就是你选择某种特定生活的成本。
但是有一点我不是很肯定,货币收入是否测度了所有收入?
比如学者作研究,大多人说货币收入是偏少的,但是学者作研究时候得到的思考的快乐也是他的收入 ,这部分收入是否得到货币测度了?我不确定 。
下面来看看财务上的这两个成本。财务上的收入值得是企业的货币收入。再看成本 ,成本指的是企业运营的货币成本,但仅仅是一部分
通常,在企业收入减去成本之后又一个余额,称为利润。
但是想想……什么是利润呢?企业家的收入! 财务利润也是收入,使企业家的货币收入 ,因此算上企业家的收入,企业收入和企业成本总相等。
再回到经济学的概念 。想象有很多个卖苹果的,也有很多个买苹果的 ,很多个出价的,很多个受价。我的卖价高了,你会去买别人的苹果,或者是你把价格压得太低,没有人卖给你苹果,到最后价格达到一个“均衡”,卖苹果人的单位货币收入和你的单位收入的均衡,或者卖苹果人的单位成本和你的单位货币成本的均衡 ,我用这个均衡代替供需均衡。(理由以后讲)
接下来讲价格 。什么是价格呢?张五常考alchian的博士,alchian出的第一道题目只有三个单词“what is price?” 张五常只回答了一句话就的了满分,他说:价格就是为得到商品所不得不付出的最高代价。观察这个定义 ,不难看出其相似之处。
再看看刚才我讲的收入和成本,不错,价格是连接收入和成本的桥梁,也是商品单位收入和商品单位成本的测度。
再来看财务利润 。刚才说如果算上企业家收入,那么企业的收入和成本总相等。那么什么是profit呢?
我们不谈财务学。就经济学而言profit是空穴来风 ,因此一切关于盈利的经济学理论都是瞎扯,那么经济学里面存在不存在盈利呢?存在的。
经济学里面没有关于盈利的理论。有的时候却是会有盈利,比如地震了,地震以后很多人受灾,然后一些人发动捐款,把钱贪污了 。这是盈利。
首先地震是预料不到的事件,地震以前不可能有计划的成立一个什么捐款公司,有一些别有用心的聪明人时刻准备着,然后突发事件发生了,他们赚钱了。
再比如炒股票,我2002年的时候上大学2年级,学工科的,完全不知道什么是股票。当时发行了第一只股票型基金 ,我看着觉得很时髦,于是让父母拿钱买了10000元的基金。我2002年11月买入的 ,买入以后立刻股市进入牛市,长达5年。我家的基金亏损的一塌糊涂 ,最惨的时候市值只剩下60% ,可是我们出于无知,而且也不是很急需那笔钱于是没有卖掉。没想到,2007年以后股票市场疯长,我家的基金以外的市值飙升到了16000,卖掉。这多出来的6000元就是盈利,怎么来的?我不知道,经济学家也不知道 。而我买的基金在这之间分过几次红利红利是写进合同里面写的,因此算是我的货币收入,其实股票市场上所有盈利都是这样的,没有人能够预测股市。要是我能够预测股市,决不会出来讲,我肯定会焖声自己发财,然后在家里面笑 。因此根据这个逻辑出来分析股市的都是胡说 ,盈利就是这样的,来源于突发事件。张五常说盈利是“风落”的,即是风吹来的。佛里德曼说盈利是合同外收入,我比较喜欢这个解释!
比如我卖苹果,按照普通情况,我猜测今年我能挣5000元,如果最后我挣到了5000元左右这是我的货币收入,意料之内的。 但是假设今年除了我意外,所有种苹果的都遭了虫害,于是我成了少数苹果供应商之一,这是我没预料到的,我挣了8000元,多出来的3000元就是我的盈利。如果情况相反,我是遭虫害的人之一,我只挣了2000元,少了的3000元也是我的盈利,但是负数的,这就是通常所言的风险 。大家不难发现,上面举的例子,农业是一个十分风险的行业,谁知道明年有没有虫害阿?所以农业期货市场是最早的期货市场。
在欧洲,很古代的时候,农民种植以前就把苹果以合同价格卖掉,卖苹果的人卖到了几个月以后你种植物的所有权。到时候他可以不履行合同,但是不履行合同,也付出了当时买入你苹果的那些钱(进了我的腰包,就拿不出来了!)这就是“合同收入”的情形 。合同外收入就是盈利了。注意,盈利可正可负,负盈利是风险。然后所两个很容易被误解的、共生的概念。
竞争和市场类型
国内很流行的一种说法“竞争不足”,比如对于垄断企业,大多经济学者总说,“竞争不足”“竞争不完全”“竞争不完美”等等 大家思考一下,垄断企业竞争会不足?会不完全?达尔文说得好,物竞天择。这确实是个nb的定律,宇宙各地莫不符合,当然垄断企业也是一样的。
不说别的,就说咱们国家的国企 。国企竞争会不足?他们的特许经营权是怎么得来的?不用磨破鞋子跑?不用争相竞价贿赂官员?这不是竞争么?
再说国企老总,老总们上去以前经过了多少斗争?巴结领导 ,这都是竞争。因此竞争就是竞争,有生物就有竞争。那些老总没经过竞争?我敢说国企老总经历的竞争远比毕业生就业市场激烈。
经济学研究人类行为,人属于生物,因此经济学中不存在什么竞争不足的情况。那么出了什么问题?垄断国企和普通企业之间有什么区别?区别在竞争准则。
市场中的竞争准则是价格。对于普通企业而言,卖价高者胜,成本价低者胜,但垄断国企呢?规则变了,在价格外一定有其他规则,我不知道有多少。变得是准则,不是竞争,竞争不会变。
再说垄断,其实我们都是垄断者。比如我唱歌,绝对垄断,你唱的和我唱得不一样,我唱的和蔡琴唱得也不一样,区别在于你掏钱听蔡琴唱歌,掏钱不让我唱歌 。因此我也是垄断。世界间垄断者无数。但能靠此挣钱的不多。
垄断多用法律定义。比如卡特尔组织,捆绑销售等等。
最有名的垄断案件IBM一开始出租巨型电脑,规定租用电脑的人必须购买IBM生产的纸卡。合同规定,IBM免费负责机器的定期检修,租用人不得拆机。于是被人起诉,说是捆绑销售,是垄断。IBM的纸卡买得很贵。经过了10多年的诉讼,IBM败诉。其实IBM和窦娥差不多冤枉。IBM为什么要同时销售纸卡?注意租用合同:计算价钱的单位是时间,IBM害怕别人拆机,研究破他们的商业秘密(他们没有申请专利),于是禁止拆机,提供免费维修 。造成机器磨损的是使用次数,而非时间。IBM不知道租用者在租用期间的使用次数,因此销售纸卡,你用多少次就要买多少纸卡,这是错不了的。然后把纸卡买贵点,用得多得多付钱,这就相当于回收了维修费用。这算是捆绑销售么?我不确定 。
再来,微软把视窗系统捆绑到品牌机销售上,被人起诉了。早几年(1998年前)你去买联想电脑,一定是要捆绑销售一套视窗系统的,我记得当时是500元 。后来微软败诉了。这是捆绑么?
能让比尔盖兹没辙的有哪些人?中国盗版制造商算不算?微软如何防止盗版呢?去打击盗版?那样的花费将很高,不值得做。另一方面,品牌电脑一般要保修,3个月内你的系统出了问题,它必须免费上门。 于是他们乐得和微软捆绑 。这是有花费的,如果你用盗版系统,或者自己安装系统,系统出问题的几率大,电脑厂商要付出费用上门维修,这个捆绑是微软防盗版的手段,也是商家节省维修费用的手段
属于捆绑么?我不确定。
因此关于垄断,我说要看垄断者有没有改变到竞争的价格准则 ,如果没有政府干预,垄断者要改变价格准则我觉得不可能。不改变价格准则的垄断者是否都要打倒? 我也不确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世界上垄断者数之不尽,但能多赚钱的凤毛麟角。
说到了价格准则就不得不说一下产权和制度问题。不多分析,说一个重要的结论,科斯定律的叶蓁版本:保证价格准则行之有效的唯一途径是产权制度。最简单的如果产权得不到法律保证,那么好了,我可以靠我的拳头得到很多我想要的东西。在价格准则外又添上了一条:拳头准则。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战争多而大(我臆测,对这个描述不负责)的原因,因此产权制度是保证价格准则行之有效的必然条件,这是科斯定律,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结论,没有之一。
再说制度,什么是制度呢?制度就是具有特定竞争准则的竞争环境。比如市场制度就是以价格为胜负准则的竞争环境,君主制度就是和平时期以皇族血脉和科举为竞争准则(也许还有别的)的竞争环境。
等等,这里必须注意。我没有说市场制度好,我也没有说价格准则比官僚准则优秀。但是价格准则和市场制度有一大好处,别的制度没有。市场制度(产权得到绝对保证和界定)下竞争准则很单一,就是价格,没有别的。
但是刚才所谈的垄断国企,那也是一种制度,肯定价格仍是准则之一,但是其他准则呢?我只能肯定出了价格准则以外还有别的准则,但无法穷举。而且有可能准则随时变化。因此我就要揣摩,走关系,套真话,这是交易费用。产权不明晰或者得不到保证,使得价格准则以外产生了别的准则,那些准则很多是未知的,未知的准则时的交易费用增加。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成为租制消散。 可以说发达的社会中交易费用较少,组织消散较小。平穷的国家则相反,大家对比一下美国,朝鲜。
再思考一下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作了什么,为什么中国变富有了,这就是原因。制度进步了,从高交易费用的制度(计划)变成了地交易费用制度(现在)。第二话题到这里了。
话题三、需求定律
需求定律很简单。就是说:价格上升,需求量一定下降;反之,价格下降,需求量一定上升,天下之大莫不如此。逻辑中一定还存在一种情况:价格上升,需求量也上升,一部分经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吉分现象,吉分现象成了需求定律的例外。
但是需求定律有例外为什么还叫定律?我的解释是世界上不存在吉分现象,吉分现象仅是逻辑中的可能性。也许有人会举出无数的例子来反驳我。
举个例子来说,雨伞平时都一个价格,下雨时候价格猛涨,买得人反而增多。读教科书的人很容易被这种问题问倒 ,这是怎么回事儿?刚才说到价格是获得商品服务不得不付出的最高代价。不下雨的时候的雨伞为买伞人带来的收入是什么?下雨时呢?答案就是,下雨时后的雨伞和不下雨市的雨伞不是同一种商品。因为选择的代价不一样的,所以价格是不一样的。价格的一个测面是成本,另一个侧面是收入,而需求曲线的纵轴是价格。我们必须多问一句“何谓价”?价格是收入的测度。,下雨时候买伞的收入高于不下雨时的收入,因此下雨时雨伞的需求曲线不是平时雨伞的那一条,而是比那条高一些的另一条。下雨时的雨伞符合需求定律。
平时天堂伞大概20左右,下暴雨,你有急事,在地铁口出来没拿伞,有买伞的,天堂伞30元 ,你咬牙跺脚,买了。但是如果他喊300元呢?3000元呢?也许你就不会买。
战乱时候的土豆是一个道理,平时粮食多,不吃土豆可以吃别的,最多是个口味的选择。价格测度了口味方面的收入。战乱发生,粮食危机,只有土豆吃,你不吃土豆,或者买不到土豆,饿死。这时候土豆的价格测度的是你生命或者健康方面的收入。自然价高。战争时候的土豆的需求曲线是很高的一条,而战时的土豆价格也符合需求定律。如果土豆价格过高,那么你还有一种选择:杀人越货,落草为寇。不会购买土豆了,当然那是准则就变了,产权得不到保证,价格准则是一定得不到保证的。
再说奢侈品,放到后面说,是因为复杂 。先说奢侈品中的一种:钻石,钻石大多数已克拉为单位出卖 ,但是同样一克拉,carrier的比周大福的贵约40% ,为什么?钻石的克拉是个“委托量”, 男人买钻石看的是4C,光泽,色泽,透度和切功 ,一个克拉,包含了四个量 ,因此carrier的高价格测度了该品牌的切功(假设周大福和carrier钻石来源和选石人的能力相同),再说,如果周大福的钻石涨价了,从10000元一克拉涨到了12000元,而carrier的价格没涨为14000元 。懂钻石的人发现,周大福的切功变得和carrier一样好了 ,因为切功的价格是降了的,这时候需求量增加,钻石的价格测度了4个量,需求曲线是4条,不是1条 。这需要注意。这就是“何谓量”的问题了。
需求定律简单 ,就两个变量和一条下斜的不知道什么形状的线 ,困难的是回答这两个问题“何谓价”“何谓量”。
再说古董,古董价格很“虚”,一个古董收藏家想卖某个皇族咯咯穿过的一双乾隆年间的绣花鞋,他开价120w,买了3年未果,无人识货。老头子虽然是个无可争辩的古董高手,可是他属于那种自己玩自己的人 ,不出来交流 ,于是没人知道他的信誉。开价120w三年没人买,为什么?不是价格高了,是不敢有人还价? 如果觉得价格高,肯定会有人出来还价。为什么呢?因为交易费用。但是没人出来还价。他在古董界没名声,也没交易记录 。其一,有人懂古董,也有内行来看过,看了也不敢还价 。为什么,他们未必认为那是假的,未必认为它不值120w,但是价格这么高,使得他们怀疑起自己的判断力,于是不敢开价。最后他找了人炒作,搞了拍卖会,找了古董界的nb人给出鉴定文书 ,终于拍卖所得,扣除花费,挣了80w ,经过炒作,无市的古董变得有市有价了,是节约了交易费用的, 因此古董价格从无升到了80w,却买了出去。这仍符合需求定律。如果起价叫的再高 ,就不一定卖得出去了 。
再说那个兽首,圆明园里面有有无数组 ,一组12个 ,长的差不多,都那样子。小时候圆明园里大水法之类的东西都没有围栏,随便出入,兽首们也随时触手可及,那些石兽都是残破的,当时很多断头就放在地上,游客能本不会想起来捡走,连这种意识都没有可以说价格极低甚至是零。 兽首事件发生以后 ,圆明园作了两个事情,其一是在很多残垣断壁周围修了围栏,游客止步。第二件事情,修了一个兽首博物馆, 这时候兽首价格可说是涨了的,需求量却飞增。出事情之前的兽首,所代表的含义和之后的兽首不一样了,兽首价格测度的是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前故事有些不存在,有些不为人知,因此兽首不值钱。之后,发生了些故事,揭露了些故事,因此价额测度了那些故事。
就是这样需求定律没有“特例,现实中没有,吉分商品仅仅存在与逻辑中,在现实中“看到”吉分商品的都是没掌握好需求定律的。强调一次:需求定律的重点在于“何谓价,和谓量”的问题 ,而曲线形状不重要,也不可知。
最后一个问题,参量和变量的问题。 研究问题时候总是选择一些量,当作参量,不让其变化 ,比如分析雨伞需求的时候,要把天气作为参量,理由刚才说了的,下雨时后的伞和晴天时候的伞不是一类商品。 常量是绝对不可变,参量是一般情况不让它变。需求定律另一大问题就是怎么选择参量,如果参量多了,需求定律变化就太少了,解释不到变化。需求定律中的参量要选得合适,这样定律才能有解释力。选多了缺乏变化,选少了太泛,没解释力。这里的分析很逻辑,不细讲。
说4条原则, 原则1:所有导致直接价格变化的量都是变量,比如钻石的切功。 原则2:所有直接导致需求变化的量都是参量,比如雨伞的天气。 原则3:所有导致别的关联商品价格变化,关联商品价格变化又导致该商品需求量变化的量选作变量。任何情况不能变。原则三比较复杂, 举个例子:咖啡和糖。印尼咖啡出口价格是官定的,导致需求量下降。某年价格突然上升,咖啡需求量下降,导致方糖需求曲线下移,方塘价格下降,方塘价格下降,又导致咖啡需求量有所上升,咖啡价格是固定的,需求量上升只有一种可能:需求曲线上移,需求多了,必然就会出现黑市。 原则4,是我补充的:taste是常量。
本文主要以以下参考书目为知识背景写成:
《The Theory of Interest》, Irving Fisher 著, Macmillan 出版;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Armen A.Alchian, J. of Polit. Econ. (June 1950);
<Cost>, Armen A.Alchi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ety Sciences(October 1963);
《国民经济学原理》, 门格尔注,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 Steven N.S. Cheung, J. of Polit. Econ. (April 1983);
<The Wealth of Nations>, Adam Smith著。
《经济解释卷一——科学说需求》,张五常著,2001,花千树出版;
《经济解释卷二——供给的行为》,张五常著,2002,花千树出版;
《经济解释卷三——制度经济学》,张五常著,2003,花千树出版;
<The Myth of Social Cost>, Steven N.S. Cheung,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1978;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F.A. Hayek, Amer. Econ. Rev. (September 1945);
<Assumption in Economic Theory>, Ernest Nagel, Amer. Econ. Rev. (May 1963);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R.H. Coase, J. of Law and Econ. (October 1963);
<Price Theory>,Milton Friedman, Aldine, 1976
<The Marshallian Demand Curve>, Milton Friedman, J. of Polit. Econ.(December 1963);
<Pri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ack Hirshleifer, Prentice-Hall,1976, Ch11;
<The Theory of Price>, George J. Stigler, Macmillan, 3rd edition,1966, Ch11,12;
《佃农理论》,张五常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国的经济制度》,张五常著,花千树出版, 2008。
《卖橘者言》(增订本),张五常著,花千树出版;
《大家的经济学》,茅于轼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
<Transaction Costs, Risk Aversion, and the Choice of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 Steven N. S. Cheung,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 April 1969.
《生活中的经济学》,茅于轼著,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经济学的智慧》,茅于轼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微观经济学十讲》,茅于轼著,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经济学讲义》,曼昆著,梁小民译,管他什么出版社;
《哲学研究》,路得维希.维特根斯坦著,九州出版社出版;
《Elements of Set Theory》(英文版),Herbert B.Enderton著,人民邮政出版社出版;
《A Mathematical Introduction to logic》(英文版),Herbert B.Enderton著,人民邮政出版社出版;
《Probability & Measure Theory》(英文版),Robert B.Ash,Catherine A.Doleans-Dade著,人民邮政出版社出版;
经济学
话题一。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什么,怎么研究?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一书中所述:哲学整理旧东西,科学发现新东西。我再思考之后认为,哲学是仅存在于人类思维中的产物,与物质世界无关,哲学整理人类的旧知识,已发现的新知识(这里注意,"知识"是逻辑中之物,而非物质世界中的实物)。而科学旨在发现物质世界中的新物质,和新物质现象,科学的研究对象在逻辑之外,自然之中。除此以外,还有技术,技术是有目的的应用哲学或者科学知识。经济学研究人类行为,或者是人类群体行为,而人类行为的规律或说人类群体行为的规律,是存在与逻辑范畴之内之物。经济学研究,以整理旧知识,经过推理或验证发现新知识为主,因此我认为经济学属于哲学范畴。
但凯恩斯学派是个特例。凯恩斯学派以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为己任,按照上面的讨论,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属于技术
研究经济学的目的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者鲁宾斯坦总结:研究经济学的目的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是通过历史数据预测经济未来走势,以为政策提出可行的建议;
第二是认为研究经济学等于一种思维训练,使得我们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不至于手足无措;
第三是自娱自乐;(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学仅仅为了自娱自乐)
第四,经济学是人类对自己行为模式的内省,研究经济学为的是解释行为;
二、三不重要,在此不谈,单谈一、四。
在理想情况下,不存在交易费用,经济问题都是确定性问题。注意,关于这两个理想,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后者是前者的本质,但所言之物是一样的。
比如说街边上有个身着破烂的人卖玉,他所卖的玉粗略看来在商店里大概值5000元,而因为我们会街边卖玉之人十分可疑,而且我们也不是分会分辨玉的真伪,这时候玉的价格对我们而言是未知的,这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产生了交易费用。
我们要知道玉的价值,最简单的办法是带着他去有宝石鉴定服务的地方鉴定,这就是交易费用。就算我们不检验,冒险买下,如果我们被骗,损失的钱也是交易费用。所以说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是同生同灭的一对概念。张五常说二者讨论其中之一便可,对于这个论断我持保留态度。如果出于理想状况,没有不确定性,没有交易费用,我们便可用统计学知识根据历史数据可靠的推断未来数据,而交易费用为零,告诉我们,这样做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这也就是说,信息是免费的,如果这样,研究经济学的目的1,便是完美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然后根据所预测的数据及时调整经济政策,以便使得经济体系时刻保持合意的发展。注意此时合意的便是最优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需要市场呢?为什么我们不保留帝制?或者计划体制?一个全能全知的领袖,指导经济体系的运转,那多方便啊!可惜!这个世界不那么完美,交易费用有的时候高得吓人!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看,计划体制下的交易费用很高。
比如说伯乐选宝马这个例子。问题谁选伯乐?谁选选伯乐的伯乐?谁安排选举制度?我们每寻找一次信息就要付出信息费用(交易费用的一部分),寻找一次伯乐就要付费用,费用便很可观了。从不确定性角度看,罗伯特卢卡斯指出,使用历史数据预测未来数据的逻辑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统计学三类基本假设在经济学领域很难同时被满足,当任意一者不被满足的时候,统计结论将不可靠。
第二是统计学预测是没有内容的理论,所预测内容必须有科学理论的依托,方能进行。
比如,材料力学理论告诉我们刚才的屈服强度在某某条件下不会巨变,因此用统计学计算刚才的近似屈服强度是可靠的。但是经济学领域却缺乏这种可靠的理论依据。最后,没有任何数学的或者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经济数据未来趋势沿袭历史趋势变动。
比如70年代以前,美国学界很喜欢用统计学计算宏观消费函数。例如用1930-1970年的数据拟和方程,计算出边际消费倾向(每挣100元中有多少比例用来消费)。但是,没有任何理论告诉我们边际消费倾向是保持稳定的,是不变的。卢卡斯作了30年-70年的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的统计分析,发现边际消费倾向本身是个不稳定的统计量,根本无法用概率表达其变化趋势。于是卢卡斯批判,用统计学只是分析经济体系的运行是自欺欺人。基于这两方面的考量,研究经济学的目的1时不成立的。因此凯恩斯学派的梦想也就破灭了。政策建议常有,但那和经济学无关,哪些建议多出于政治和利益的考量,所以我认为凯恩斯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经济学属于哲学范畴,经济学研究以哲学思辨为起点
例子:一个最简单的经济学命题:在繁华闹市,晴天,无大风。我往地上扔下100元大钞一张,不消几分钟它便会消失。这是一个经济学命题,还是一个正确的命题,不信大家可以试验下,我保证百试不爽。正确的逻辑是欲证伪因为A发生所以B发生这个命题,就要证伪“B不发生,A却发生了”
但是我们怎么证明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呢?首先我们不能用现象证明现象。
最常见的一种错误,就是拿出10000张100元大钞,扔到10000个路口 ,如果其中大多数消失了,就说这个命题是成立的。这个实证的逻辑相当于说:因为如此,所以如此。是同意反复,没意义 。正确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欲证明,则需尽力证伪它,如果没成功,则近似说我们证伪了因为A发生所以B发生这个命题。
但是如何证明它呢?这里也有一个常见错误,发现A发生的时候B没发生,就说证伪了命题,这是不对的 。A发生B不发生,不必然证伪因为A发生所以B发生这个命题。(具体原由详见Herbert B.Enderton,《A Mathematical Introduction to logic》(英文版),人民邮政出版社 出版)
正确的逻辑是欲证伪因为A发生所以B发生这个命题,就要证伪“B不发生,A却发生了” 。比如我提出断言:下雨时候就有云 。这时A是下雨,B是有云
我们要证伪这个命题就要观察:没有云的时候是否下雨,如果我们发现没有云的时候却下雨了,那么我们可以负责任的说,这个命题被证伪了。但是也许我们在多次观察之后发现没有云的时候都没下雨,我们可以近似的说,该命题被证明了 。这是最重要的实证逻辑。但是也许我们在多这是最重要的实证逻辑 ,经济学中用得很多。实证分析是研究经济学的主要手段之一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一派人,喜欢把经济学内容套入基数或者序数的逻辑框架内,然后研究之 。由于我不知道大家的数学基础到什么地步,因此这个学派的研究方法就不讲了。不过我认为这种研究方法不重要 ,这么研究经济学的,得出了有启发性结论的也就Arrow一人而已,这方面唯一值得看的经济学结论也只有他的“阿罗不可能定理”一个结论而已 。
大家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这个结论,这个结论牵涉到了“何谓公平”的哲学讨论,还是有看头的!以上便是话题的内容了。
话题二:经济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经济学与财务学:经济学不同于财务学,财务学是典型的技术,为企业家服务,以便让他们看到自己能挣到多少钱,或者有可能正到多少钱 。因此财务学是技术
,财务学的目的便是为企业家服务。经济学不为企业家服务,而分析普遍意义上的人的行为 ,但意义不同 ,因此很多概念在经济学和财务学上有着同样的名称。
首先讲的概念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最常被误解的概念,便是收入 (income)。先不说这个词汇在财务学上的意义,收入在经济学里面值的是人们从商品中获得的服务或者享受 。商品指的是可交换的物品或服务。比如说你买了一个苹果,苹果不是你的收入,卖苹果的钱也不是你的收入,只有当你吃下苹果的时候,苹果为你带来的感觉是你的收入,收入可以是负的 。 比如一哥们减肥,减肥之后才发现十分痛苦,这时候他减肥的收入在那一刹那就是负的(总体看又不一定)。
再讲成本 ,成本也是很长被研究经济的学者搞错。经济学上的成本指的是选择时所不得不放弃的最高代价。
比如你可以选择读书或者工作,工作的话3年中最多能挣6w,这6w可以买一辆qq轿车。假设这是你最喜欢的花费这6w的方式,那么你开qq轿车所带来的收入就是你读书的成本 。这里必须注意有选择才有成本。
比如你开工厂。先期投入了100w盖厂房买设备,一旦厂子盖好了以后,100w就不是成本了。因为你已经拥有了他们,你无法选择“不拥有”了。当然,你可以说你可以卖掉他们,当然可以了。这时候又有了选择,选择时卖掉厂子,这时候买厂子所得的钱,所能购买的商品,商品所能给你带来的享受,便是成本。因此仔细思考,为一不存在的是“没选择”,而不是选择,因此成本时时存在 。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刚才讨论成本那段十分复杂 ,我说得累,大家听得也累
为什么?没有货币!
货币存在的意义是测度收入和成本 。比如你买了1个苹果,吃下去,觉得很爽,你爽的程度就是你的收入。但是我怎么知道你有多爽?不知道我怎么卖苹果给你?我问你你会说真话么?我猜你会说谎,说你小子的苹果不好吃,多给我几个!这时候货币就出现了,我逼你出价!于是你付给我5角钱,这5角钱就是你收入的测度。当然你会说也许你爽的程度远超过5角钱,我承认。但是你买苹果不止一个,我卖苹果也不止一个 。由于边际下降定律存在边际下降定律,就是说你吃第一个苹果最爽,吃第二个就没这么爽了,当有人逼你吃20个的时候你就撑坏了。由于边际下降定律,你买到最后一个苹果的时候,其价格一定就测度了你的收入 ,但是肯定你吃第一个苹果时候的收入肯定高,因此很少有人一个一个卖苹果。同样货币也测度了成本 。你吃了苹果,也许就放弃了买橘子吃 。橘子为你带来的收入是你的成本。5角钱测度了你选择吃苹果的成本。我们称用货币测度的收入为货币收入,乘用货币测度的成本为货币成本 。这样就简单了,你劳动所得就是你的货币收入,你的生活花费就是你选择某种特定生活的成本。
但是有一点我不是很肯定,货币收入是否测度了所有收入?
比如学者作研究,大多人说货币收入是偏少的,但是学者作研究时候得到的思考的快乐也是他的收入 ,这部分收入是否得到货币测度了?我不确定 。
下面来看看财务上的这两个成本。财务上的收入值得是企业的货币收入。再看成本 ,成本指的是企业运营的货币成本,但仅仅是一部分
通常,在企业收入减去成本之后又一个余额,称为利润。
但是想想……什么是利润呢?企业家的收入! 财务利润也是收入,使企业家的货币收入 ,因此算上企业家的收入,企业收入和企业成本总相等。
再回到经济学的概念 。想象有很多个卖苹果的,也有很多个买苹果的 ,很多个出价的,很多个受价。我的卖价高了,你会去买别人的苹果,或者是你把价格压得太低,没有人卖给你苹果,到最后价格达到一个“均衡”,卖苹果人的单位货币收入和你的单位收入的均衡,或者卖苹果人的单位成本和你的单位货币成本的均衡 ,我用这个均衡代替供需均衡。(理由以后讲)
接下来讲价格 。什么是价格呢?张五常考alchian的博士,alchian出的第一道题目只有三个单词“what is price?” 张五常只回答了一句话就的了满分,他说:价格就是为得到商品所不得不付出的最高代价。观察这个定义 ,不难看出其相似之处。
再看看刚才我讲的收入和成本,不错,价格是连接收入和成本的桥梁,也是商品单位收入和商品单位成本的测度。
再来看财务利润 。刚才说如果算上企业家收入,那么企业的收入和成本总相等。那么什么是profit呢?
我们不谈财务学。就经济学而言profit是空穴来风 ,因此一切关于盈利的经济学理论都是瞎扯,那么经济学里面存在不存在盈利呢?存在的。
经济学里面没有关于盈利的理论。有的时候却是会有盈利,比如地震了,地震以后很多人受灾,然后一些人发动捐款,把钱贪污了 。这是盈利。
首先地震是预料不到的事件,地震以前不可能有计划的成立一个什么捐款公司,有一些别有用心的聪明人时刻准备着,然后突发事件发生了,他们赚钱了。
再比如炒股票,我2002年的时候上大学2年级,学工科的,完全不知道什么是股票。当时发行了第一只股票型基金 ,我看着觉得很时髦,于是让父母拿钱买了10000元的基金。我2002年11月买入的 ,买入以后立刻股市进入牛市,长达5年。我家的基金亏损的一塌糊涂 ,最惨的时候市值只剩下60% ,可是我们出于无知,而且也不是很急需那笔钱于是没有卖掉。没想到,2007年以后股票市场疯长,我家的基金以外的市值飙升到了16000,卖掉。这多出来的6000元就是盈利,怎么来的?我不知道,经济学家也不知道 。而我买的基金在这之间分过几次红利红利是写进合同里面写的,因此算是我的货币收入,其实股票市场上所有盈利都是这样的,没有人能够预测股市。要是我能够预测股市,决不会出来讲,我肯定会焖声自己发财,然后在家里面笑 。因此根据这个逻辑出来分析股市的都是胡说 ,盈利就是这样的,来源于突发事件。张五常说盈利是“风落”的,即是风吹来的。佛里德曼说盈利是合同外收入,我比较喜欢这个解释!
比如我卖苹果,按照普通情况,我猜测今年我能挣5000元,如果最后我挣到了5000元左右这是我的货币收入,意料之内的。 但是假设今年除了我意外,所有种苹果的都遭了虫害,于是我成了少数苹果供应商之一,这是我没预料到的,我挣了8000元,多出来的3000元就是我的盈利。如果情况相反,我是遭虫害的人之一,我只挣了2000元,少了的3000元也是我的盈利,但是负数的,这就是通常所言的风险 。大家不难发现,上面举的例子,农业是一个十分风险的行业,谁知道明年有没有虫害阿?所以农业期货市场是最早的期货市场。
在欧洲,很古代的时候,农民种植以前就把苹果以合同价格卖掉,卖苹果的人卖到了几个月以后你种植物的所有权。到时候他可以不履行合同,但是不履行合同,也付出了当时买入你苹果的那些钱(进了我的腰包,就拿不出来了!)这就是“合同收入”的情形 。合同外收入就是盈利了。注意,盈利可正可负,负盈利是风险。然后所两个很容易被误解的、共生的概念。
竞争和市场类型
国内很流行的一种说法“竞争不足”,比如对于垄断企业,大多经济学者总说,“竞争不足”“竞争不完全”“竞争不完美”等等 大家思考一下,垄断企业竞争会不足?会不完全?达尔文说得好,物竞天择。这确实是个nb的定律,宇宙各地莫不符合,当然垄断企业也是一样的。
不说别的,就说咱们国家的国企 。国企竞争会不足?他们的特许经营权是怎么得来的?不用磨破鞋子跑?不用争相竞价贿赂官员?这不是竞争么?
再说国企老总,老总们上去以前经过了多少斗争?巴结领导 ,这都是竞争。因此竞争就是竞争,有生物就有竞争。那些老总没经过竞争?我敢说国企老总经历的竞争远比毕业生就业市场激烈。
经济学研究人类行为,人属于生物,因此经济学中不存在什么竞争不足的情况。那么出了什么问题?垄断国企和普通企业之间有什么区别?区别在竞争准则。
市场中的竞争准则是价格。对于普通企业而言,卖价高者胜,成本价低者胜,但垄断国企呢?规则变了,在价格外一定有其他规则,我不知道有多少。变得是准则,不是竞争,竞争不会变。
再说垄断,其实我们都是垄断者。比如我唱歌,绝对垄断,你唱的和我唱得不一样,我唱的和蔡琴唱得也不一样,区别在于你掏钱听蔡琴唱歌,掏钱不让我唱歌 。因此我也是垄断。世界间垄断者无数。但能靠此挣钱的不多。
垄断多用法律定义。比如卡特尔组织,捆绑销售等等。
最有名的垄断案件IBM一开始出租巨型电脑,规定租用电脑的人必须购买IBM生产的纸卡。合同规定,IBM免费负责机器的定期检修,租用人不得拆机。于是被人起诉,说是捆绑销售,是垄断。IBM的纸卡买得很贵。经过了10多年的诉讼,IBM败诉。其实IBM和窦娥差不多冤枉。IBM为什么要同时销售纸卡?注意租用合同:计算价钱的单位是时间,IBM害怕别人拆机,研究破他们的商业秘密(他们没有申请专利),于是禁止拆机,提供免费维修 。造成机器磨损的是使用次数,而非时间。IBM不知道租用者在租用期间的使用次数,因此销售纸卡,你用多少次就要买多少纸卡,这是错不了的。然后把纸卡买贵点,用得多得多付钱,这就相当于回收了维修费用。这算是捆绑销售么?我不确定 。
再来,微软把视窗系统捆绑到品牌机销售上,被人起诉了。早几年(1998年前)你去买联想电脑,一定是要捆绑销售一套视窗系统的,我记得当时是500元 。后来微软败诉了。这是捆绑么?
能让比尔盖兹没辙的有哪些人?中国盗版制造商算不算?微软如何防止盗版呢?去打击盗版?那样的花费将很高,不值得做。另一方面,品牌电脑一般要保修,3个月内你的系统出了问题,它必须免费上门。 于是他们乐得和微软捆绑 。这是有花费的,如果你用盗版系统,或者自己安装系统,系统出问题的几率大,电脑厂商要付出费用上门维修,这个捆绑是微软防盗版的手段,也是商家节省维修费用的手段
属于捆绑么?我不确定。
因此关于垄断,我说要看垄断者有没有改变到竞争的价格准则 ,如果没有政府干预,垄断者要改变价格准则我觉得不可能。不改变价格准则的垄断者是否都要打倒? 我也不确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世界上垄断者数之不尽,但能多赚钱的凤毛麟角。
说到了价格准则就不得不说一下产权和制度问题。不多分析,说一个重要的结论,科斯定律的叶蓁版本:保证价格准则行之有效的唯一途径是产权制度。最简单的如果产权得不到法律保证,那么好了,我可以靠我的拳头得到很多我想要的东西。在价格准则外又添上了一条:拳头准则。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战争多而大(我臆测,对这个描述不负责)的原因,因此产权制度是保证价格准则行之有效的必然条件,这是科斯定律,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结论,没有之一。
再说制度,什么是制度呢?制度就是具有特定竞争准则的竞争环境。比如市场制度就是以价格为胜负准则的竞争环境,君主制度就是和平时期以皇族血脉和科举为竞争准则(也许还有别的)的竞争环境。
等等,这里必须注意。我没有说市场制度好,我也没有说价格准则比官僚准则优秀。但是价格准则和市场制度有一大好处,别的制度没有。市场制度(产权得到绝对保证和界定)下竞争准则很单一,就是价格,没有别的。
但是刚才所谈的垄断国企,那也是一种制度,肯定价格仍是准则之一,但是其他准则呢?我只能肯定出了价格准则以外还有别的准则,但无法穷举。而且有可能准则随时变化。因此我就要揣摩,走关系,套真话,这是交易费用。产权不明晰或者得不到保证,使得价格准则以外产生了别的准则,那些准则很多是未知的,未知的准则时的交易费用增加。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成为租制消散。 可以说发达的社会中交易费用较少,组织消散较小。平穷的国家则相反,大家对比一下美国,朝鲜。
再思考一下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作了什么,为什么中国变富有了,这就是原因。制度进步了,从高交易费用的制度(计划)变成了地交易费用制度(现在)。第二话题到这里了。
话题三、需求定律
需求定律很简单。就是说:价格上升,需求量一定下降;反之,价格下降,需求量一定上升,天下之大莫不如此。逻辑中一定还存在一种情况:价格上升,需求量也上升,一部分经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吉分现象,吉分现象成了需求定律的例外。
但是需求定律有例外为什么还叫定律?我的解释是世界上不存在吉分现象,吉分现象仅是逻辑中的可能性。也许有人会举出无数的例子来反驳我。
举个例子来说,雨伞平时都一个价格,下雨时候价格猛涨,买得人反而增多。读教科书的人很容易被这种问题问倒 ,这是怎么回事儿?刚才说到价格是获得商品服务不得不付出的最高代价。不下雨的时候的雨伞为买伞人带来的收入是什么?下雨时呢?答案就是,下雨时后的雨伞和不下雨市的雨伞不是同一种商品。因为选择的代价不一样的,所以价格是不一样的。价格的一个测面是成本,另一个侧面是收入,而需求曲线的纵轴是价格。我们必须多问一句“何谓价”?价格是收入的测度。,下雨时候买伞的收入高于不下雨时的收入,因此下雨时雨伞的需求曲线不是平时雨伞的那一条,而是比那条高一些的另一条。下雨时的雨伞符合需求定律。
平时天堂伞大概20左右,下暴雨,你有急事,在地铁口出来没拿伞,有买伞的,天堂伞30元 ,你咬牙跺脚,买了。但是如果他喊300元呢?3000元呢?也许你就不会买。
战乱时候的土豆是一个道理,平时粮食多,不吃土豆可以吃别的,最多是个口味的选择。价格测度了口味方面的收入。战乱发生,粮食危机,只有土豆吃,你不吃土豆,或者买不到土豆,饿死。这时候土豆的价格测度的是你生命或者健康方面的收入。自然价高。战争时候的土豆的需求曲线是很高的一条,而战时的土豆价格也符合需求定律。如果土豆价格过高,那么你还有一种选择:杀人越货,落草为寇。不会购买土豆了,当然那是准则就变了,产权得不到保证,价格准则是一定得不到保证的。
再说奢侈品,放到后面说,是因为复杂 。先说奢侈品中的一种:钻石,钻石大多数已克拉为单位出卖 ,但是同样一克拉,carrier的比周大福的贵约40% ,为什么?钻石的克拉是个“委托量”, 男人买钻石看的是4C,光泽,色泽,透度和切功 ,一个克拉,包含了四个量 ,因此carrier的高价格测度了该品牌的切功(假设周大福和carrier钻石来源和选石人的能力相同),再说,如果周大福的钻石涨价了,从10000元一克拉涨到了12000元,而carrier的价格没涨为14000元 。懂钻石的人发现,周大福的切功变得和carrier一样好了 ,因为切功的价格是降了的,这时候需求量增加,钻石的价格测度了4个量,需求曲线是4条,不是1条 。这需要注意。这就是“何谓量”的问题了。
需求定律简单 ,就两个变量和一条下斜的不知道什么形状的线 ,困难的是回答这两个问题“何谓价”“何谓量”。
再说古董,古董价格很“虚”,一个古董收藏家想卖某个皇族咯咯穿过的一双乾隆年间的绣花鞋,他开价120w,买了3年未果,无人识货。老头子虽然是个无可争辩的古董高手,可是他属于那种自己玩自己的人 ,不出来交流 ,于是没人知道他的信誉。开价120w三年没人买,为什么?不是价格高了,是不敢有人还价? 如果觉得价格高,肯定会有人出来还价。为什么呢?因为交易费用。但是没人出来还价。他在古董界没名声,也没交易记录 。其一,有人懂古董,也有内行来看过,看了也不敢还价 。为什么,他们未必认为那是假的,未必认为它不值120w,但是价格这么高,使得他们怀疑起自己的判断力,于是不敢开价。最后他找了人炒作,搞了拍卖会,找了古董界的nb人给出鉴定文书 ,终于拍卖所得,扣除花费,挣了80w ,经过炒作,无市的古董变得有市有价了,是节约了交易费用的, 因此古董价格从无升到了80w,却买了出去。这仍符合需求定律。如果起价叫的再高 ,就不一定卖得出去了 。
再说那个兽首,圆明园里面有有无数组 ,一组12个 ,长的差不多,都那样子。小时候圆明园里大水法之类的东西都没有围栏,随便出入,兽首们也随时触手可及,那些石兽都是残破的,当时很多断头就放在地上,游客能本不会想起来捡走,连这种意识都没有可以说价格极低甚至是零。 兽首事件发生以后 ,圆明园作了两个事情,其一是在很多残垣断壁周围修了围栏,游客止步。第二件事情,修了一个兽首博物馆, 这时候兽首价格可说是涨了的,需求量却飞增。出事情之前的兽首,所代表的含义和之后的兽首不一样了,兽首价格测度的是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前故事有些不存在,有些不为人知,因此兽首不值钱。之后,发生了些故事,揭露了些故事,因此价额测度了那些故事。
就是这样需求定律没有“特例,现实中没有,吉分商品仅仅存在与逻辑中,在现实中“看到”吉分商品的都是没掌握好需求定律的。强调一次:需求定律的重点在于“何谓价,和谓量”的问题 ,而曲线形状不重要,也不可知。
最后一个问题,参量和变量的问题。 研究问题时候总是选择一些量,当作参量,不让其变化 ,比如分析雨伞需求的时候,要把天气作为参量,理由刚才说了的,下雨时后的伞和晴天时候的伞不是一类商品。 常量是绝对不可变,参量是一般情况不让它变。需求定律另一大问题就是怎么选择参量,如果参量多了,需求定律变化就太少了,解释不到变化。需求定律中的参量要选得合适,这样定律才能有解释力。选多了缺乏变化,选少了太泛,没解释力。这里的分析很逻辑,不细讲。
说4条原则, 原则1:所有导致直接价格变化的量都是变量,比如钻石的切功。 原则2:所有直接导致需求变化的量都是参量,比如雨伞的天气。 原则3:所有导致别的关联商品价格变化,关联商品价格变化又导致该商品需求量变化的量选作变量。任何情况不能变。原则三比较复杂, 举个例子:咖啡和糖。印尼咖啡出口价格是官定的,导致需求量下降。某年价格突然上升,咖啡需求量下降,导致方糖需求曲线下移,方塘价格下降,方塘价格下降,又导致咖啡需求量有所上升,咖啡价格是固定的,需求量上升只有一种可能:需求曲线上移,需求多了,必然就会出现黑市。 原则4,是我补充的:taste是常量。
本文主要以以下参考书目为知识背景写成:
《The Theory of Interest》, Irving Fisher 著, Macmillan 出版;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Armen A.Alchian, J. of Polit. Econ. (June 1950);
<Cost>, Armen A.Alchi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ety Sciences(October 1963);
《国民经济学原理》, 门格尔注,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 Steven N.S. Cheung, J. of Polit. Econ. (April 1983);
<The Wealth of Nations>, Adam Smith著。
《经济解释卷一——科学说需求》,张五常著,2001,花千树出版;
《经济解释卷二——供给的行为》,张五常著,2002,花千树出版;
《经济解释卷三——制度经济学》,张五常著,2003,花千树出版;
<The Myth of Social Cost>, Steven N.S. Cheung,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1978;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F.A. Hayek, Amer. Econ. Rev. (September 1945);
<Assumption in Economic Theory>, Ernest Nagel, Amer. Econ. Rev. (May 1963);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R.H. Coase, J. of Law and Econ. (October 1963);
<Price Theory>,Milton Friedman, Aldine, 1976
<The Marshallian Demand Curve>, Milton Friedman, J. of Polit. Econ.(December 1963);
<Pri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ack Hirshleifer, Prentice-Hall,1976, Ch11;
<The Theory of Price>, George J. Stigler, Macmillan, 3rd edition,1966, Ch11,12;
《佃农理论》,张五常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国的经济制度》,张五常著,花千树出版, 2008。
《卖橘者言》(增订本),张五常著,花千树出版;
《大家的经济学》,茅于轼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
<Transaction Costs, Risk Aversion, and the Choice of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 Steven N. S. Cheung,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 April 1969.
《生活中的经济学》,茅于轼著,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经济学的智慧》,茅于轼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微观经济学十讲》,茅于轼著,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经济学讲义》,曼昆著,梁小民译,管他什么出版社;
《哲学研究》,路得维希.维特根斯坦著,九州出版社出版;
《Elements of Set Theory》(英文版),Herbert B.Enderton著,人民邮政出版社出版;
《A Mathematical Introduction to logic》(英文版),Herbert B.Enderton著,人民邮政出版社出版;
《Probability & Measure Theory》(英文版),Robert B.Ash,Catherine A.Doleans-Dade著,人民邮政出版社出版;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41.4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253篇内容 · 96.6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390篇内容 · 158.8万次浏览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4645篇内容 · 902.4万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27.8万次浏览
- 当我和母亲谈起女性主义73篇内容 · 23.9万次浏览
- 婚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831篇内容 · 193.8万次浏览
- 如何高能量地度过不留遗憾的一年1065篇内容 · 183.0万次浏览
mark,先
我才看了一....
万大叔。。 写太多了吧。。晚上回来看。。 先闪人
哈哈,谢谢捧场
都看懂了。。
orz.....
看懂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