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本传说已久的书,终于要来了
作者/方格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ID:ibookreview) 做書经授权发布
书评君按:有些书我们等了好久哇,你拖着死活不出,我们恨不得自己一分一分攒钱出版啊。有些书绝版好久了哇,几千块跟孔夫子网买一本小旧书真是要哭了,我等到花都谢了你不再版那我就去复印了啊。
趁着我还能记住书名,趁着我眼神尚佳,趁着我书架还有一丢丢空隙,趁着我的钱还没在股市打了水漂,趁着我还爱你:请把那本书出版了给我看!
窈窕好书,君子好逑。
《俄罗斯文学讲稿》:用十年来等一本书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著
2005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坊间同时流传着消息,《俄罗斯文学讲稿》也会很快上市。十年前《文学讲稿》的出版,怎么说呢,情形有点像今天的《小于一》,关于文学和思想的一些秘密,似乎因为这本书而传播——可以想象,读者对纳博科夫如何谈论他的祖国文学,该抱有何等样的兴趣,结果是,“很快”等于十年,我们等啊等,等啊等,终于等到了秘密的另一半。
《没有个性的人》:一本三百块的旧书
罗伯特·穆齐尔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奥地利作家穆齐尔的巨作《没有个性的人》,称得上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出版事件了。那几年,《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这类一般读者看不懂的书,都热得发烫,霍金的《时间简史》甚至被打上了“懂与不懂,都是收获”的广告语。猜想起来,出版社对天书般的《没有个性的人》,大概也是抱有类似期望的,虽然开印只有八千套,但谁说它就不能加印到八万套呢?
但结果是残酷的,很多年以后,据说作家出版社的仓库里,还摆着成堆的《没有个性的人》,这部大砖头,简直成了出版社的一个噩梦。它再也没有被重印过——然后,这八千套书就成了传说,今天,一个文学青年如果想买一套《没有个性的人》,去孔夫子旧书网,随随便便就得花掉三百大元。
现在,新版本来了,定价140元,赶上网店打折,不到一百块就能拿下。但和15年前同样的问题是,有多少人准备接受考验,去攻克这本1000页的大书?
《听客溪的朝圣》:谈论10年,不能觅得
安妮·迪拉德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200页的小书,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只有两本,索价150块。2003年,它以《溪畔天问》的名字出版,只印了6000册,滞销。但十多年来,不断有读者在谈论它,寻找它,这本书被称为当代的《瓦尔登湖》,但作者迪拉德对自然的观察和沉思,其深度实在是超过了梭罗的。最有意思的是,几年前蔡康永在《康熙来了》里面特别推荐了这本书,于是引得一众粉丝追捧,旧书的价格是不是因此而被炒起来的,不得而知。
《听客溪的朝圣》是一本纯粹的心灵之书,一个27岁的女孩,一个人在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中居住了八个月,融入大地,追问宇宙,再用三个月的时间迸发出一气呵成的诗性文字,既孤独又丰盈。这样的书,我们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只能谈论,却不能觅得,仔细想想,只能叹息了。
《灰皮书》:出版文化的隐没历史
副标题:回忆与研究
郑异凡 著
漓江出版社
2007年,沈展云的《灰皮书,黄皮书》把一段几乎隐没的历史,重新置于公众视野之下,也一下子拓展了读者对文革前后灰皮书的兴趣。郑异凡的这一本《灰皮书:回忆与研究》则以大量当事人的回忆,对灰皮书的历史进行了更细节的呈现。有意思的是,沈展云的写作,更多关注文学领域,例如灰皮书版本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而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先生则更关注灰皮书系统对布哈林、托洛茨基、修正主义的译介,让一段出版文化史更加完整。
《博尔赫斯全集》:40多本博尔赫斯来袭
博尔赫斯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近两三年,新经典把马尔克斯大大小小的书几乎都出了一遍,而同是来自拉美的《博尔赫斯全集》上一次问世还是2006年,多年来无人再版。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新一版《博尔赫斯全集》已经下印厂啦,估计不日即可在书店上架。
此次的博尔赫斯全集首次以原作独立版本的单行本形式推出,首批问世有包括《恶棍列传》《小径分岔的花园》《杜撰集》《布罗迪报告》《沙之书》等在内的17本。单行本挺好,放书包里背着不太累,可转念一想,首批就17本,全套下来估计要将近50本,想到此处感觉整个钱包都不太好了。不过想想旧书网上卖到几千块的旧版,钱包也是吓得哆嗦。
《为亡灵弹奏玛祖卡》:一曲玛祖卡,媳妇熬成婆
卡米洛·何塞·塞拉 著
漓江出版社
这本书上次和中国读者见面还是1992年,亦是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当时译名为《为亡灵弹奏》。在等待再版这23年足以把青春少女熬成婆的漫长时光中,400多页的《为亡灵弹奏》在孔夫子旧书网已经卖到了800元高价,差不多每页两块钱。
在《为亡灵弹奏玛祖卡》一书里,塞拉用加利西亚方言讲述了西班牙内战期间的一桩谋杀案,把西班牙西北部这一地区的民俗风情描摹得淋漓尽致。西班牙文学评论界认为这部小说是塞拉晚年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1989年,塞拉凭借此书获诺奖。
新版译名多了一个“弹奏”的宾语“玛祖卡”,也就是,为了等这一曲玛祖卡,我们差点过了两次本命年。
《新手》:《当我们谈论爱情》完整版
雷蒙德·卡佛 著
译林出版社
在一些读者看来,《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是经典的卡佛作品,其实,当卡佛看到编辑戈登·利什的二轮修改稿时,他差点晕了过去。卡佛看得“头脑混乱,满腹狐疑”,他写了封信给戈登,说“我已经放弃了这本书,请采取必要措施停止这本书的出版。”卡佛觉得,这17篇短篇小说成了利什的小说,而不再是卡佛的小说。在利什的威胁之下——他拒绝出版利什修改版本之外的任何版本书稿——卡佛忧心忡忡地看着《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问世了,原作内容被删掉超过50%。
在《新手》一书中,通过把利什手写的改动和被删减部分的复原,卡佛这些短篇的原本模样得以恢复。《新手》由已故的翻译家孙仲旭翻译,篇幅结构跟《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完全一样,你绝对应该比照着读读两本书,看看利什那个控制狂对我们心爱的卡佛干了些什么。
《在你说“喂”之前》:之前读不到的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 著
译林出版社
1993年,《在你说“喂”之前》的首版经卡尔维诺遗孀埃丝特·卡尔维诺整理编辑在意大利出版,全书收录33篇短篇、寓言,以及“不可能的访谈”,时间跨度从1943年至1984年,覆盖了卡尔维诺整个写作生涯,它们或者是作者从来没有发表过的,或者是从前仅仅出现在某些杂志上的,因而它们都变成了无法找到的文本。
卡尔维诺遗孀在序言中写道:“谈到这部集子的前面几篇短篇小说,它们几乎都未出版过,并且十分短小——卡尔维诺把它们叫作“极短篇”。对于寓言,卡尔维诺曾在笔记中写道:“寓言诞生于压抑的时期。当人不能清楚表达其思想时,就会寄情寓言。这些短篇反映了法西斯统治时期,一个青年的政治和社会经验。”
这本书的台湾译本2001年由时报文化出版,豆瓣评分高达8.7。香港诗人廖伟棠说:“通读全书,我发觉不只是‘政治、社会经验的映照’,还有更多的是对爱情、存在状况的迷失的映照。就像卡尔维诺的前辈、世纪初另一位语言大师卡夫卡一样,他们在寻觅中自己构筑起自己的迷宫,然后又通过在迷宫中的奔走使这本无结果的寻觅获得了些许意义。”
《意象派诗选》:上一版还是86年
彼得·琼斯 著
漓江出版社
1986年,这本书售价是一块二毛五分钱。现在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你还能花两块钱买一本九成新的86版诗选。据豆友壹一说,“1986年,(这本书)一年三次印刷,总量是10万册,也算畅销书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真是读书读诗的年代。”
这本诗选收录了斯托拖勒、休姆、庞德、乔伊斯、劳伦斯等十多位意象派代表人物的诗作,并附有十几位意象派诗人的小传和五篇介绍意象主义的短文。我听闻在老版诗选里,裘小龙先生的翻译注释偶有瑕疵,美中不足,快三十年的旧书也该生虫了吧,那就一起期盼新版咯。
《林间空地》:普利策诗人遗珠之作
罗伯特·弗罗斯特
上海文艺出版社
《林间空地》是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写于1962年的最后一部诗集。近年来,弗罗斯特渐渐为中国年轻人所知,是因为很多微博账号总要把他的诗句放在早安或晚安贴里,最常见的那句就是“黄昏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我选择了其中一条,留下一条改日再走。可是,我知道每一条路都绵延无尽头。一旦选定,就不能返回,从此决定了一生的道路”,还有“这个世界到处都是胸怀愿景的人:他们中有人的愿景是努力奋斗,而余下一些人却希望坐享其成”。
如果你因此把弗罗斯特当做一位鸡汤大师可就错了,他是唯一一位四度获得普利策诗歌奖的美国诗人,艾略特说他是“盎格鲁美国诗人中最卓越、最让人尊敬的”。你要是能在《林间空地》找几句话贴微博里,逼格将顿升三尺多。
主编大人的话
这十本传说已久的书,这个六月终于要来了。
从去年到今年,布罗茨基的散文集《小于一》在中国拿了十来个好书奖,销量也从开印只有四千册的小众读物,变成大卖七万册的畅销书——照这个趋势,今年销量超过十万册也没有问题。去年,我们给《小于一》颁发年度文学好书大奖,责任编辑曹洁老师忍不住感慨说,她自信有本事做出很多本好书,“但是最好的书,只能是等出来的”。为了这本《小于一》,曹洁老师等了译者黄灿然先生五年,等到版权过期再续约,最终才有了这本既叫好又叫座、可以走进读者心灵深处的好书。
在当今的出版界,一名编辑为一本书苦等五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书,让读者等待的时间更远甚于此——比如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系列里著名的黄雨石译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全帙,已让读者等了20多年了,至今遥遥无期。在这个意义上,每个认真的读者心中,大概都有一张期待之书的书单,期待着那些绝版已久的书、从未引进的书、传说中的书。
可能是偶然,也可能是因为太久的期待终于感动了伟大的编辑们,这一批著名的期待之书,居然都将在这个六月面世。我们小心翼翼把这些传说中的书搜集到一起呈现给大家,希望它们都能像《小于一》那样,成为最好的书,以对得起我们苦苦的期待,也希望它们都能像《小于一》那样,最终成为畅销的书,以不辜负在每一本书身后默默工作的、勇敢的编辑们。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ID:ibookreview) 做書经授权发布
书评君按:有些书我们等了好久哇,你拖着死活不出,我们恨不得自己一分一分攒钱出版啊。有些书绝版好久了哇,几千块跟孔夫子网买一本小旧书真是要哭了,我等到花都谢了你不再版那我就去复印了啊。
趁着我还能记住书名,趁着我眼神尚佳,趁着我书架还有一丢丢空隙,趁着我的钱还没在股市打了水漂,趁着我还爱你:请把那本书出版了给我看!
窈窕好书,君子好逑。
![]() |
《俄罗斯文学讲稿》:用十年来等一本书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著
2005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坊间同时流传着消息,《俄罗斯文学讲稿》也会很快上市。十年前《文学讲稿》的出版,怎么说呢,情形有点像今天的《小于一》,关于文学和思想的一些秘密,似乎因为这本书而传播——可以想象,读者对纳博科夫如何谈论他的祖国文学,该抱有何等样的兴趣,结果是,“很快”等于十年,我们等啊等,等啊等,终于等到了秘密的另一半。
![]() |
《没有个性的人》:一本三百块的旧书
罗伯特·穆齐尔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奥地利作家穆齐尔的巨作《没有个性的人》,称得上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出版事件了。那几年,《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这类一般读者看不懂的书,都热得发烫,霍金的《时间简史》甚至被打上了“懂与不懂,都是收获”的广告语。猜想起来,出版社对天书般的《没有个性的人》,大概也是抱有类似期望的,虽然开印只有八千套,但谁说它就不能加印到八万套呢?
但结果是残酷的,很多年以后,据说作家出版社的仓库里,还摆着成堆的《没有个性的人》,这部大砖头,简直成了出版社的一个噩梦。它再也没有被重印过——然后,这八千套书就成了传说,今天,一个文学青年如果想买一套《没有个性的人》,去孔夫子旧书网,随随便便就得花掉三百大元。
现在,新版本来了,定价140元,赶上网店打折,不到一百块就能拿下。但和15年前同样的问题是,有多少人准备接受考验,去攻克这本1000页的大书?
![]() |
《听客溪的朝圣》:谈论10年,不能觅得
安妮·迪拉德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200页的小书,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只有两本,索价150块。2003年,它以《溪畔天问》的名字出版,只印了6000册,滞销。但十多年来,不断有读者在谈论它,寻找它,这本书被称为当代的《瓦尔登湖》,但作者迪拉德对自然的观察和沉思,其深度实在是超过了梭罗的。最有意思的是,几年前蔡康永在《康熙来了》里面特别推荐了这本书,于是引得一众粉丝追捧,旧书的价格是不是因此而被炒起来的,不得而知。
《听客溪的朝圣》是一本纯粹的心灵之书,一个27岁的女孩,一个人在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中居住了八个月,融入大地,追问宇宙,再用三个月的时间迸发出一气呵成的诗性文字,既孤独又丰盈。这样的书,我们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只能谈论,却不能觅得,仔细想想,只能叹息了。
![]() |
《灰皮书》:出版文化的隐没历史
副标题:回忆与研究
郑异凡 著
漓江出版社
2007年,沈展云的《灰皮书,黄皮书》把一段几乎隐没的历史,重新置于公众视野之下,也一下子拓展了读者对文革前后灰皮书的兴趣。郑异凡的这一本《灰皮书:回忆与研究》则以大量当事人的回忆,对灰皮书的历史进行了更细节的呈现。有意思的是,沈展云的写作,更多关注文学领域,例如灰皮书版本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而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先生则更关注灰皮书系统对布哈林、托洛茨基、修正主义的译介,让一段出版文化史更加完整。
![]() |
《博尔赫斯全集》:40多本博尔赫斯来袭
博尔赫斯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近两三年,新经典把马尔克斯大大小小的书几乎都出了一遍,而同是来自拉美的《博尔赫斯全集》上一次问世还是2006年,多年来无人再版。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新一版《博尔赫斯全集》已经下印厂啦,估计不日即可在书店上架。
此次的博尔赫斯全集首次以原作独立版本的单行本形式推出,首批问世有包括《恶棍列传》《小径分岔的花园》《杜撰集》《布罗迪报告》《沙之书》等在内的17本。单行本挺好,放书包里背着不太累,可转念一想,首批就17本,全套下来估计要将近50本,想到此处感觉整个钱包都不太好了。不过想想旧书网上卖到几千块的旧版,钱包也是吓得哆嗦。
![]() |
《为亡灵弹奏玛祖卡》:一曲玛祖卡,媳妇熬成婆
卡米洛·何塞·塞拉 著
漓江出版社
这本书上次和中国读者见面还是1992年,亦是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当时译名为《为亡灵弹奏》。在等待再版这23年足以把青春少女熬成婆的漫长时光中,400多页的《为亡灵弹奏》在孔夫子旧书网已经卖到了800元高价,差不多每页两块钱。
在《为亡灵弹奏玛祖卡》一书里,塞拉用加利西亚方言讲述了西班牙内战期间的一桩谋杀案,把西班牙西北部这一地区的民俗风情描摹得淋漓尽致。西班牙文学评论界认为这部小说是塞拉晚年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1989年,塞拉凭借此书获诺奖。
新版译名多了一个“弹奏”的宾语“玛祖卡”,也就是,为了等这一曲玛祖卡,我们差点过了两次本命年。
![]() |
《新手》:《当我们谈论爱情》完整版
雷蒙德·卡佛 著
译林出版社
在一些读者看来,《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是经典的卡佛作品,其实,当卡佛看到编辑戈登·利什的二轮修改稿时,他差点晕了过去。卡佛看得“头脑混乱,满腹狐疑”,他写了封信给戈登,说“我已经放弃了这本书,请采取必要措施停止这本书的出版。”卡佛觉得,这17篇短篇小说成了利什的小说,而不再是卡佛的小说。在利什的威胁之下——他拒绝出版利什修改版本之外的任何版本书稿——卡佛忧心忡忡地看着《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问世了,原作内容被删掉超过50%。
在《新手》一书中,通过把利什手写的改动和被删减部分的复原,卡佛这些短篇的原本模样得以恢复。《新手》由已故的翻译家孙仲旭翻译,篇幅结构跟《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完全一样,你绝对应该比照着读读两本书,看看利什那个控制狂对我们心爱的卡佛干了些什么。
![]() |
《在你说“喂”之前》:之前读不到的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 著
译林出版社
1993年,《在你说“喂”之前》的首版经卡尔维诺遗孀埃丝特·卡尔维诺整理编辑在意大利出版,全书收录33篇短篇、寓言,以及“不可能的访谈”,时间跨度从1943年至1984年,覆盖了卡尔维诺整个写作生涯,它们或者是作者从来没有发表过的,或者是从前仅仅出现在某些杂志上的,因而它们都变成了无法找到的文本。
卡尔维诺遗孀在序言中写道:“谈到这部集子的前面几篇短篇小说,它们几乎都未出版过,并且十分短小——卡尔维诺把它们叫作“极短篇”。对于寓言,卡尔维诺曾在笔记中写道:“寓言诞生于压抑的时期。当人不能清楚表达其思想时,就会寄情寓言。这些短篇反映了法西斯统治时期,一个青年的政治和社会经验。”
这本书的台湾译本2001年由时报文化出版,豆瓣评分高达8.7。香港诗人廖伟棠说:“通读全书,我发觉不只是‘政治、社会经验的映照’,还有更多的是对爱情、存在状况的迷失的映照。就像卡尔维诺的前辈、世纪初另一位语言大师卡夫卡一样,他们在寻觅中自己构筑起自己的迷宫,然后又通过在迷宫中的奔走使这本无结果的寻觅获得了些许意义。”
《意象派诗选》:上一版还是86年
彼得·琼斯 著
漓江出版社
1986年,这本书售价是一块二毛五分钱。现在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你还能花两块钱买一本九成新的86版诗选。据豆友壹一说,“1986年,(这本书)一年三次印刷,总量是10万册,也算畅销书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真是读书读诗的年代。”
这本诗选收录了斯托拖勒、休姆、庞德、乔伊斯、劳伦斯等十多位意象派代表人物的诗作,并附有十几位意象派诗人的小传和五篇介绍意象主义的短文。我听闻在老版诗选里,裘小龙先生的翻译注释偶有瑕疵,美中不足,快三十年的旧书也该生虫了吧,那就一起期盼新版咯。
![]() |
《林间空地》:普利策诗人遗珠之作
罗伯特·弗罗斯特
上海文艺出版社
《林间空地》是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写于1962年的最后一部诗集。近年来,弗罗斯特渐渐为中国年轻人所知,是因为很多微博账号总要把他的诗句放在早安或晚安贴里,最常见的那句就是“黄昏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我选择了其中一条,留下一条改日再走。可是,我知道每一条路都绵延无尽头。一旦选定,就不能返回,从此决定了一生的道路”,还有“这个世界到处都是胸怀愿景的人:他们中有人的愿景是努力奋斗,而余下一些人却希望坐享其成”。
如果你因此把弗罗斯特当做一位鸡汤大师可就错了,他是唯一一位四度获得普利策诗歌奖的美国诗人,艾略特说他是“盎格鲁美国诗人中最卓越、最让人尊敬的”。你要是能在《林间空地》找几句话贴微博里,逼格将顿升三尺多。
主编大人的话
这十本传说已久的书,这个六月终于要来了。
从去年到今年,布罗茨基的散文集《小于一》在中国拿了十来个好书奖,销量也从开印只有四千册的小众读物,变成大卖七万册的畅销书——照这个趋势,今年销量超过十万册也没有问题。去年,我们给《小于一》颁发年度文学好书大奖,责任编辑曹洁老师忍不住感慨说,她自信有本事做出很多本好书,“但是最好的书,只能是等出来的”。为了这本《小于一》,曹洁老师等了译者黄灿然先生五年,等到版权过期再续约,最终才有了这本既叫好又叫座、可以走进读者心灵深处的好书。
在当今的出版界,一名编辑为一本书苦等五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书,让读者等待的时间更远甚于此——比如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系列里著名的黄雨石译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全帙,已让读者等了20多年了,至今遥遥无期。在这个意义上,每个认真的读者心中,大概都有一张期待之书的书单,期待着那些绝版已久的书、从未引进的书、传说中的书。
可能是偶然,也可能是因为太久的期待终于感动了伟大的编辑们,这一批著名的期待之书,居然都将在这个六月面世。我们小心翼翼把这些传说中的书搜集到一起呈现给大家,希望它们都能像《小于一》那样,成为最好的书,以对得起我们苦苦的期待,也希望它们都能像《小于一》那样,最终成为畅销的书,以不辜负在每一本书身后默默工作的、勇敢的编辑们。
![]() |
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ibookre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