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记凡人
![]() |
书评人:蓝文青
《百家姓》与《坐久落花多》同时收到的。读了几页《百家姓》,便是开篇里的两位老师“宁老师”和“乌老师”,很容易感受到杨葵对他们的真情,同时也油然萌生同情和怜悯,不免开始预测后面应该有不少感性文章,之后,就去读翻开后来我越读越有兴趣的《坐久落花多》了。读完《坐久落花多》的一段日子里,不经意会去看一些与杨葵有关的信息,发现《百家姓》竟然是他目前最有争议的一本书。于是,重新打开了这本精装的小书。
宁老师和乌老师自然很熟悉,慢慢读下去便渐渐地发现,竟然不是自己料想的那般篇篇煽情。书中凡是比杨葵年长的,他大多数写得让人读来别有一番苍凉滋味上心头;年纪与他相仿的,则多了许多亲密式的调侃和善意旁观者的谐戏,特别呈现出北方人独有的那种朋友情、同学谊;然则到了“小字辈”的,读来则更有无限的别样情怀,而这种情怀针对每一个年轻人竟然也不尽相同。可以说,对年长者来说,杨葵更多的是带着悲悯去写的,如“老秦”、“老林”、“杨大姐”、“老钟”等;对同龄人则是带着关切去写的,如“茶人大林”、大学同学“小毅”、校园名摇歌手“老狼”、七零后“小魏”;而对于年轻的来说,杨葵更多的是审视甚至探究,如此种种近似理性的描写比比皆是,因而怪不得他笔下的小字辈中,会有人知道自己被写了之后与他闹翻了脸。
当初读《坐久落花多》的时候,就知道杨葵并不是个容易动情的聪明人,而且他对笔下人情世故的表达都收得比较紧。然而,在《百家姓》中有依然有不少篇都写得颇具感情,特别是写长者。至于剩下的篇目,他便将自己的感情藏在一篇篇平淡文字和波折故事里,你不想透过文字,不看透故事,你就看不见这些情感;或者你若没有敏感的心,你就难以感受到他的这些努力在隐藏的意绪。
于是,我告诉推荐杨葵给我的朋友说,杨葵在《百家姓》里是个正在一步步隐藏自己的作家,而且他将纪实和文学结合得蛮不错的,看上去深具味道的文章都有多多少的夹叙夹议的表述,即使里面看得见那个“我”,他依然能营造出小说式曲折迂回的情节,颇具艺术性,同时那些略显夸张的结尾,正好让这些当时作为专栏文章的文字能给读者一些强烈的感受,可以说,杨葵的文学创作成分和生活感受同在《百家姓》之中,同时,杨葵平素待人接物的态度也隐约可见。倘若人生经历浅薄,便也写不到如此“波澜起伏”之境,倘若人生经历过于丰富,恐怕就写不出“姹紫嫣红”的画面了。同样,若是读者初涉尘世,必定从中感受良多,若读者阅尽沧桑,则只能掩卷含笑或看云淡风轻了。以当下的文学环境来说,《百家姓》在我眼里属于写得“刚刚好”的那种,特别适合闲坐一读,放下,则不想念,忘记,便可重读,不会打搅读者思绪,却能带动读者思绪。这样答复朋友的时候,朋友报我以莞尔,彼此心照而已。
记得当年读张中行《负暄琐话》系列的时候,恍如走进一个“大人物”的大观园,每一篇阅读中,都带着深深沉沉的羡慕,也带着丝丝缕缕的遗憾;现在,读《百家姓》不过是让我重回了一次当代北京城罢了,那些一个个绝大多数属于“小人物”的书中人物,不过是目前可能与我擦身而过的百姓之中的人,有缘便可相识,无缘便明日天涯。他们所交集的仅仅是杨葵的笔,而杨葵,同样也不过是我手中这本书上的一个作者名字罢了,全书不会带给人羡慕,同样不带来遗憾,淡淡的,惘然身边可能发生过的,平静而来,平静而去,足以。
> 我来回应